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家评述任课教师解淑玲题目浅论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及教育思想姓名徐婷婷学号 2014040710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浅论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及教育思想徐婷婷摘要:在社会契约方面,以公意为基础的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可谓是近代最有代表性的民主思想。
卢梭是人民主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明确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人民主权这一概念,并系统地论述了人民主权理论。
在教育方面,自科学教育兴起以来,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既因对人的自然天性的宣扬受到推崇,也因其自然宗教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语境对卢梭自然宗教论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进行重新解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语境对其在现代教育现实中的价值意义再探析。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存在缺陷,无法在实践中实现,但其历史进步意义无法掩盖,人民主权的理念深入人心,直接民主制的比重会不断提升,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并积极地影响了世界政治文明的走向。
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有着深远影响,对当今中国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卢梭;人民民主理论;公意;自然主义教育;局限性一、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一)人民主权理论内容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从分析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中,得出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权的激进的革命结论;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提出“人民主权”这一富有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的民主思想,要求实行体现人民主权、体现公意的法律,强调用法治代替君主专制政治,这些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他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他的理论前提——自然状态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他的社会契约理论是唯心主义的,他忽略了从“恶”的方面考虑问题,没有提出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思想。
(二)理论的局限性理论的局限性任何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亦是如此。
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令人神往的理想社会,但由于其理论的内在矛盾和缺陷,使其在实践中无法得以实现。
1.过于抽象的公意卢梭对公意的定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首先他没有明确说明谁的意志代表公意,如何确定公意。
他将公意与众意相对立起来,使公意失去了众意的基础,使得公意这一概念更为抽象,更为难以确定。
2.立法的不可实现性在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中,公意永远是正确的,法律应体现公意,"立法者在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中被神明化了,这样的立法者在现实中无法找到,现实中代表公意的判断也无法永远都是正确的、明智的。
3.直接民主制的不可实现性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要求人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法律制定,认为代议制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
然后直接民主制在现实中却是难以实现的,它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直接民主制只有在人口少、面积小,并且公民时间充足等情况下才能实现,显然这些条件在现实中难以满足。
4.强烈的阶级性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其内在的阶级属性无法消除,他的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性质,为资产阶级服务,难以实现全人类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恩格斯指出"卢梭社会契约的实现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实践也证明受卢梭影响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所实现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和民主。
二、自然主义教育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
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
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让我们回归自然”是书中最主要的思想。
(一)以人为本的自然主义教育观1.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在卢梭看来,人性本善,正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教育的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要使人善良的本性得以发展,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培养“自然人”。
依照卢梭的说法,“凡是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
”他认为人的堕落是腐败社会造成的,人是自然的学徒,自然的学徒是不需要老师的,平庸的老师只能限制他们的智力,把他们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能力的范围之内。
卢梭提出的“自然人”,首先是相对于公民而言的,在卢梭看来,专制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然本性受到了扭曲,但好的社会制度可以改变这种扭曲,其次,所谓的“自然人”是指不依从于任何社会地位、社会职业的人,否则当社会急剧变动时,人就无所适。
卢梭认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之上。
”所以教师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拿什么东西去教育孩子,使他成为固守某种特定地位和职业的人,而是要指导孩子怎样做人,即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2、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卢梭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号召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
他说,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殊气质,这种气质决定着他的能力和性格,这种气质或者应当加以改变和限制,或者应当加以发展和改进。
卢梭指责当时的教育,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
卢梭还十分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
他还主张自己的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去做,自己去判断、预想和思考。
(二)“回归自然”的教育理念“回归自然”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其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
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到达了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的很有意义卢梭还进一步分析:“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
”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的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顺应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这样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
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
他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只要把这个原理运用于儿童,就可以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
”(三)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卢梭主张的摆脱社会制约而率性发展的教育主张其实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
他将天性与社会性截然分离,视天性为至上,视教育为自然成长是不正确的。
贯穿这种哲学终究会导致教育的消亡,从而严重阻碍社会的向前发展。
毕竟,人并不是生来就知道善的,但是,一旦他的理智使他认识了善,他的良心就会使他爱善。
卢梭不仅认为人性本善,而且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但是人有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对事物能够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而这种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也就是理性。
在理性和良心对人的作用中,理性使人认识事物,而良心则使人热爱正确的事物,最终就能够使人获得知识与道德,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非常重视“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重要作用。
卢梭认为,良心也是得自天赋的,它的作用不仅指导人判断善恶,而且能引导人弃恶从善,原因在于良心始终不是遵从人为的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
因此,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和怜悯心协调一致,从而引导我们去规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我们明辨是非,去做明智的选择,这是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影响的。
卢梭的良心观念是一种以恻隐之心或怜悯之心为要素的,主要强调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即恻隐之心。
怜悯心先于思考而产生,同时也要高于我们的理性。
三、卢梭的人民主权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启示(一)借鉴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正确认识民主。
近代的民主国家,由于国土辽阔,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复杂,卢梭的直接民主显然不适应当代中国的民主诉求。
当代中国的民主一定是要一个完善的代议制政府来主导。
客观地讲,直接民主制蕴含着民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并且存在着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和适应性。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理想主义的设想和期待不能代替现实主义的实践和思索。
当直接民主制难以在近代民主国家实行时,直接民主制就不应再作为国家体制安排来实现其民主诉求,而应是收缩为局部范围内的民主运作环节而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这才是对直接民主的正确定位。
(二)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他崇尚自由,反对向儿童施加种种约束,倡导遵从儿童的天性开展教育,这种教育对当今教育,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受升学压力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在当前,很多小孩从小本着“学而优则仕”的读书念,压抑自己个性,强行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很多领域都在倡导改革,教育领域尤为如此,我们一直提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学生减负,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快乐成长。
家长们的本心是好的,但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天性的方式,却往往适得其反,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培养一种工具。
也许,我们要真正改变当前教育的弊病,还得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里找答案。
我们的教育应该要切实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中心,让教育真正的为学生服务,从而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1]林淑文卢梭的美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教育工作的启示[J]基础教育2008,(10)[2]卢梭著,陈惟和等译:《卢梭民主哲学》[3]最好的教育是提升对善的向往[N]光明臼报,2002.02.05(A2)[4][法]卢梭 . 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陈献茗浅析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J] .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3)[6]韩晓琳,苏志炯浅谈卢梭的主权在民理论[J] 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