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CT、MR的诊断
脑内出血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症状不明显的脑内出血在吸收期 时CT检查可能为等密度,需与外伤性脑 出血、脑肿瘤出血鉴别。 CT应作为急性脑出血诊断的首选检 查方法。 CT可以明确诊断是脑出血还是 脑梗死,MRI 对于血肿的分期较CT更敏 感、明确。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于颅内血管破 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有外伤 性和自发性。自发性中颅内动脉瘤 (51%)、高血压动脉硬化(15%)和动 静脉畸形最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成人多发,其中3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 高。
机理
– 减速性—运动着的头颅碰撞在外物上,迫使
对冲伤 局部冲击伤
– 挤压伤—头部相对固定,两侧相对的外力挤
压
概述
机理
间接暴力
– 挥鞭样损伤 – 颅颈连接处损伤 – 胸部挤压伤
概述
分类
概述
分类
原发性颅脑损伤:伤后即出现的损伤
头皮撕裂和血肿、颅骨骨折或颅缝分离、脑外出血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内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皮质/脑深部灰质及 脑干的挫裂伤、脑室/脉络丛出血、颅内血肿)
脑内血肿出血量的计算
前后径(cm)×左右径(cm)×上下径 (cm)π/6
超急性期脑出血CT影像学表现
血液自血管溢出后,最初血肿呈液性或半凝固状 态(<4h),血肿呈略高密度影,密度可均匀一 致,CT值达55~60Hu。此后随血凝块的形成和收 缩,血肿的密度随之增高,一般于出血后3~4小 时后逐渐达到高峰,CT值可高达90Hu。血肿的 形态和占位效应主要与出血的量和部位有关。位 于脑实质内的血肿,出血量较少时,常呈圆形或 卵圆形,占位效应亦比较轻;出血量多时,常呈 较大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占位效应亦比较重, 甚至可引起脑疝,并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 血肿周围可出现低密度环影,这与血肿内血凝块 收缩、血清被挤出,以及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造 成缺血、坏死、水肿有关。
女,54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6h
14d
左 吸侧 收基 期底 边节 缘区 变脑 模出 糊血
慢性期脑出血CT影像学表现
血肿逐渐变成低密度灶,若此期内发生 在出血时则表现为低密度区中出现高密 度灶,偶可呈密度高低不等的液-液平面。 最后血肿演变成囊型或裂隙状、边界清 楚的低密度软化灶,约10%可见有钙化, 病灶周围常有萎缩性改变。约20%的小 出血灶可逐渐吸收消失,CT复查可无异 常发现。
亚急性期脑出血MR影像学表现
13d
亚急性晚期脑出血:血肿的周边的巨噬细胞吞噬了血红蛋白并形成 含铁血黄素。细胞内的含铁血黄素具有明显顺磁性,将造成局部磁 场的不均匀。因此该期血肿在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但在 T2WI上血肿周边出现低信号环。
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亚急性早期脑出血MR影像学表现.
超急性期脑出血MR影像学表现
急性期脑出血MR影像学表现
血肿已凝为血块,红细胞内主要为去氧 血红蛋白,后者为顺磁性物质,造成T2 弛豫时间明显缩短,中高场强机器T1加 权像血肿仍呈等信号,低场强机器为高 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低信号,血肿周 围水肿带表现较前明显。
15h 1.5T
10h
0.2T
脑桥区脑出血:亚急性中期
脑桥区脑出血:不同出血期齡,倾向亚急性晚期
脑桥区脑出血:不同出血期齡,倾向亚急性晚期
脑桥区脑出血:不同出血期齡,倾向亚急性晚期
右侧小脑区脑出血:亚急性中期
双侧基底节区脑出血:亚急性晚期
慢性期脑出血MR影像表现
一般为出血2周至数月以后。血肿逐渐吸 收或液化,病灶周边的巨噬细胞内有明 显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因此该期血肿逐 渐演变为软化灶,在T1WI上为低信号, 在T2WI上为高信号;周围的含铁血黄素 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环,在T1WI上为 等信号或略高信号。
右 侧 外 囊 脑 出 血
右 侧 丘 脑 区 脑 出 血
中 脑 左 侧 脑 出 血
左侧基底节脑出血
亚急性期脑出血CT影像学表现
血肿随红细胞溶解、吸收,密度逐渐减低。这一 吸收过程首先从血肿的边缘开始,逐渐向中心发 展。血肿的密度以每天1.4~1.5Hu的速度减低,以 每天0.65mm的速度缩小,尤以小血肿CT值的降 低更为明显。一般直径≤2cm的血肿,在14天左右 或更早就可变成等密度。但CT扫描所见血肿的吸 收和缩小,仅是根据血肿由高密度逐渐变为等密 度或低密度来判断的,而实际上此时血凝块的大 小变化不大,所以占位效应并没有明显减轻。此 期内血肿周围的水肿在早期逐渐达到高峰后,便 开始吸收减退并消失。当血肿呈等密度时,CT平 扫仅能依靠占位表现做出诊断。
亚急性期脑出血MR影像学表现
亚急性晚期:一般为出血后10天到2周。 该期红细胞完全崩解,血肿内主要以正 铁血红蛋白为主,但血肿的周边的巨噬 细胞吞噬了血红蛋白并形成含铁血黄素。 细胞内的含铁血黄素具有明显顺磁性, 将造成局部磁场的不均匀。因此该期血 肿在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但在 T2WI上血肿周边出现低信号环。
超急性期脑出血MR影像学表现
血肿主要由完整红细胞内的氧合血红蛋白组 成,氧合血红蛋白基本上属非顺磁性物质, 对磁共振信号无影响,血肿的信号主要取决 于质子密度。中高场强机器T1、T2加权像血 肿均表现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而低场强血 肿表现为高信号;本期中后阶段血肿周围出 现轻中度脑水肿,表现为环状长T1 长T2信 号。
蛛网膜下腔出血CT影像学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MR影像学表现
24h内的急性SAH在T1WI和PDWI上可呈 比脑脊液稍高的信号影,T2WI呈比脑脊 液稍低的信号影,敏感性不如CT,但 FLAIR像显示SAH较好,呈高信号。亚 急性期呈短T1信号影。慢性期在T2WI上 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低信号影, 较具特征性。MRA有助于查找出血原因, 显示AVM、动脉瘤等。
女,48岁,右侧肢体活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碍伴言语不利4h
女,84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恶心呕吐3h
左 侧 基 底 节 区 脑 出 血
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横窦血栓后的脑实质出血
急性期脑出血CT影像学表现
血肿呈高密度,CT值可高达80~90Hu。 这与血凝块继续收缩,血肿内红细胞比 容明显增高有关,此期可高达0.9(血正 常红细胞比容为0.4~0.5),使X线吸收系 数明显增加。因此急性期脑出血呈典型 的高密度。血肿在此期内水肿一般不太 明显,这与外渗血液对邻近脑组织具有 切割作用有关。
5
4
不能睁眼
1
只能发声
不能发生
2
1
刺痛肢曲
刺痛肢伸 不能活动
3
2 1
13~15分,昏迷30分钟;9~13,伤后昏迷为30分钟~6小时; 3~8分,伤后昏迷6小时以上
常见的颅内外伤的类型
脑内
– 脑挫伤 – 脑裂伤 – 外伤性脑内血肿 – 脑室内出血 – 弥漫性轴索损伤
cerebral contusion cerebral laceration traumatic cerebral hematoma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diffuse axonal injury epidural hematoma subdural hematoma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ubdural fluid accumulation
脑出血CT、MR诊断
福鼎市医院放射科
孔庆颂
脑内出血的病因
脑 内 出 血
外伤性 非外伤性 (原发性或自发性) 高血压 脑血管畸形 颅内肿瘤出血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
出血性脑梗死 炎症性疾病和血管炎
动脉瘤破裂
恶性肿瘤
血恶液质和凝血障碍
其他
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 由于高血压病导致脑血管病 变而发生的脑内出血。一般发生40岁一70岁的 患者,多发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出血部位多 见于基底节、丘脑、桥脑。 发病机制 高血压病导致脑动脉壁纤维素样变 性或玻璃样变性 。在血流冲击下形成微动脉 瘤或粟粒样动脉瘤。在此基础上,若血压骤升 且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紊乱时,动脉破裂或动 脉壁坏死渗血造成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CT影像学表现
SAH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脑沟、脑池密度 增高,出血量大时呈铸型。大脑前动脉 破裂,血液多积聚于视交叉、侧裂前部; 大脑中动脉破裂,血液积聚于外侧裂附 近;颈内动脉破裂以后,出血也以大脑 外侧裂为多;椎基底动脉破裂血液主要 积于脚间池和环池。CT可发现90%的24h 内SAH,约1W后出血吸收。
脑外
– 硬膜外血肿 – 硬膜下血肿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硬膜下积液
颅脑外伤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平片、CT、MRI、DSA
传统X线平片仅可显示骨折和颅缝分裂,现使用
很少
CT为首选方法,可显示颅脑外伤引起的出血、脑
水肿、脑挫裂伤、轴索损伤等各种病理改变
亚急性早期脑出血MR影像学表现
5d
亚急性期脑出血MR影像学表现
亚急性中期:一般为出血后第6天到第10 天。该期红细胞的细胞膜开始破裂,正 铁血红蛋白溢出到细胞外,因此该期也 称为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外期。红细胞的 破裂一般也是从血肿周边逐渐向中心发 展。该期血肿在T1WI上仍表现为高信号, 在T2WI上表现为从血肿周边向中心逐渐 蔓延的高信号。
慢性期脑出血CT影像学表现
血 肿 吸 收 后 遗 留 残 腔
脑出血的CT增强扫描表现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血肿,由于血肿周围组织坏 死所致,血肿周围可出现强化。后期出现强化 与血肿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其中含有大量新生 毛细血管有关。强化位于血肿周围低密度影内 缘,呈环状,与血肿之间有低密度或等密度相 隔。当血肿呈等密度时,CT平扫仅呈占位表现, 此时增强扫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更大。强 化表现一般以4~6周最为明显可持续2~6个月。 当机化的血肿内发生再出血时,增强扫描或可 呈“靶”征;如果出血位于机化的血肿外,表 现可类似肿瘤出血,需仔细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