新企业会计制度的问题思考
摘要: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报告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
新会计制度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会计核算制度走向成熟,也是我国会计改革的又一新高潮,但其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就新旧会计制度之间的主要差异及新会计制度在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做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变化问题对策
1、现行企业会计制度概述
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2005年起在工业企业全面实施。
和原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这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原则是:(1)打破行业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界限,建立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对特殊业务的核算办法进行规范(如工交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商品购销存核算办法、进出口业务核算办法、房地产商品开发核算办法等)。
(2)兼顾小规模企业不对外直接筹资的特点,制定小规模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3)考虑到金融性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制定金融性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因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将由《企业会计制度》、《小规模企业会计制度》及《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三大部分组成,同时将根据实际的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行业特殊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对一些行业的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
《企业会计制度》结构上由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会计科目的使用说明、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编制说明、主要会计业务事项举例等几个部分组成。
2、新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企业会计规范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将对我国会计实习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它所规定的会计标准,与已经发布并实施的会计准则和1992年的行业会计制度、1998年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区别:
2.1 适用范围不同
新企业会计制度是一种打破行业界限和经济成分界限的全国统一的企业行业会计核算制度,使不同行业的企业和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便于全国范围内不同行业之间、不同经济成分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对比分析和会总。
而旧制度是一种分行业和经济成分的会计制度,导致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口径不一致而缺乏可比性。
2.2 会计核算原则不同
新企业会计制度补充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强调其重要地位。
在会计核算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相一致的事项,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期未满之前,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权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但是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经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际上也能行使对该固定资产的控制权,因此承租人应该将其视同自有固定资产,一并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用。
会计核算比必须反映其经济事实,而不是简单的反映其经济形势。
此外,新制度还对其他会计核算原则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2.3资产要求计提准备金(也强调不能计提秘密准备),
新会计制度扩大了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使资产价值更符合实际,包括短期投资、委托贷款、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在建工程以及无形资产均需计提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
新会计制度规定,如果各项财产发生减值,应当按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但是,企业不能以谨慎性原则为由任意计提各项准备,即秘密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如果计提秘密准备的,按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2.4 严格按照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这一定义从两个方面对资产的原定义进行了修正:指
出资产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而不是由未来交易事项形成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企业某项财产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则该财产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比如待处处理产损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企业的资产,但在旧会计制度下其期末余额一般列入资产负债表,作为资产反映。
总体上企业会计制度的上述变化会使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一定程度上削除会计泡沫。
但实务操作上却遇到一些问题,企业执行该制度前,尚需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经营状况的具体操作规则。
3、新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主要问题分析
3.1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的协调
企业会计制度出台后,会计制度与税收的分离进一步加剧,具体表现在:
3.1.1会计实质重于形式与税法合法性的不协调
税收强调一切支出的台法性,这既包括内容上的合法。
例如行贿支出不能在税前列支;也包括形式上的合法,例如应以发票作为合法的凭证、收据,白头单支出不能在税前列支。
而企业会计制度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指导下,应以支出的内容客观性为前提,只要该项支出确实发过,即应判定为该企业的支出,而不管表现形式如何。
3.1.2会计稳健性与税法不可侵蚀性的不协调
税法强调税基不可侵蚀原则,企业稳健理财的特性不能以牺牲国家税收为前提。
因此,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的所有准备金,均需按税法要求进行调整;对于资产的折旧和摊销年限低过税法规定的,也必然存在调整问题;对于预计负债而产生的费用,税法也不予确认;对于按最可靠方式确认的收人,税法也会要求按合理方式确认收入进行调整,等等。
3.1.3 会计确认、计量与税法的不协调
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很重要一个条件是预计经济利益会否流人或流出,当一项资产不能产生经济利益时,就应核销转化为费用。
当一项负债预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时,就应确认费用、负债;当一项销售预计其经济利益
难以流人时,就不能确认收入,甚至已确认的收入应该回冲(如委托放款利息)。
而税法更多的是按会计要素形成的形式予以确认,并不强调与经济利益之间关系。
因此会计上确认为支出的,如资产核销,税法上除非经过其批准否则可能不予以确认,应予以纳税调整。
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计量,体现为计量标准应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而税法更多地从形式上予以确认,例如对于利息费用,会计上仅要求固定资产利息资本化,而税法上还要求各类长期资产的专项借款形成利息均予以资本化。
3.2 新制度缺乏系统性说明
基本制度对会计工作做出了大的原则性规定,但具体工作的指导性有的并不明朗,实际工作中不同的会计对同一条款的理解也存在偏差。
企业会计准则缺少相应的指引加以配套,包括:
3.2.1关于资产准备金计提指南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8项准备金中,都存在着成本与市价(可变现净值)或者预计可收值比较的问题,目前由于市场透明度普遍不够,获取市场的信息难度较大,这也必然对企业是否合理计提准备金较难确定。
事实上从目前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情况看,计提准备金也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
3.2.2关于资产折旧和摊销年限的指南
资产折旧和摊销年限总体上应按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或受益年限)确定,同样的资产在不同的企业由于使用的频率、环境、维修保养等情况不一样,使得资产可使用年限(或受益年限)不同,因此如何确定资产的折旧和摊销年限,需出台指引,以利于规范。
3.2.1关于收入确认的指南
按企业会计制度总体要求应以更可靠方式确认收入,具体要求对收人确认应满足四个条件,即(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注入企业;(4)相关的收人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提。
实务中对这四个条件的判断操作并不是很容易的,例如当有约定退货条件时,要判断退货发生可能性,发生可能性高时不能即刻确认收入等等,这
些均需出台操作指南予以规范。
4、解决新制度执行中问题的对策
4.1 加强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协调
一方面会计上需要为计税确定一个核算基础,如为计税设置一些会计科目;另一方面税收上也应当考虑会计操作的惯例,一方面便于操作,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适当推动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和税务机关也应加强相互之间必要信息的沟通。
首先,会计要披露必要的信息以支持税收,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披露的会计信息,以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效率。
其次,加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在会计界和税务界的相互宣传,认真组织各方面各层次的学习宣传,加深对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认识,以提高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协调的有效性。
4.2编制制度说明,增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
编制制度说明,要对旧制度的有关补充规定进行整合筛选,来一次全面清理,对部门规章与基本制度冲突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纠正。
制度说明应涵盖中央银行的全部会计业务,如凭证的使用、填制、传递、整理等,能细则细,务必具体;同时,还要能不断进行补充、丰富、完善,成为会计工作实务的具体指南。
5、结束语
总之企业会计制度由于结合了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使得会计不仅仅限于会计核算方面。
企业在实务操作中应有充分的准备,会计人员应起草适合本企业经营状况的会计操作规则,并由企业最高决策机构批准;财政部尚需出台一些操作指南,引导企业规范化地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同时税收上应与会计有适当协调,一方面便于操作,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适当推动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