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7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环境问题 分类
Ⅰ 原生环境问题 •地震 •火山喷发 •干旱 •洪涝灾害 •台风 •山体滑坡 Ⅱ次生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破坏 •环境污染 水污染 大气污染 固体废物 噪声、放射 … …
次生环境问题往往是构成原生环境问题的成因,
并使得原生环境问题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不断增加 。 -- 生态工大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第一讲 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内涵
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文明转型
看重资金和设备 知识、智力和具有创 新能力人才
看重土地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原始文明
高能耗
生态文明
高效率 高科技 低消耗 低污染 整体协调 循环再生 健康持续
低产出
污染严重
目标指向:人与自然关系 表现形式:和谐相处状态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
生态效率、 经济效率, 社会效率
生态公正, 社会公正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生产与消费, 经济与社会, 不同地区
公正—基础, 效率—手段, 和谐—保障,
品质、品味 、健康、尊 严
人文发展—终极目的。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
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 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整体化,经济与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要价值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21世纪的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全球变暖 城市垃圾成灾 水污染与水 资源危机 物种灭绝与生 物多样性锐减 臭氧层破坏 森林减少 酸雨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资源约束趋紧:
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供应
由十八大 报告看中 国的环境 状况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要素引起环
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带 来不利的影响。
广义
狭义
生态工大--
6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具体表现
向自然环境 任意排放废弃物 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生态工大--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 蔓延最快、危害最大的国家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河床抬高、湖泊淤积洪 涝灾害频繁
全国200个贫困县87%分布 在水土流失地区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灾难频发
社会 问题
危及健康 群体事件
国际影响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2014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24353.7万人次受灾,1583人死 亡,23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373.8亿元。
、臭氧空洞、荒 漠化
社会 问题
灾难问题、群体 事件、健康问题 、国际影响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发展理念上的革命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征服

掠夺
自然
人类中心主义 的不断强化
人与自然关系 的冲突和紧张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生态文明
平等
人类
自然
意识 价值观
行为
尊重 呵护 善待
按自然规律行事,实现人类的价值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占59.6%。水污染事故进入高发期。
---垃圾污染:我国历年堆存的垃圾达70亿吨,占地约 80多万亩,1/3城市深陷垃圾围城的危机,垃圾围村也愈 演愈烈。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根据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3年全国平均霾日
数为35.9天,比2012年增加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中东部地区雾和霾天气多发,华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的大部 分地区雾和霾日数范围为50~100天,部分地区超过
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文化价值观特征 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生态平等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平等
大众理念
行为准则
生 态 意 识
生 态 道 德
生 态 文 化
价 值 需 求
价 值 规 范
价 值 目 标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产方式特征
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生态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生态产业的主导地位 生态经济的主要源泉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144个国家的排序: 土地面积 耕地面积 草地面积 110位以后 126位以后 76位以后
森林面积
淡水资源 45种矿产潜在价值
107位以后
119位以后 80位以后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环境污染严重 ---大气污染:我国SO2、氮氧化物和CO2排放量居世界第 一位;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2013年,酸 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0.6% 。 ---水污染:地表水国控断面为轻度污染,地下水中水质
生态系统退化


---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问题。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
土陆地总面积的27.3%,50%~60%天然草场退化。 ---水土流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0.7%。 ---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 种达4000-5000种,约占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 滥捕乱杀野生动物的现象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公益人士制作“中国癌症村地图” 村子数量超200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红豆局长: 环保局长被邀 下河游泳
生态工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7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人口问题 世 界 性 问 题 发 实 展 质 问 题 怎么办
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传统的线性经济
经济社会系统
能量 资源
生产系统
消费系统
废 弃 物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循环经济
再使用
经济社会系统 不 可 利 用 物
能量 资源
生产系统
消费系统
循环使用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活方式特征
• •
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 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 贴近自然、回归自然。

生态文明社会,建立的消费结构既是合理的也是简 约的,使绿色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 ,从而使人过上真正的符合人类本性及社会道德的 生活。
中央为什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迈向 新文明的转型期 生态文 明的诞 生 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能 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和代价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发展理念 上的一场革命
2016/12/9
35
生态文明的产生背景
人口、耕地、淡水、 森林、能源、生物
资源 问题
生存危机
环境 温室效应、污染 问题
人口控制
在保护环境和兴修水利方面更加注重科技性,提 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发展的理论,—扎实,讲求效益和协调稳步发展 不足:过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环境问题 认识不到位,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
改革开放中期江泽民对生态文明观的深化发展
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
环境保护:植树造林、环境污染治理、水土保持
立足国情,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不足: “人定胜天”思想: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推进工业化时,急于求成、盲目求快,违背了事物发展的
客观规律,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全面性、一贯性
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生态文明观的丰富和深化
生态文明的定义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
文明形态;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
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积极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 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形态。 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
是与自然的相互和解
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发展 1 建国初期—毛泽东—认识和实践探索 2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丰富和深化 3 4
改革开放中期—江泽民—深化发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胡锦涛—建立的巨大贡献
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生态文明观的认识和实践探索
水利建设:兴修水库、治理河流湖泊
联合国可持续 发展首脑会议
联合国可持 续发展大会
1992 2002 2012
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既符合当代人类的需求, 又不致损害后代 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增 长的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 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谋求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
1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我党对生态文明理论的认识和发展
2
3 4
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 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
升华与发展
生态哲学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
和方法研究人类社 会与自然环境之间
生态伦 理学
生态经 济学
1 2 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文明的定义及内涵 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特征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