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水的净化1.了解农村、城市净化水的一般方法。
2.掌握过滤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3.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4.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及硬水的危害及其软化方法。
生活用水的净化阅读课本第74—7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纯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常呈浑浊。
2.在我国某些乡村,尚未使用自来水,往往采用明矾净水,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杂质、使其沉降。
3.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在书本第74页,在过滤池中,通常用小卵石、石英沙对水进行过滤,水在活性炭吸附池中发生了物理变化,投药消毒这一环节发生了化学变化。
4.阅读课本第75页最后一段和第76页第一段的内容,活性炭有吸附作用,不仅可以滤去不溶性杂质,还可以吸附可溶性杂质。
1.天然水的净化方法有哪些?哪些方法是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哪些方法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天然水的净化方法有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消毒杀菌、煮沸、蒸馏。
其中静置、吸附、过滤是除掉水中的不溶性杂质,煮沸、蒸馏是除掉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2.如果把上述的天然水变成饮用水,需要用什么方法?煮沸。
3.在以上的几种净水方法中,净水程度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应怎么排列?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煮沸、蒸馏。
在净水的各种方法中,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消毒杀菌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在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煮沸、蒸馏几种净水的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1.下列净水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B )A.沉淀B.消毒杀菌C.过滤D.蒸发2.下列净水操作中,效果最好的是( D )A.静置B.吸附C.过滤D.蒸馏3.我们饮用的水是由原水净化所得,自来水厂科学合理的净水过程是( A )A.原水→加絮凝剂→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净水B.原水→加絮凝剂→消毒→过滤→沉淀→吸附→净水C.原水→过滤→消毒→加絮凝剂→吸附→沉淀→净水D.原水→消毒→加絮凝剂→吸附→沉淀→过滤→净水4.湖水中含有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
在水中撒些明矾,可除去水中的泥沙、悬浮物,使水变澄清;可用次氯酸(HClO)杀死细菌。
氯气溶于水时可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某水厂生产自来水的步骤如下:原水→加明矾→沉淀→过滤→加氯气→净水A B C D(1)可以除去水中的泥沙和悬浮物杂质的步骤为BCD (填编号)。
(2)能消毒杀菌的步骤为加氯气。
5.对于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煮沸、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每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的是煮沸、蒸馏。
过滤阅读课本第75页的实验4-2,看老师做演示实验,仔细观察,完成下列填空:1.过滤是将难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开,是为了除掉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过滤操作需要哪些仪器?铁架台、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2.实验室的过滤操作要注意:“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玻璃棒的末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末端紧靠烧杯的内壁、烧杯紧靠玻璃棒的中下部。
3.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1.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有气泡,会给实验带来什么影响?影响过滤的速度。
2.在过滤操作中,为什么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烧杯为什么要紧靠玻璃棒?漏斗的末端为什么要紧靠烧杯的内壁?防止捅破滤纸;防止液体溢出;防止滤液溅出。
3.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是什么?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盛装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在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动,这样会捅破滤纸。
1.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下列有关玻璃棒的使用正确的是( A )A.玻璃棒的下端紧靠在三层滤纸一侧B.玻璃棒的下端紧靠在单层滤纸一侧C.玻璃棒悬在滤纸上方D.玻璃棒靠在滤纸的边缘2.如图所示:(1)该图进行的是过滤操作。
(2)在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滤纸的边缘要高于液面(填“高于”或“低于”),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液体沿滤纸和漏斗的内壁流下,起不到过滤的效果。
(3)该操作用于净水,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如需要进一步使水净化,则可继续进行吸附(填“吸附”或“蒸馏”)。
(4)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用纱布和筷子代替滤纸和玻璃棒来完成此操作。
(5)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有哪些?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盛装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硬水和软水、蒸馏阅读课本第76页的有关内容,老师做演示实验,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下列填空:1.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2.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检验,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装有等量的软水和硬水的试管中,振荡,出现较多浮渣的是硬水,出现大量泡沫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的方法:家庭用煮沸;工业上用蒸馏。
主要除掉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硬水的危害1.阅读课本第76页实验4-4,加入沸石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温度计用来测量水蒸气的温度;冷凝管中冷水的进出方向下进上出;蒸馏是利用液态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
制取蒸馏水,在连接好装置后,应先进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操作。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一定是纯净物B.活性炭可以吸附掉一些可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C.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D.使用硬水对生活和生产有益3.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1)小卵石、石英沙和蓬松棉的作用是过滤;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
(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我认为可用肥皂水来检验。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我采取煮沸的方法。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物理变化1.阅读课本第6页实验1-1(1)“水的沸腾”。
①介绍实验1-1(1)有关仪器名称,拿出仪器让学生说一说。
老师做演示实验。
②实验前观察水的颜色是无色,状态是液态。
然后将水加热至沸腾看到试管内的现象是水沸腾,试管口的现象是有白色的雾,玻璃片上的现象是有小水珠。
③实验1-1(1)中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最后又变成了液态。
这个实验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④完成第7页的表格(1)中的填空。
2.阅读课本第7页的实验1-1(2),完成下列填空:①教学生认识实验1-1(2)中的研钵和研杵,让学生知道该实验的操作过程叫研磨。
②实验1-1(2)中,反应前胆矾的颜色是蓝色,形状是块状,经研磨后胆矾的颜色是蓝色,形状是粉末状,反应前后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③完成第7页表格(2)中的填空。
④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1.在实验1-1(1)和1-1(2)中,反应前后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2.这两个反应是不是物理变化?为什么?3.书本上举了几个物理变化的例子,你能举几个例子吗?相互之间说一下。
物理变化中物质的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1.下列变化中,是物理变化的有哪些?ACDEFGIJ 。
A.铁铸成锅B.葡萄酿成酒C.木头制成桌椅D.汽油挥发E.气球爆炸F.灯泡发光G.花香四溢H.蜡炬成灰I.滴水成冰J.千里冰封,万里雪飘2.(多选)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BC )A.牛奶变酸B.灯泡通电C.酒精挥发D.蜡烛燃烧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C )A.木炭燃烧B.食物腐烂C.矿石粉碎D.火药爆炸4.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C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化学变化1.阅读实验1-1(3),老师拿出药品和实验仪器,按照书本要求做实验。
做实验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完成下面的填空:①胆矾溶于水形成溶液是物理变化,澄清溶液是蓝色,氢氧化钠溶液是无色的,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看到的现象是有蓝色的沉淀生成,该沉淀是氢氧化铜。
在1-1(3)这个实验中,变化后有新的物质生成。
②完成第7页表格(3)中的填空。
2.阅读实验1-1(4),认真观察老师拿出的药品,老师介绍有关实验器材,然后做演示实验完成下列填空:①向盛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时,试管中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烧杯内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完成第7页表格(4)中的填空。
③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1.变化中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就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2.发光、放热的反应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发光、放热、变色、有气体、有沉淀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
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氧等。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1.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的有ACEFJ ,化学变化的有BDGHI 。
A.玻璃破碎B.蜡烛燃烧C.酒精挥发D.钢铁生锈E.冰雪融化F.钢丝弯曲G.食物腐烂H.煤的燃烧I.植物的光合作用J.海水的蒸发2.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 D )A.状态和颜色发生变化B.放热和发光C.有气体逸出D.有其他物质生成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A.冰融化成水B.铁生锈C.豆磨成豆浆D.汽油挥发4.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D )A.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B.酒精挥发、湿衣服晾干C.蜡烛燃烧、乒乓球变瘪D.菜刀生锈、牛奶变酸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2.蜡烛燃烧的过程中,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蒸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包含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关键是要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1.理解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2.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
3.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区别认真阅读课本第8—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酒精挥发——物理变化酒精会挥发——物理性质1.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常会用到哪些字或词?2.从时态上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什么区别?性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将来时;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正在进行时。
表示性质的句子,叙述中通常有“可以”“能”“难”“易”“会”等词。
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②木炭可以燃烧③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旺④水加热变成水蒸气⑤氧化铜是蓝色的固体性质:②③⑤;变化: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