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复合地基资料
▪ 3.基础刚度和垫层设置 ▪ (1)刚性基础,设垫层; ▪ (2)刚性基础,不设垫层; ▪ (3)柔性基础,设垫层; ▪ (4)柔性基础,不设垫层。 ▪ 4.增强体长度 ▪ (1)等长度; ▪ (2)不等长度(长短桩复合地基)
2.3 复合地基的常用概念
▪ 2.3.1 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
▪ Ap——为桩体的横截面积(m2); Ae——为桩体所承担的加固面积(m2) 平均面积置换率:对于只在基础下布设桩体的复合地基,
(1)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包括碎石桩复合地基和砂桩复合地 基,桩只有靠周围土体围箍作用才能成桩。
(2)根据桩体刚度不同,将粘结材料分为柔性桩和刚性桩。 柔性桩复合地基如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灰土桩和石灰桩复合地 基等。
(3)刚性桩复合地基如钢筋混凝土复合地基、CFG桩复合地 基和低强度混凝土复合地基。
2.1.2 复合地基的分类
1.根据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分:
▪
散体材料桩
▪
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
柔性桩
▪
粘结材料桩
复合地基
刚性桩
▪
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
2.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两个基本的特点:
▪ (1)加固区由基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桩体复合地基是非 均质的、各向异性的;
▪ (2)在外荷载作用下,桩体复合地基中基体和增强体共同承 担荷载的作用。
(3)复合地基
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的强度得到提高或 者被置换,或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由基体和增强 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荷载由两部分共同承担。
复合体根据增强体设置的不同方向,可分为:水平向增强 体复合地基和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
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
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
(1)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 主要指加筋土地基,是一种新 型的复合地基。加筋材料主要 有土工织物、土工膜、土工格 栅和土工格室等土工合成材料。
复合地基的破坏分两种情况:(1)桩体先破坏,要估计 桩间土的承载力发挥度;(2)桩间土先破坏,要估计桩体的 承载力发挥度。两者不可能同时达到极限状态。
桩体复合地基中,散体材料桩、柔性桩和刚性桩的荷载传 递机理各不相同。基础刚度的大小、是否设置垫层、垫层厚度 等对复合地基的受力性状有较大影响,在计算中需要考虑这些 因素。
在实际工程中,直接测量桩的模量比较困难。一般通过假 定桩土模量比等于桩土应力比,采用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提高系 数来计算复合模量。
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系数ξ, fspk
fak
ξ也是模量提高系数,复合土层的复合模量为
Esp=ξEs
2.4 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是由桩体的承载力和地基承载力两部 分组成,合理估计两者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贡献是计算的关键。
2.3.3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比 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比即桩与土分担荷载的比例
Pp——桩承担的荷载; Ps——桩间土承担的荷载; P——总荷载。
当平均面积置换率m已知后,桩土荷载分担比和桩土应力比 可以相互表示。
已知 ,桩土应力
已知 n,土荷载分担比
s
Ps P
1 m 1 m(n 1)
2.3.4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
桩体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与基础总面积相等的复合土体面积之 比。
桩体在平面上常见的布置形式:等边三角形布置、正方形布置 和矩形布置。 ▪ 若桩体为圆柱形,直径为d,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分别为:
▪ 等边三角形布置
正方形布置
矩形布置
l——等边三角形布桩和正方形布桩时的桩间距; l1、l2——矩形布桩时的行间距和列间距。
2.2 复合地基的常用形式
▪ 1.增强体设置方向 ▪ (1)竖向; ▪ (2)水平向; ▪ (3)斜向—树根桩复合地基。 ▪ 2.增强体材料 ▪ (1)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格栅、土工织物等; ▪ (2)砂石桩; ▪ (3)水泥土桩、土桩、灰土桩、渣土桩、石灰桩等; ▪ (4)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和低强度混凝土桩等; ▪ (5)两种以上竖向增强体(多元复合地基); ▪ (6)水平向和竖向增强体(桩网复合地桩体承担的竖向应力与桩间土 承担的竖向应力之比称为桩土应力比
▪
——为桩顶竖向应力;
▪
——为桩间土表面竖向应力。
▪ 平均桩土应力比:基础下桩的平均桩顶应力与桩间应力之 比。是反映桩土荷载分担的一个参数 。
▪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桩体材料的刚度越大,桩土应力比就 越大;桩越长,桩土应力比就越大;面积置换率越小,桩 土应力比就越大。
(2)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 工程上习惯把竖向增强体成 为桩,常称为桩体复合地基。 工程上应用较多,有碎石桩、 砂桩、水泥土桩、石灰桩等。
桩体复合地基中,桩体由散体材料组成还是粘结材料组成, 以及粘结材料的刚度大小,都会影响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的性状。
桩体复合地基可分为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柔性桩复合地 基、刚性桩复合地基。
均质人工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基本上与天然均质地基的计算 方法相同。
(2)双层地基
天然地基经地基处理形成的均质加固区的厚度与荷载作用 面积或者与其相应的持力层和压缩层厚度相比较小时,在荷载 作用影响区内,地基由两层性质相差较大的土体组成。
采用换填法和表层压实法处理形成的人工地基,可属于双层 地基。
双层人工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计算方法基本上与天然双层地基 的计算方法相同。
第二章
复合地基
2.1 概述
▪ 2.1.1 人工地基的类型 经过加固处理后形成的人工地基分为三类:
(1)均质地基 (2)双层地基 (3)复合地基
(1)均质地基
加固区土体性质得到全面改良,加固区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基本上相同,加固区土体(平面位置和深度范围)已经满足 一定的要求。
均质的饱和粘性土地基采用排水固结法加固后形成的地基, 由于在加固范围内粘性土性质变的比较均匀,可认为均质地基。
复合模量是表示复合土体抵抗变形的能力,在数值上等于 某一应力水平时复合地基应力与复合地基相对变形之比。
Es p mE p (1 m)Es
▪ E p ——桩体压缩模量;
▪ Es——桩间土压缩模量; ▪ E s p——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
上式在某些理想条件下导出的,(1)复合地基的上的基础 为绝对刚性;(2)桩端落在坚硬的土层上,即桩没有向下 的刺入变形。 上式缺陷在于不能反映桩长的作用和桩的端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