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项目——亚马尔项目2018/9/27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简称“亚马尔项目”或LNG)在俄罗斯境内的北极圈正式投产,并在亚马尔半岛涅涅茨自治区萨别塔举行首批液化天然气出产装船庆祝仪式,俄罗斯总统普京盛装出席,亲临第一批液化天然气装船庆典,他表示,这是俄中等各参与方取得共同胜利的好日子。
随着普京按下装船键,正在码头上停靠的首艘ARC7冰级液化气运输船“克里斯托夫·马哲睿”号开始接收生产线上生产的液化天然气。
据了解,这艘运输船设计装船容量17.3万立方米,预计18小时能够装满,并将于本月稍晚时间运往中国。
亚马尔项目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北极圈内,是目前全球在北极地区开展的最大型液化天然气工程,属于世界特大型天然气开发、液化、运输、销售一体化项目,所以被誉为“镶嵌在北极圈上的一颗能源明珠”。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项目各方能够在克服各种困难情况下在4年时间里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已经创造了人类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发建设史上的新纪录。
中国主导的项目国际融资和模块化建造等高端工程制造对亚马尔项目的投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国资本助推项目稳步实施亚马尔半岛,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平原西北部,北纬71度北极圈内,濒临北冰洋的极寒地带,最低温度零下52摄氏度。
在当地涅涅茨语里,亚马尔的意思是“天涯尽头”。
亚马尔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被称为中俄合作的“压舱石”和“风向标”,“冰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战略点。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全价值链参与该项目运作,与丝路基金、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分别持有该项目20%、9.9%、50.1%、20%股份。
截至2017年10月底,中俄双方已签订96%产量共计1478万吨液化天然气长期销售协议。
据悉,该项目第二条、第三条生产线将陆续投产,届时亚马尔项目将具备每年1650万吨生产能力,俄罗斯在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份额将从4%提升到8%以上。
每年将至少有400万吨液化天然气产品运往中国市场。
项目中的南坦姆贝凝析气田蕴藏量大,其天然气和凝析油地质储量分别为1.3万亿立方米和6000万吨,计划年产天然气250亿立方米和凝析油100万吨。
亚马尔项目全面启动后不久,俄罗斯因克里来亚问题受到西方制裁,导致建设资金短缺,这个总投资270亿美元的项目差点夭折。
在关键时刻,中国资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重要的入股方向俄罗斯提供了120亿美元的贷款,中国丝路基金也出资14亿美元收购了该项目9.9%的股份,这才让项目得以继续。
2016年,中国石油俄罗斯公司认真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作,推动亚马尔项目在商务谈判、设计优化、对标管理、投资控制和风险防控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中方努力,2016年帮助亚马尔项目实现降本增效765万美元。
中国石油俄罗斯公司积极推动中资银行参与亚马尔的项目融资团队,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及时完成项目融资谈判,解决了建设资金需求问题,减轻了股东筹资压力,为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关键保障。
由于2014年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导致亚马尔公司净资产为负及由此产生公司被债权人起诉甚至公司破产清算的法律风险。
中国石油俄罗斯公司多次组织会议专题讨论研究,提出建议,以丝路基金加入亚马尔项目为契机,积极促成中俄两国政府协商签订了政府间协议议定书,从而在国际法框架下成功解决了净资产为负和公司资本弱化问题给亚马尔公司和外国股东带来的法律风险。
法国《十字架报》驻俄罗斯记者本杰明·科涅尔此前已两度探访项目现场。
他由衷地感叹道,中国的资金与市场为亚马尔项目顺利推进与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与可靠保障。
“亚马尔项目能有今天,中国功不可没。
”他强调。
二、中国企业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先进的工程制造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比如在南坦姆贝凝析气田共有4台极地低温钻机,其中一台钻机由中国生产。
在管线纵横、塔吊林立的工厂区,由于地处高寒、高纬度,工厂建设必须采用全新的模块化建造等方式进行。
一共142块模块由全球多个国家建造,运抵现场组装,其中以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7家中国企业承揽了120个模块的建造,最大的模块高40多米、重7500吨,相当于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这大大解决了现场大规模施工难题,节约了建设成本。
诺瓦泰克公司此前来视察中方船厂的模块制造状况及进度。
在位于青岛的中海油旗下造船厂现场看到,部分工人在焊接车间里忙碌,大量巨型钢材整齐地摆放在原材料区,部分模块已投入建造。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到今年7-8月,该工厂投入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制造的工人数量将达到峰值,预计将有10000名左右。
据了解,像中海油青岛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这样参与亚马尔项目的中国船厂一共有6家,分别位于上海、青岛、天津、蓬莱、启东、武汉等城市,他们将分别制造不同种类的模块并通过海路运输到亚马尔半岛,以便于该项目一期可在2017年顺利投产。
诺瓦泰克董事长米赫尔松在视察完中海油船厂模块制造情况后也表示,希望中方船厂加快进度,并不断制定合理的工作进度表,以便按照最初规定的时间顺利完成模块建造。
据了解,亚马尔项目建设及运输产品共30艘船中有7艘是中国制造,如广船国际公司2016年1月和4月分别交付了两艘ARC7冰级重载甲板运输船。
同年11月,该企业又开始为亚马尔项目建造一艘ARC7冰级凝析油运输船。
而15艘天然气运输船中14艘船的运营都是由中国企业负责。
(左图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现场)亚马尔项目建设监督部经理谢尔盖·拉丘金强调,这样一个特大的液化天然气项目能够在48个月内完成目前的工作量,值得赞叹。
其中来自中国的项目施工团队与建设者创造性的劳动可圈可点。
没有他们按期保质保量甚至提前完成高标准模块化建造,项目进展不会如此神速。
中国石油俄罗斯公司积极整合资源,利用各种机会引进中国服务进入亚马尔项目,实现了中石油整体效益最大化。
2016年2月,中国石油俄罗斯公司发挥股东优势,帮助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新增合同额6000万美元。
9月,协调亚马尔LNG公司,再次为海洋工程公司获得430吨的新增工作量。
同时,中方单位还参与了地质研究、钻机制造、模块建造、工程监理、海运物流、物资供应、造船、LNG采购等涉及LNG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中方全面参与,为项目的顺利启动、快速推进、应对制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有力支持。
中国石油通过该项目,有望在投资收益、资源保障、技术进步、合作拓展等方面获得可预期的回报,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强大助力。
有媒体评价,亚马尔项目担负着北极资源开发先行者的重任,中、俄、法三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参与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亚马尔项目已成为中俄经贸合作最大的平台,深受两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被称为“北极地区国际能源合作的典范”。
亚马尔项目是世界上单套装置和整厂规模最大的天然气液化项目,核心工艺装置区技术含量最高,建设难度最大,工艺最复杂,代表了目前全球LNG液化工艺最主流、最先进的技术。
中国企业承揽了全部模块建造的85%,6艘运输船的建造、15艘LNG运输船中14艘船的运营等,工程建设合同额达78亿美元,船运合同额达85亿美元。
既赢得效益,又大大带动模块建造和造船等产业升级。
耀眼成绩的背后是中国油企和制造企业抱团取暖、逆势求生的艰辛与不易,是中国石油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鼎力扛起的责任与担当。
参与投标之时,正值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的开始。
由于低油价沿着产业链条传导的延迟效应,海工建设企业工作量大幅萎缩,处于严峻的经营困境中。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开发海外市场,成为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必然选择。
中国海工企业从未涉足过LNG核心工艺包,竞争对手包括韩国现代、三星和大宇等公司,可谓强手如林。
中国石油作为项目股东之一,积极向大股东诺瓦泰克引荐中国海工建设和造船企业,并协调解决融资等事宜。
凭借优质、优价、充足的原材料供应,最终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武船麦克德莫特等7家中国海工建设企业脱颖而出,承担了120个模块的建造订单;广船国际、沪东船厂等船企也争取到为项目建造2艘模块运输船、1艘凝析油运输船、4艘大型LNG运输船的订单。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共有45家中国厂商为项目提供百余种产品,项目带动和促进了国内钢铁、电缆等众多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国内产品出口额超百亿美元……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再到强强联合,通过练兵亚马尔,中国石油带领中国企业实现由单一产品到项目承包、由低端制造到高端“智”造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制造成为北极新名片。
三、北极地区能源合作的典范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
据媒体报道,挪威专家和美国国家地质勘测局都估计,北极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可能占到世界总储量的25%。
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生态部估计,仅俄罗斯所属北冰洋大陆架就蕴藏着约1000亿吨油气资源。
尽管以前开发油气资源在技术上不可行,但全球变暖正在使北极地区冰面以每10年9%左右的速度消失,今后在北极开发资源将变得相对容易起来。
因此北极仍然极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继中东之后下一个重要的能源基地。
而如果中国未来可以从北极地区获取能源,就能改变中国目前能源供给过于单一的窘境。
但是由于中国不是北极国家,所以如果要有效利用北极资源为自己服务,那么与北极国家在该领域的合作就显得必不可少。
而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中俄在北极圈合作的首个全产业链合作项目,该项目的成功投产对于今后中国与俄罗斯进一步提升合作或与其他北极国家拓宽合作都是开了一个好头。
借“一带一路”东风,亚马尔项目的成功实践不断丰富和拓展中俄互利共赢合作的内涵和外延,成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撑,能源合作在我国对外交往中始终是一项重要内容。
11月1日,在中俄两国总理第22次定期会晤期间,中国石油和诺瓦泰克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继续就亚马尔项目开展紧密合作。
(右图为克里斯托夫·马哲睿号”Arc7LNG运输船)此前一天,诺瓦泰克总裁米赫尔松在和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王宜林会谈时表示:“两个新朋友不如一个老朋友。
”一声“老朋友”不仅是真情实感的表达,更是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增强和深化互信的缩影。
多年来,中俄两国始终在积极探索互利共赢的契合点,努力寻找共同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在这过程中,高度的互补性与互利性使两国目光共同聚焦能源领域。
能源合作成为中俄务实合作中成果最突出的领域之一。
与绵延近千公里的中俄原油管道经过近20年的辗转起伏才尘埃落定不同,投资额堪比三峡工程的亚马尔项目从开始实质性谈判到项目交割不过短短一年时间。
这种转变得益于两国政府对建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共识,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更得益于遵循互利共赢原则的能源合作符合两国国情,有利于造福两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