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折分型
椎体束征阳性 共济失调步态 病理征阳性 肌张力增加 生理反射活跃
颈椎的生理弯曲
颈椎功能单位由两个相邻椎骨的椎体、两 个关节突关节、两个钩椎关节(又称 Luschka关节或钩突)和椎间盘构成。
上颈椎C1、C2;下颈椎C3-7
颈椎的生物力学
寰枕 50%屈伸 寰枢 50%旋转
其余 C4-C7屈伸活动 C2-C5 侧方屈曲活动
颈椎运动学和临床不稳
一 颈椎运动学
(一)枕—寰—枢复合体 1活动幅度 枕寰的平均屈伸范围约为13.4°,寰枢 约为10°。两者结合使枕一寰一枢复合体的总屈伸 范围为23.4°。寰枢问的轴性旋转范围相当于颈椎 全部轴性旋转度的40%~50%,其余的50%~60 %由下颈段提供。带来的问题:颈部扭转30°对侧 椎动脉首先受累,至45°同侧椎动脉也开始扭曲, 将诱发后颅凹血流减少的征象,可见子体操、颈部 牵引和推拿时。
治疗(二)
外科手术治疗目的 1. 解除脊髓/神经压迫 2. 稳定颈椎 3. 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治疗(三)
颈椎病外科治疗中手术方式选择 手术入路:前路/后路
前路手术目的:彻底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 稳定颈椎。
后路手术目的:扩大椎管、解除脊髓的压迫。
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
颈椎前路减压
内固定
治疗(四)
MRI提示C3、4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
电生理检查
EMG + NCV SEP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脊髓型(上运动神经元疾病)可与神经根型颈椎病(下 运动神经元疾病)共存,因而患者四肢症状可有不同 表现。
2.物理检查的特点是病变平面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 病变平面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脊髓型颈椎病鉴别诊断
颈椎病主要临床分型 (二)
2. 脊髓型 占10%-15% 中央型(上肢症状为主型) 周围型(下肢症状为主型) 前中央血管型(四肢症状型)
颈椎病主要临床分型 (三)
3. 椎动脉型
机械压迫/节段性不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偏头痛/眩晕/耳鸣 植物神经症状:心悸/心律紊乱/胃肠功能减退
颈椎病主要临床分型 (四)
2共轭特征
在下颈椎,侧屈时棘突转向凸侧,例如作头向左的 侧屈活动时,棘突必然同时转向右侧。这种共轭现 象对了解颈椎小关节脱位有重要意义。
不同平面侧屈时所伴随的轴性旋转角度如下:颈3 每侧屈3°,伴有2°旋转;颈7每侧屈7.5°,伴 1°轴性旋转。从颈3到颈7,伴随侧屈的轴性旋转 度越来越小,这与小关节面的倾斜度自上而下逐渐 增加有关。
(二)下颈椎
颈3~7在解剖学和运动学上与枕-寰-枢复合体有明 显不同。 下颈椎屈伸活动主要是在中段,颈5-6活动度最大, 特别是在矢状面上。侧屈与旋转活动则是愈往 下愈小。颈5-6和颈6-7在半屈-中立-半伸范围内的 活动度明显大于颈3-4和颈4-5,而这一活动范围恰 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
下颈椎稳定性评定
2共轭特征
共轭现象是指同时发生在同一轴上的平移和旋转活 动,或指在一个轴上的旋转或平移必然同时伴有另 一轴的旋转或平移运动的现象,例如脊柱的侧属必 然伴有脊柱的旋转。
3瞬间旋转轴
远在1个世纪以前,Henke即确定枕寰关节在矢状 面上活动的瞬时旋转轴(JAR)位于齿突顶端以上 2~3cm处。由于枕寰关节的轴性旋转很小或不存 在,因此也就不存在该活动的IAR问题。 对于寰枢关节,矢状面屈伸运动的IAR位于齿突的 中1/3处,而轴性旋转的IAR位于枢稚的中部。
下颈椎前后方向上的平移上限,直接测量为2.7mm, 放射学测量为3.5mm。因此,如在侧位Ⅹ线中测量 到下颈椎前后方向的椎间平移大于3.5mm,即可认 为该段颈椎失稳。White等采用牵伸试验来测量轴 性位移,牵引力为1/3体重时如椎间隙增加 1.7mm以上者为阳性。但在牵引中应严密观察神经 症状,以免发生意外。
Powel比率
Powel比率是:颅穴到寰椎后弓的距离除以颅后点 到寰推前弓的距离
Powel比率是用来确定寰枕关节有无前后脱位,比 值大于l.0提示前脱位,如果除外后脱位的情况,比 值小于l.0是正常的,比值最小达到0.7包可以是正 常的;同时在病理情况下,齿突或寰椎前弓骨折和 枕骨大孔先天性狭窄比值也可小于l.0。其他诊断不 稳定的标准包括在伸屈位片上齿突尖到顾穴的前后 移劫超过1 0mm,CT图像上向一侧旋转超过8°等
颈椎病定义
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 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和食 管等组织,并引起症状或体征称之为颈 椎病。
颈椎病主要临床分型(一)
1. 神经根型 发病率最高
与受累神经一致的神经干性痛或神经丛性痛; 感觉障碍、感觉减弱和感觉过敏等; 神经支配区的肌力减退,肌肉萎缩; 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C6 伸腕肌 肱挠反射
C7 肱三头肌 肱三头肌肌腱反射(TTR)
提问
颈神经根损害表现?
上肢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根 反射
C4
无
C5 二头肌
感觉 颈后、肩胛
上臂外侧
肌肉 无
三角肌、二头肌
C6 肱桡肌 前臂外侧、拇指、示指 腕伸肌 、二头肌
C7 三头肌
中指
三头肌、腕屈肌、 指伸肌
C8
无
环指、小指
指屈肌、手内在肌
颈椎节段稳定性
平移性不稳:矢状位上移位大于3mm 角度活动不稳:节段性成角大于11◦
颈椎整体 活动度测量
椎体前后滑移 测量
相邻椎体 活动度测量
颈椎管和颈椎椎体矢状径测定
Pavlov比值
= 颈椎管矢状径 b
颈椎体矢状径 a
ab
若比值<0.75
则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颈椎管狭窄
1.发育性 2.退变性 3.继发性:OPLL
Powel比率
寰枢椎不稳定包括前后位和旋转不稳定,AADI成人超过 3mm,儿童超过4mm提示限制前移位的结构损伤,后寰 齿间距小于13mm也代表前方向的不稳定。后移位是少见 的,但齿突骨折和先天性畸形可引起,也可为寰椎前弓缺 陷或者齿突被肿瘤或感染破坏引起。
寰枢椎旋转脱位可能是单侧向前、单侧向后或单侧联合向 前或向后,寰椎旋转以及缺乏解剖学限制决定了旋转脱位 的类型,单侧向前或向后的寰枢椎脱位,旋转轴总是在围 绕以对侧关节突关节为中心轴的旋转。
颈椎病主要临床分型 (六)
6. 混合型
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
影像学检查
1. X线平片
2. MRI 3. CT
颈椎曲度/生理前凸 椎间隙/椎间孔 骨赘/韧带骨化 颈椎管测量 稳定性测量 其它:骨质等
磁共振成像MRI
高质量的软组织对比度与高度的分辨率,能够使椎 间盘、神经根、韧带及椎间孔清楚显示 T2加权正常椎间盘呈高信号,出现等信号或低信号, 意味严重退变 矢状位T2加权可产生脊髓造影的效果 颈椎疾病术前的必备检查
寰椎骨折分型
Landell分型法:
I 孤立的前弓或后弓骨折 Ⅱ前、后弓双骨折包括典型的Jefferson骨折 Ⅲ为侧块骨折,骨折线可以延及前弓或后弓但不是同时累及。
Levine分型法:I 寰椎后弓骨折也可以与颈2椎体或齿突骨折
并发Ⅱ Ⅲ
Levine分型法:
I 寰椎后弓骨折也可以与颈2椎体或齿突骨折并发 Ⅱ寰椎侧块块的骨折,有时可波及椎动脉孔 Ⅲ寰椎前后弓双骨折,也就是典型的Jefferson骨折 还有一种Scharn骨折分型法:孤立前弓骨折、后弓 骨折、前后复合骨折、孤立侧块骨折和横突骨折五 型
除外心脑血管疾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鉴别诊断
除外神经内科疾病及耳鼻喉科疾病
混合型颈椎病鉴别诊断
尽量不下神经官能症的诊断, 但也要和精神科、内分泌科室
的医师及时沟通
治疗(一)
保守治疗(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 改善不良工作体位和睡眠姿势 理疗 颌枕带颈椎牵引 封闭疗法
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上颈椎不稳定诊断标准
>8° >1mm >7mm
>45° >4mm <13mm
枕骨-寰椎向一侧轴向旋转
枕骨一寰推前后移位
寰椎-枢椎过牵(总向右和向 左)>45° 寰椎-枢推向一侧轴向旋转
寰椎-枢椎前寰齿间距
寰椎-枢椎后寰齿间距
寰枕脱位
包括轴向、向前或向后脱位
确定寰枕关节脱位通常测量齿突-颅穴(枕骨大孔前 缘中心点)间距和Polvel比率 正常情况下齿突尖到颅穴的距离在成人小于5mm, 儿童小于10mm。如果增加提示可能存在轴向脱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肌萎缩以手内肌为主 由远向近端发展 EMG:胸锁乳突肌和舌肌出现自发电位
脊髓空洞症 感觉分离 MRI:脊髓内与脑脊液相同之异常信号区
神经根型颈椎病鉴别诊断
周围神经嵌压综合征
椎动脉型颈椎病鉴别诊断
梅尼尔综合征 眼肌疾患 动力位平片/椎动脉造影/MRA/CTA
交感型颈椎病鉴别诊断
前脱位比后脱位更常见,这通常是关节炎或感染削弱或破 坏了横韧带和关节囊的结果,后脱位通常是齿突先天性或 获得性缺陷的结果。单侧向前和后脱位出现时一侧侧块向 前或向后移动,由于关节囊韧带双侧破坏,齿突成为旋转 轴。如果齿突、覆膜和横韧带完好关节仍能保持稳定。
颈椎骨折脱位分型及治疗(二)
寰椎脱位和半脱位
T1
无 上臂内侧、前臂内侧
手内在肌
颈椎间盘相应节段神经根
神经根 反射
感觉
肌肉
C4/5 C5 BTR↓ 上臂外侧 三角示指 C6/7 C7 TTR ↓ 中指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C7/T1 C8 TTR ↓ 环指、小指 肱三头肌↓、手内在肌↓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主要特点
3瞬时旋转轴
虽有不少研究报道,但由于所用方法不同等原因, 结果很不一致
二、上颈帷不稳定
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取决于解剖结构的完 整性。评价不稳定首先应仔细的回顾患者的主诉和 病史。高质量的颈椎放射学检查包括侧位X线片、 开口齿突位置摄像、侧位过伸过屈位和(或)CT 扫描和重建对确定临床不稳定是十分必要的。 上颈椎不稳定的情况包括枕颈脱位、颅底凹陷以及 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的旋转和前后位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