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苏南苏北区域差异及洪泽区规划发展2017.1.1

江苏省苏南苏北区域差异及洪泽区规划发展2017.1.1

江苏省苏南苏北区域差异成因一、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的划分及历史沿革1、地理意义上的苏南苏北苏中划分:长江以南是苏南,淮河以北是苏北,长江和淮河之间属于苏中。

2、经济意义上以及现今江苏政府的苏南苏北苏中划分:江苏省人民政府把江苏从理论上划成三块:苏南为江南五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为江北沿江三市(扬州、泰州、南通);苏北为江北其余五市(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依据基本上是经济发展水平。

其中南京和镇江在“九五”期间还属于苏中,由于经济发展情况较好,“十五”期间被划为苏南。

二、三大区域发展动力因素差异分析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是复杂多元的,主要有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发育程度等七个方面。

1、历史发展基础差异的定量分析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本,不同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资本积累过程。

有的地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的地区历史基础比较薄弱。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江苏省内部差异就比较大,尤其是在黄河夺淮入海之后,破坏了整个淮河水系,使苏北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频繁的战乱,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

十九世纪中期,民族资本家在无锡,苏州,南通和常州等地纷纷建厂,大大的推进了苏南,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1949年江苏的主要工业集中在沪宁铁路沿线的苏州,无锡,常州和南京地区以及沿江的南通,而此时的其他地区则几乎属于工业为零的的阶段。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苏南,苏中,苏北实际上形成了“轻、重、农”的区域分工格局。

以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中,可以得出苏南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的的分布格局。

以上各种因素促使在改革开放初始时,苏南的发展起点明显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这使得苏南可以依靠良好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走上快速发展道路。

而历史基础相对薄弱的苏中、苏北地区处于不利的地位。

2、区位交通条件差异从地理位置看,苏南、苏中地处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紧靠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上海,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地缘联系,江苏沿江是上海的经济腹地,上海是沿江的门户,江苏沿江地区为上海产业转移、技术和产品输出的主要地区。

接受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强;同时,苏南处于长江下游,沪宁高铁、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运输通讯条件好,运输成本地,便于发展加工贸易和吸引外资,因此经济实力较强。

而苏北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落后地区,距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远,接受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比较弱。

另外,尽管苏北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今年有很大改善,但由于长江过江通道建设仍然滞后,运输的便利性和低廉性还是不能和长江以南地区相比。

这种投资环境决定了苏北地区的投资效益明显低于发达地区,因而对外界资金缺乏吸引力。

这可以从苏南苏北外商投资效益的差异性得到验证。

研究表明,外商投资水平因素对苏南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作用很大,其贡献系数在20%~30%左右,而对苏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

3、区域发展策略差异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江苏对外经济依存度显著提升,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迅速成为推动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及江苏省出台了关于税收减免、银行贷款优先、土地使用权取得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

为了有效的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行政管理服务,江苏省专门建立了投资促进去(国家级开发区)1984---1994年,江苏省经国务院批准共建立国家级开发区11个,其中苏南九个,苏中1个,苏北1个,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又建立1个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样,国家级开发区就成为苏南引进外资的最佳载体。

苏南拥有国家级开发区数量20个,占开发区数量的74%,几乎占据3/4的席位,而苏中,苏北市均拥有国家级开发区数量不到1,苏北宿迁地区甚至没有国家级开发区。

从各区域拥有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数量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国家,以及江苏省政府在区域发展策略方面的侧重点,其侧重点放在更容易见效益的苏南地区,这也是造成江苏省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4、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差异所谓产业结构转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及整个产业结构随主导产业更替而发生质的变化。

而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则是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和条件。

区域产业结构的状况和转换能力,不仅决定着区域在区际经贸联系和分工中的相对地位,也决定着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自身随经济增长而逐步高度化的能力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三区域在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方面的差异。

从数据上来看,三区域的差异非常大,在某些数据上呈现出倍数差距的现状。

除部分指标,如人均利税总额、人均财政收入两个指标出现苏北高于苏南苏中,苏中高于苏南的情况外,总体呈现出苏南大于苏中,苏中大于苏北的态势。

在许多数据中,苏南往往是苏北的两倍甚至三倍。

在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方面的差异是促成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5、经济全球化水平的差异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国际市场保持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日益成为国际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世界的加工厂。

江苏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对外经济发展起步早,水平高,而分析江苏省三区域经济全球化水平就成为显示三区域经济差异动力差异的重要方面。

6、乡镇企业发展的差异苏南以及苏中部分地区依靠良好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发展,尤其是苏锡常地区,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乡镇企业集中地。

苏南部分县级市依靠乡镇企业的巨大成功,获得了巨大大的发展。

江阴,宜兴,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丹阳等一大批县级市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而这些城市一直占据全国县级市实力排行榜前列。

而苏北地区长久以来农业,重工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没有将乡镇企业发展放在显著地地位,错过了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苏南部分县域经济实力可以与苏北地区地级市媲美,充分显示出苏南苏北苏中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

7、区域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市场发育是指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内在机能的变化而使市场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发展过程。

市场发育程度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市场发育程度越高级越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反的,低级的市场发育程度将阻碍经济的发展。

区域市场发育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从2004年到2011年,苏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2%,苏中,苏北分别为20.6%和20.8%。

苏南在总量远远高于苏中苏北的情况下保持比苏中苏北的高增长率,表明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苏南苏中苏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2011年,苏南是苏中的3.2倍,是苏北的2.8倍。

江苏出台7项举措振兴苏北地区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四化联动、开放带动为重点加快苏北振兴步伐,确保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若干政策意见》。

一个任务:保持苏北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力争苏北地区“十三五”时期经济总量、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

到2020年,苏北地区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6000元以下低收入入口全部脱贫,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8万元,12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帮扶县(区)分批推出,苏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打下坚实基础。

《意见》指出,我省将推出七项举措加快苏北全面小康。

(一)加快推进苏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苏北地区对内对外快速铁路通道,完善苏北公路网络体系,推动苏北航空提档升级,强化苏北港口航道功能。

省级铁路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苏北铁路建设,省级交通投资主体优先安排苏北地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资金。

加快推进苏北铁路建设工程,省财政五年投入力争达到150亿元。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建成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分淮入沂整治、洪泽湖大堤加固、川东港拓浚工程,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黄墩湖滞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工程等。

推进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按照海陆并举、以海为主的原则,支持苏北加快发展风电,重点突破盐城海上风电。

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推进苏北加快发展光伏发电,在省重点帮扶县(区)实施光伏扶贫。

(二)提升苏北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支持苏北各地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特征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

到2020年苏北地区高标准农田比重达60%、高效设施农业比重达20%。

着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鼓励苏北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支持徐州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连云港新医药和石化产业,淮安盐化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盐城汽车、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宿迁电子信息、轻工建材等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信息、科技、商贸、文化、旅游、“互联网+”以及电商平台等,力争苏北地区每年有3-5家企业或项目获得省级发展基金扶持。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对睢宁、沭阳、新沂、东台、丰县5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扶持指导。

扩大苏北省级“电商县”“电商镇”“电商村”的覆盖面,鼓励宿迁“一村一品一店”、徐州“镇村通”等新模式发展。

加强苏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污染综合治理引导鼓励苏北各地实施污染防治关键措施,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鼓励苏北地区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有序推进生态系统休养生息。

开展洪泽湖、白马湖等大中型湖泊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实施“一湖一策”保护计划。

加大对苏北地区小城镇和乡村环境建设的组织推动和资金投入力度,省财政五年计划投入约150亿元。

(四)强化苏北地区发展要素支持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对苏北地区列入省年度重大项目中的产业项目以及省级立项的单独选址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南北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在用地计划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苏北地区倾斜,力争苏北地区今后五年贷款增幅不低于全省平均增幅,省金融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先支持苏北地区项目。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扩大苏北科技专项资金规模,省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计划等对苏北地区项目予以倾斜,“十三五”期间力争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0项以上,实施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80项以上。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实施苏北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项目,每年培训7000名专业技术骨干人才。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苏北地区民生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