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治疗的原理
射频是一种频率达到每秒15万次的高频振动。人体是由许多 有机和无机物质构成的复杂结构,体液中含有大量的电介质, 如离子、水、胶体微粒等,人体主要依靠离子移动传导电流。 在高频交流电的作用下,离子的浓度变化方向随电流方向为正 负半周往返变化。在高频振荡下,两电极之间的离子沿电力线 方向快速运动,由移动状态逐渐变为振动状态。由于各种离子 的大小、质量、电荷及移动速度不同,离子相互磨擦并与其它 微粒相碰撞而产生生物热作用。由于肿瘤散热差,使肿瘤组织 温度高于其邻近正常组织,加上癌细胞对高热敏感,高热能杀 灭癌细胞,而不副作用发生。
具有消融和切割功能的射频治疗仪的治疗机理主要为热效 应。射频波本质上是特定范围内的电磁波。目前医用射频大多 采用200KHz - 750KHz的频率。(内镜)射频治疗仪工作频率为 400KHz。当射频电流流经人体组织时,因电磁场的快速变化使 得细胞内的正、负离子快速运动,于是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细 胞内的其它分子、离子等的摩擦使病变部位升温,致使细胞内 外水分蒸发、干燥、固缩脱落以致无菌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房颤的症状表现
1.阵发性房颤的症状表现为发作开始比较突然,病人感心悸、气 短、心前区不适及忧虑不安。有冠心病的老年人,房颤发作开 始时心室率很快,可出现眩晕,甚至晕厥,有时可出现心力衰 竭及休克。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不一,短者仅数秒,可频频发 作,长者可持续数日至数周。
2.持续性房颤症状与原有的心脏病和心室率有关。这种房颤的症 状主要为:房颤病人感心悸、气短,尤其是活动后心室率明显 增快。持续性房颤者易于发生心力衰竭。房颤时因心房无收缩 力,血流动力学紊乱,易发生附壁血栓,导致体、肺循环栓塞, 以脑栓塞和肢体动脉栓塞为多见。
射频消融术
射频是指无线电频率,但它不属于无线电通信中波段的划 分,因为在这样的频率范围内辐射性能很低,故通讯设备中较 少采用,面对生物体的作用主要是热效应。当射频的电流频率 高到一定值时( >100kHz),引起组织内带电荷的离子运动即摩 擦生热(60~100℃)。射频消融设备常用的频率为200~500kHz, 输出功率100 ~400W。
冬季心慌气短警惕房颤 60岁以上为高发人群
针对冬天一些人出现心慌、气短、胸闷、疲劳、眩晕
的现象,专家提醒说,这样的症状如果频繁出现,就要警惕房颤。
房颤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我国房颤患者数量非常多, 6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房颤有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明显增高的趋 势。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仅次于 早搏而居第二位,房颤是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 而代之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的蠕动,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 有效收缩,房颤持续三周以上为持续性房颤。房颤按时间划分, 房颤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慢性房颤又分为阵发性、持续 性和永久性房颤,房颤是增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房颤可以 是阵发性的,也就是可以自行终止,如果发作后不能自行终止, 但可以经治疗后终止,那就是持续性房颤,如果经治疗后也不 能终止,就属于永久性房颤。
风 心 病
冠心病
心律失常的病理变化
[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脏解剖和生理] 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心肌大部分由普通心肌纤维组成,小部
分为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后者组成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
收缩性,前三者和心律失常关系密切。
心律失常的分类:
房颤
——基本概述
4.鉴别诊断:当房扑、房颤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或冲动沿预激综合征旁 道前传时应与室速及室颤相鉴别。
房颤的治疗方法
房颤治疗的目的是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性搏动,或控制合理的心室
速率;防止中风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等。
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药物。药物治疗只能控制症状和预 防并发症的发生,不能治疗房颤,一般需要长期服药。
射频消融治疗的适应症
1. 射频生物热效应使子宫内膜发生如下作用:在凝刮子宫内膜同时, 消融基底层到2~3mm的浅基层,使其脱落排出,从而达到治疗功能 性子宫出血的目的,对子宫肌层结构及卵巢功能无影响。 因射频消 融术是在B超的全程引导下完成,术中直观易察,不需开腹,不会切 除任何正常组织,从而完整的保留了子宫与盆腔结构的完整性。是 妇科微创史中又一新的突破。 射频消融除了能有效地消除肌瘤外,还可运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 宫 颈糜烂、尖锐湿疣等疾病,经过多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射频 消融在妇科方面所表现的效果是极为理想的,据临床数据表明,当 子宫肌(腺)瘤≤5CM时,一次性治愈率达97.83%;子宫出血时的一 次性治愈率达91.58%。宫颈糜烂的治愈率为:97.03%。
射频消融术的简介
射频消融发展的历史很久,因此技术也经过了不断的完善 和成熟,疗效确切。射频消融针从最初的单极发展到了多极, 单极的有效消融范围小,对于大肿瘤效果差,因此才有现在的 集束多极针。经研究证明,如果用直径4cm球形损毁灶治疗一个 直径7cm的肿瘤,需要22个点才能完整地覆盖(实际操作困难)。 用直径5cm球形损毁灶,也需要12个点。针对这种情况,美国 RITA公司已经开发出针对不同大小肿瘤的系列射频针。
房颤的诊断检查
1. 病史、症状:临床症状取决于房扑、房颤发作的频率、发作时心室 率的快慢及有否基础心脏病。轻者可无症状或轻度心慌气短,重者 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心绞痛表现。病史应注意询问房扑、房颤发生 的频率和已经发生的时间,每次发作时药物的应用,现在正应用的 药物,有无血栓栓塞史。
2. 体检发现:除原由基础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外,房扑者听诊心律可规 整,亦可不规整(取决于心房与心室传导比率),房颤时心脏听诊 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搏数。需检 测血压以排除高血压,应观察有无眼球突出和双手细震颤以排除甲 亢。
3.辅助检查:心电图除可以明确诊断外,还能了解房扑、房颤时心室 率的快慢,对治疗有指导意义,房扑者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样的 心房扑动波(F波),房室传导比率可呈2:1、3:1或4:1,QRS呈室 上性,房颤时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不规则的 心房颤动波(f波),QRS间距绝对不规则。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对阵发性房扑、房颤的诊断有帮助,并能了解发作时最高和最低心 室率。心脏超声检查除能发现心脏结构的变化外,还能了解心房内 有无附壁血栓存在。
3. 不伴有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 :年轻患者中,大约30%--45% 的阵发性房颤和20%--25%的持续性房颤属于孤立性房颤。
4. 神经性房颤 :自主神经系统通过提高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张 力可以触发易感病人发生房颤。许多患者房颤发作都是出现在 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张力增强的时候。Coumel (77)描述了一 组病人,并将其分为迷走型房颤和交感型房颤。纯粹迷走型房 颤或交感型房颤患者比较少见,但是如果患者有某型房颤发作 史以及相关特征性症状之一,那么临床医师选用相应药物才能 更有效地防止反复发作。
心律失常的病因
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 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 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 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 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它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 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 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3.如果没有其它心脏病,且房颤时心跳又基本正常,病人可以没 有任何房颤症状,是在偶然的机会被发现,如果房颤引起பைடு நூலகம்跳 过快,病人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憋气、惊慌等,如果有 其它的心脏病,就会加重心脏病的症状,尤其会加重心力衰竭。
4.房颤的症状也受患者感知症状的敏感性及耐受性的影响,有的 患者刚发生房颤时,可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有的 患者可逐渐适应,症状可能减轻甚至消失。
根据肿瘤大小选择个体化的射频消融针直径3cm以下的肿瘤 可以选择第一代伞状多极针或单极针,但由于受温度传导影响, 各种单极针损毁灶体积较小,3cm以上较大肿瘤损毁将不彻底, 即使对肿瘤进行单极针分次多点损毁,也不能完全覆盖, 对患 者正常肺组织损伤也较大。直径3cm至5cm的肿瘤应选择二代多 极针美国RITA公司研发的二代锚状多极针一次最大消融直径达 5cm以上,因此适合5cm以下的所有肿瘤。直径5cm至7cm以上的 肿瘤应选择最新第三代超级针经研究证明,如果用直径4cm球形 损毁灶治疗一个直径7cm的肿瘤,需要22个点才能完整地覆盖 (实际操作困难)。用直径5cm球形损毁灶,也需要12个点。美 国RITA公司最新研发第三代超级多极针,一次消融直径达7cm以 上,并使用了特殊注射泵,使热传导更快更均匀,治疗时间大 幅缩短,治疗大肿瘤效果更确切,病人更轻松。
2. 肿瘤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是在影像学(CT、B超等)导向下,使用射频 热效应引起组织凝固性坏死而达到切除肿瘤的目的,目前已在众多 的姑息疗法中成为新的热点。该技术的主要作用原理为弹头发出中 高频率的射频波(460k Hz),能激发组织细胞进行等离子震荡,离子 相互撞击产生热量,达到80-100℃,可有效快速地杀死局部肿瘤细 胞,同时可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同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使之 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和有利于防止肿瘤转移。 整个治疗过程是在电脑控制于电视屏幕监视下进行,集束电极发 出的射频波一次可使组织凝同性坏死范围(灭活肿瘤区)达 5cm×5cm×5cm,是一种最先进的杀伤肿瘤较多而损害机体较轻的 “导向治疗方法”和微创的肿瘤切除治疗方法。
直流电复律:用两个电极片放置于患者胸部的相应部位,通过除颤仪 发放电流而消除房颤,恢复窦性心律。患者需要住院,有一定痛苦, 同时单独施行直流电复律不能治愈慢性房颤,疗效随患者病史增长, 心房扩张加重,年龄增高而显著降低。
安装永久起搏器:首先消融房室结,然后安装永久起搏器,完全控制 心室率,这一方法并不能消除房颤,病人仍有中风危险;同时该方法 较为昂贵,而且起搏器寿命有限,需定期更换。
心内科导管消融:应用特殊的导管经过静脉通路插入到心脏,然后 在X线监视下将导管送至发生异常电刺激信号的心房相应部位,通过 射频等热能损伤,来消除这些异常电活动,达到消除房颤的目的。心 内科导管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首先要标测出发生异常电生理信号 的部位,然后进行处理,此种方法对于阵发性房颤效果较好,但对合 并器质性心脏疾患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无法同期处理心脏问题,同 时对慢性房颤患者疗效不佳,总体成功率仅20-50%。并且X线暴露 时间长,总体约20分钟至数小时,对病人、包括医生本人都有较大损 伤,治疗费用也非常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