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之物理性能收入纬博:专业知识针织物与梳织物有很大区别,针织物具有一定的特性,其主要物理机械性指标有多种,通过其物理机械性之特点,及测量数据便可成为针织物之基本指标。
[一]密度(STITCH DENSITY):织物的密度对外观影响很大,密度是表示针织物在一定纱线细度条件下的疏密程度,通常用规定长度的线圈数来表示,有横向密度和纵向密度两种:(1)横向密度(COURSEWISE DENSITY):简称横密,是指沿线圈横列方向规定长度(50mm)内的线圈数目。
PA=50/APA─横向密度A─圈距50─规定长度(mm)(2)纵向密度(WALEWISE DENSITY):简称纵密,是指沿线圈纵行方向规定长度(50mm)内的线圈数目。
PB=50/BPB─纵向密度B─圈高50─规定长度(mm)总密度:针织物在规定单位面积内的线圈数。
密度对比系数:针织物横向密度对纵向密度的比值。
针织物的密度是目前考核针织物之物理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线圈长度(LOOP LENGTH):针织物的线圈长度,是指每一个线圈的纱线长度,由线圈的圈干及其延展线段所组成。
一般以毫米(mm)为单位,线圈长度的近似计算和测量方法有三种:(1)按线圈在平面上的投影长度进行计算。
(2)把线圈拆散再量度其实际线圈长度。
(3)在针织机编织时,利用仪表实测其线圈长度。
线圈长度与针织物的密度有关,对针织物的机械性能如:脱散性、延伸性、耐磨性、弹性、强力以及抗起毛球性和勾丝性等,存在很大的影响,是评定针织物的一项重要物理指标。
[三]未充满系数(LINEAR MODULUS OF STITCH):未充满系数又称线圈线性模数,表示针织物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纱线细度对疏密程度的影响,反映针织物的紧密程度,线圈长度和纱线直径是分不开的,未充满系数是表示在不同纱线细度情况下,反映针织物的疏密程度的指标。
未充满系数为线圈长度l与纱线直径f之比,用符号8表示:8=l/f8─未充满系数l─线圈长度(mm) f─线圈直径(mm)未充满系数分为两部份:(1)面积未充满系数(AREA MODULUS OF STITCH):亦称线圈面积模数,表示针织物结构疏密程度的工艺参数,是一个线圈在针织物中所占面积与纱线在线圈中所占面积之比值。
(2)体积未充满系数(VOLUME MODULUS OF STITCH):亦称线圈体积模数,表示针织物结构疏密程度的工艺参数,是一个线圈在针织物中所占体积与纱线在线圈中所占体积之比值。
[五]覆盖系数(COVER FACTOR):亦称紧密系数(TIGHTNESS FACTOR),表示针织物紧密度的工艺参数,为纱线特数(TEX)的平方根与线圈长度之比,即K值。
K值=TEX/线圈长度开方。
线圈长度愈短或纱线直径愈粗,K值就愈大,织物愈密。
1. 针织物之机械性能[一]单位面积干燥重量(COMMERCIAL WEIGHT):针织物单位面积的干燥重量是考核针织物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用每平方米的干燥针织物的克重表示(g/m2),可利用切重仪,切出规定面积布样,再称出其重量,再以回潮率计算出其单位面积干燥重量。
[二]厚度(THICKNESS):针织物的厚度取决于其组织结构,线圈长度和纱线细度等因素,一般以厚度方向有几根纱线直径来表示,或以纱线密度来表示,最简单以厚度仪测量织物的厚度数值。
织物厚度尤以双面罗纹类布种,十分重要,对织物外观手感弹性有密切影响。
[三]脱散性(LADDERING RAVELLING):针织物的脱散性是指针织物的纱线断裂或线圈与线圈失去串套联系后,互相分离的一种现象。
当纱线断裂后线圈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沿纵行从断裂纱线处脱散,有些织物圈干沿逆编方向脱散,有些织物的沉降弧沿顺编方向脱散。
织物的脱散性不单使针织物强力及外观受到影响,针织物的脱散性及其组织结构、纱线摩擦系数、织物的未充满系数和纱线的抗弯刚度等因素有关,线圈长度长,脱散性大,纱线摩擦系数和纱线的抗弯刚度大,则脱散性小。
[四]卷边性(SELVEDGE CURLING):某些组织的针织物在自由状态下,其边缘发生自然包卷的现象,称为卷边,是由于各线圈中弯曲的纱段,具有内应力,力图使纱段伸长的缘故,这是线圈的弹性恢复力作用的综合结果。
卷边性与针织物组织结构、纱线弹性、纱线细度、松度、密度以及纱线长度有关。
单面织物因所有弯曲方向相同,弹性恢复力的方向也相同,形成织物从布边的横列向织物正面包卷,而纵行向反面包卷,罗纹或双面织物,因纵行或横列线圈其相应纱段弯曲方向相反,相反方向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织物的卷边性并不明显。
卷边性要以后整浆边等工艺解决,或改变布边组织作改善。
[五]延伸性(EXTENSIBILITY):针织物的延伸性是指针织物受外力拉伸时的伸长特性,与针织物的组织结构,线圈长度、纱线性质和细度有关,因线圈形状变化与纱线的伸长,令织物变形,对针织物的延伸性可分为单向和双向,单向拉伸时织物沿拉力方向伸展,并且垂直拉力方向收缩。
而双向拉伸时,两组相互垂直拉力,同时在织物上产生作用,作横直两方拉伸,如拉力不停,直至织物变形如同拉伸纱线,最后断裂为止,一般大部份针织物横向延伸性比纵向大,有些织物则横直延伸性接近相同。
[六] 弹性(ELASTICITY):针织物的弹性是指当引起针织物变形的外力去除后,针织物恢复原状的能力,它取决于针织物的组织结构,纱线的弹性、纱线的摩擦系数的减小而变大,织物弹性在规定范围内随针织物的未充满系数的减小而增加。
[七]断裂强力与断裂伸度(BREAKING TENACITY & BREAKING ELONGATION):针织物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作用下,直至断裂时所能承的伸长量,与原来长度之比值,称为针织物的断裂伸长率。
[八]收缩率(SHRINKAGE):针织物的收缩率是指针织物在一定状态下,如加工或使用过程中,胚布或成的长度和宽度的尺寸变化,相比的变化率,它可由公式求得:Y=H1-H2/H1 X 100%Y─针织物收缩率H1─针织物在加工或使用前的尺寸H2─针织物在加工或使用后的尺寸。
针织物的收缩率可有正值和负值,如在横向收缩而纵向增长时,则横向收缩率为正,相反为负。
[九]勾丝和起毛球(SNAGGING & PILLING):针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如遇到尖硬或粗糙的物体,互相接触时,织物中的纤维或纱线被勾出的一种现象,勾丝情度与织物的结构,疏密度,原料特性,后整理有关。
起毛球则为织物在穿湙及洗涤过程中不断受摩擦,织物表面纤维端被拖出,露于织物的表面而形成起毛,若这些起毛的针织物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不能脱掉,甚至相纠缠在一起,称为起毛球。
起毛球的因素很多,主要为针织物所用原料的品种、针织物组织结构、染整加工的条件等。
起毛球现象在合成纤维织物较严重,可在纤维强度适当降低,以便毛球容易脱落,可改善布面起毛球情况,用树脂处理布面,亦可改善起毛球情度。
2. 针织物之缩水与缩率织物之缩水是纺织业内的一个大问题。
上文所讲缩水是纺织品在一定状态经过洗涤﹑脱水﹑干燥等过程﹐发生长度或宽度变化的一种现象。
纺织品包括纱线纤维﹑面料﹑成衣。
缩水这个名词有点牵强﹐因有水字﹐必然与水有关的收缩现象。
但大家都知道﹐令织物产生收缩之方式有多种﹐在纤维方面﹐上文提及有沸水收缩﹑热空气收缩﹑热蒸气收缩等﹐对于纤维称收缩比较合适。
而织物面料之缩水﹐为纱线及织物结构在加工时,所受之不同外力作用所产生﹐为湙下一工序成衣制造时得以控制。
故生产面料时需经处理﹐把缩水控制在合理水平上﹐更贴切些可称为织物尺寸稳定性。
而成衣经过穿著﹑使用和洗涤后﹐能保持原有尺寸形状的性能﹐一般称缩水,已成为习惯。
在过往日子里﹐纺织品缩水问题不被重视﹐市场已接受缩水事实。
在买服装时已预大尺码﹐以便缩水出现后,尺码变得更合适。
时至今日﹐消费者知道预尺码缩水这个问题﹐应为生产商责任。
一时间﹐缩水问题便成为纺织行业的大问题。
如何控制得好,更被各企业所追求及改进。
各种形形式式之帮助降低缩水的机械层出不穷,低缩率织物成为品牌及生产厂的急切追求。
针织品之结构特色﹐令缩水问题更难控制。
在此﹐首先了解针织物松弛状态或称松弛稳定状态﹐即针织物处于内应力消失后尺寸稳定的状态﹐此状态可分为﹕(一) 静态干松弛状态:即针织物在完全无张力条件下平放在平面上﹐让其自然松弛﹐在特定时限内所达到的松弛状态。
(二) 静态湿松弛状态:即针织物在浸液内静置﹐特定时限后脱水﹐并于无张力条件下平置,干燥后所达到的松弛状态。
(三) 动态湿松弛状态:即织物在滚动洗涤状态进行并脱水﹐在无张力条件下平置干燥﹐在特定时限后所达到之松弛状态。
(四) 完全松弛状态:即织物在滚动洗涤状态进行并脱水﹐再在滚动状态下干燥﹐在特定时限后所达到之松弛状态。
为了检测针织物的各种松弛状态﹐必需将处理前后试样尺寸的变化进行量度﹐其相差的百分比即为[缩率]﹐亦作为织物尺寸稳定性能的指标。
其公式如下﹕Y = ( H1 –H2 ) / H1 x 100%Y = 针织物的收缩率H1 = 针织物在加工处理前之尺寸H2 = 针织物在加工处理后之尺寸织物之收缩率可分为正值及负值。
若横向缩小﹐纵向增长时﹐则横向收缩率为正值﹐纵向则为负值。
织物的收缩率视乎织物之原料﹑织物之组织结构﹑织物之织染整加工方法的差异而定。
因影响变量多﹐要稳定则必须对从头到尾的各个工序进行关注及控制。
3. 针织物线圈之认识针织物是由线圈相互串套﹑连接而成织物﹐而线圈是纱线在三度弯曲的条件下﹐呈一空间曲线而成。
而组成线圈可分几个部段﹕(定义参考中国国家标准)(一)线圈LOOP﹕由两根圈柱及一个针编弧和一个沉降弧所组成。
(二)圈柱LEG LOOP PILLAR﹕线圈的圈干中与针编弧相连的直线支柱部份。
(三)圈干NEEDLE LOOP﹕线圈中针编弧和两根圈柱组成的部份。
(四)针编弧TOP ARC﹕线圈的圈干中与两根圈柱连接的圆弧部份。
(五)沉降弧SINKER LOOP﹕线圈中连接同一横列相邻两个圈干的线段。
(六)延展线UNDER LAP﹕经编线圈中连接邻近两个横列圈干的部份。
沉降弧与延展线主要连接著相邻的两只线圈﹐针织物就是以线圈各部段相互串套而成。
(七)纵行线圈WALE﹕针织物中线圈在纵向串套连接的行列。
(八)横列线圈COURSE﹕针织物中线圈在横向连接的行列。
(九)线圈长度LOOP LENGTH﹕针织物中每个线圈的纱线展直后的长度﹐由线圈的圈干及其延展线段之长度﹐一般以毫米mm单位。
(十)圈高COURSE SPACING﹕在线圈纵行方向上﹐相邻之两个线圈对应点间之距离。
(十一)圈距WALE SPACING﹕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之两个线圈对应点之距离。
(十二)正面线圈﹕针织物外观有正面及反面之分﹐线圈圈柱处于为其串套的那个线圈的针编弧上面的线圈﹐或线圈圈柱覆盖于线圈延展线上的一面﹐称正面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