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近现代发展历程摘要: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国工商业影响发展一鸦片战争前后1929年至1933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西方各国带来了严重破坏,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为转嫁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工商业遭受沉重打击,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
1、出口贸易遭受重大打击,入超连年增加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对外贸易额下降了11%,但相对于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跌落43%的情况来说,中国的出口贸易仍然处于有利地位。
1931年后,西方各国货币贬值,变相使中国产品价格相对上升,使中国对外国的进口增多,出口量减少。
假定以1929年中国出口贸易额为100,则1930年为88.1%,1931年为89.5%,1932年为48.8%,1933年为38.7%[1] 由此看来,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在这几年中急速下降1932年底银价上涨,尤其是英日美等国先后放弃金本位, 实行货币倾销政策后,中国物价惨跌,工商业不振,尤其是货物出口,处于不利地位。
1934年美国提高银价后,中国物价下跌更快,同年10月国民政府开始征收白银出口税,但工商业倒闭、贸易锐减的趋势已经难以遏制。
以天津为例,天津地理位置优越,依托背后的平原,是当时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
华北西北一带丰富的农产品,急需以津沽为总汇转运地,各地原料食料需要辗转运到天津出口;外国的商品,更需要借助天津商埠分配到内地,天津贸易交易量非常大。
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后,天津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一环,深受其害。
这一时期天津贸易额逐年持续下降。
1934年天津直接对外贸易额为177721.1万元,相当于1931年贸易额的58%,1932年贸易额的68% ,1933年贸易额的85%,说明天津贸易额总值在持续下降,经济持续低迷。
第二,1931至1934年间,天津连年入超,说明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大量国内资源外流,对外债务增加。
1932年情况最为严重,入超为64925千元,从1933年开始逐渐缓解,入超额开始明显下降,1933年比1932年入超减少50%,1934年比1933年入超减少52%。
2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后,民族工商业惨淡经营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银价惨跌,白银大量流向中国,1929年至1931年间,当世界物价急剧下降时,中国物价非但没有下跌,反而稍微有所增长,各种新兴轻工业,也因为外货滞销,在这一时期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
1931年秋季以后,世界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货币贬值,使中国经济深受其害。
尤其是美国实行白银收购政策后,中国银价迅速抬高,物价迅速跌落。
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的货币制度,银价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白银价廉造成对外进口洋货时,外商不愿意换取白银,外商经营盈利后,所得白银仍然投入到中国市场,循环经营,增加盈利。
因此世界各国遇到金融恐慌时,中国受到的影响较小,中小工厂也日渐发达。
但自1933年美国实行购银法案后,世界范围内银价高涨,外国商人为了获得更高额的利润,纷纷将白银运出中国出售,引发了中国白银外运的高潮。
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经济危机,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致使中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工厂普遍歇业或倒闭,贸易量一落千丈,国货大量积压。
据统计,自1934年12月11日至1935年2月8日止,沪市大商家停闭者117家,小商店在240家左右,平均每日约有6家倒闭。
又如广州为华南富庶之区,乃据广州统计局调查,1933年1月份起1934年6月止,18个月间,停业商店至5000余家。
至于天津为北方巨埠,近年市场萎敝,直己喘息仅属,许多商店终年宣传减价,时时门可罗雀。
此种情形,全国各处久已深刻。
[2]此次经济危机中,中国的丝纱业、纺织业、茶业、面粉业、煤业、水泥业等都受到严重冲击。
1933年,国内实业界外受世界经济恐慌影响,农村破产,工商业衰落。
因外国丝业倾销,国内丝业持续陷于低迷状态,丝织工厂歇业或倒闭,工人失业。
江浙缫丝厂原有180余家,丝车4万8千余部,1933年初因受日本丝跌价倾销及人造丝竞争影响,江浙丝市持续不振,二三月间丝厂开工者不过一二十家。
到6月份海外丝价大涨,于是中国丝厂营业又随之兴旺,开工缫丝厂数达100 余家, 丝车约3万余部。
但7月以后,丝价下跌,丝业一蹶不振,厂家因成本太高,不愿意低价销售,国外则因为美国工潮,导致对美国销售的丝量锐减,江浙多数制丝厂家无力维持,相继停业,失业工人达6万之多[3]。
这一地区中,无锡居京沪中心,历来为工商业繁盛地区,享誉国内,驰名海外。
近年来,因海外丝滞销,一蹶不振,丝价惨落,已频破产,去岁春茧登场之际,海外丝市活跃,于是一般失业厂商,又勃然兴奋,纷纷收茧开缫,以寄桑榆之收,其时全市开车者,约有40家,孰知丝市如昙花一现,未及两月,即行降落,至秋季丝价更加不振,冬季更一落万丈,每担只合国币500余元,为从来未有之新价,各厂局势本已风雨飘摇,经此惨跌,更难支持,纷纷停工,积存丝达2000包以上,失业职工达3万余人。
[4]制茶行业因对外销售量逐年减少,茶价巨跌,茶农无利可图,产量逐年减少,茶商损失巨大,制茶业衰落。
安徽南部休宁县东南部屯溪,因水陆交通方便,金融畅通,全埠商号林立,是徽浙赣绿茶汇集之地。
民国以来,各种茶叶每年输出有七八万箱1931至1933年,因山价增高,成本上涨。
加之当时西方进口茶业的国家也遭遇经济危机,海外市场购买力衰弱,市场价格一再跌落,难以遏止。
这一地区原有茶号连年亏折,资金耗尽,难以维持,商号锐减,茶号开业减少,茶行交易萧条据计,1931至1933年,茶号亏折总数约在200万两以上[5]。
水泥业是当时中国新兴工业,国内水泥厂计有上海的华商、南京的中国、唐山的启新及湖北分厂、黄石岗的华记等,合计产量约230万桶,全国销售额约250万至300万桶。
随着建筑业的发达,对水泥的需求逐渐增多,但因外货贬价倾销,其中尤其是日货倾销最严重,致使国产水泥发展困难。
煤业也因外煤源源输入,低价倾销,尤其是1933 年,外煤倾销更是变本加厉,南京政府虽然规定增加入口税,但外煤并未减少入口,尤其是日本输入煤炭数量剧增,而价格却急剧降低,致使国内煤业经营艰难。
另外,面粉厂、炼油厂等民族工商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因资本主义国家转嫁经济危机,受其大量倾销商品的影响,经营困难,纷纷倒闭。
3、金融混乱,挤兑事件频发,偷运白银屡禁不止,致使白银大量外流美国实施白银法案后,国际银价日益高涨,致使中国白银大量流出。
据国民政府海关统计1934年一年经海关流出的白银有25994万两,而私运出境的,还不算在内。
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的货币制度,白银是物价的标准,交易的媒介白银大量外流,使国内金融枯竭,通货紧缩,货币的购买力提高,物价却因此惨跌。
这样在国际贸易中利于洋货的输入,而不利于土货的输出,入超更是不断增加;国内物价惨跌,使得工商业遭受致命的打击,中国的经济萧条也更加严重。
国内工商业每况愈下,资金周转不灵,银行借款不能及时偿还银行不能及时收回贷款,导致挤兑风潮,许多银行倒闭。
钱庄业也因受各行业倒闭的影响,连遭亏折,又因为银根紧缩,呆账过多,营业非常惨淡。
以无锡银行业为例,它们平时除经营汇兑、存款储蓄业务外,兼营信用放贷,因实力比钱庄雄厚,于是对于丝米麦等押款,争相向外放贷,但1933年因受外商倾销,丝米业惨败,货品低落,抵押各款,损失非细,全行大都仅能维持开支,殊无盈余可言。
由此可见,美国的白银政策是中国经济恶化的催化剂,海外银价高涨,而中国的对外汇率没能随着银价的高涨而提高,造成银价与汇价间的差别,使得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金融枯竭,物价下降,导致中国经济发展不断恶化。
如果当时政府能够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即各国实行货币贬值后,中国政府应采取货币贬值措施;在美国实行白银法案之后,应加大货币贬值力度来应付,那么,上述经济困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经济恐慌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可能会有所削弱。
综上所述,由于近代中国的生产力落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后,列强开始把危机转嫁给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国工商业基础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使中国经济在20 世纪30年代前期急剧恶化。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减少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国民政府相继采取了废两改元、征收白银税,并于1935年4月进行币制改革,使中国货币金融摆脱了国际银价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内工商业者的损失,但由于彻底放弃了白银货币,使得改革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
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
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着中国主要经济部门,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排斥、打击,阻碍了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它代表着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形式,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它既不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是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还有各种形式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的结果,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