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曹植前后期诗歌

浅析曹植前后期诗歌

浅析曹植前后期诗歌李建利[内容摘要]曹植是建安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在散文、辞赋、诗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是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他的诗歌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歌反映悠闲惬意的生活及对功名事业的追求,主要以游宴诗、建功诗、赠答诗为主。

后期反映凄楚人生及怀才不遇的痛苦,以悲愤诗、建功诗、闺怨诗、游仙诗为主。

[关键词]曹植 诗歌 风格被誉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在我国建安诗坛上成就突出,影响深远。

他的诗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风格多样。

锺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诗歌曰:“其源出于《国风》。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

这些“骨气奇高”的诗篇成就了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植不仅是一个具有浓重诗人气质的才子,而且还是一个颇具雄心的政治家。

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他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由于前期的立嗣之争埋下了曹丕对他的忌恨,使得曹植后期政治上受压抑,经济上陷困顿,精神上遭折磨,一直在曹丕父子的压迫欺凌下痛苦地生活着。

由于他前后期生活境遇的截然不同,导致他前后期的创作出现明显的差异。

建安时期他的诗歌较多地表现他的政治雄心,对功名事业的追求。

但到黄初年间,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

政治上的悲怨加上忧生之恐惧,使他写出了许多情兼雅怨、词采华茂的诗赋文章。

他的后期作品主要反映其受迫害的凄楚、愤慨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

一、建安时期曹植出生在董卓之乱后的第三年,他“生于乱,长于军”,自幼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有相当丰富的经历,同时又深受曹操影响,从小就胸怀大志。

再加上他自幼就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年幼即已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年十余岁,诵读书、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他才思敏捷,下笔成章,在建安十七年铜雀台建成之际,曹操当面出题令其作文,他挥笔而作《铜雀台赋》,其才思令曹操大为诧异,并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谢灵运对曹植的才能极为推崇,他称:“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

”曹植在《前录自序》中也自称:“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

”曹植因其才华,深受曹操宠爱,再加上曹氏的僚属中丁仪、丁翼兄弟对他的拥护,曹操认定他“最可定大事”,曾考虑立他做太子。

所以,建安时期曹植在其父曹操的庇荫下过着优游裕闲、风流自赏的贵族生活。

他的诗歌反映的大多是优游裕闲的生活以及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诗歌中散发着欢愉的气息,也充满了开朗豪迈的情调。

(一) 游宴诗公元204年,曹操打倒袁绍,取得邺城做根据地。

从此,邺城成了曹丕、曹植兄弟以及文士游宴的乐园。

在当时的邺城,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学士,他们朝夕游宴,诗酒唱和。

他们的诗作大凡“ 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

诗中虽不无建功立业的期望,但更多的是对游乐宴饮的吟咏。

对于年轻的曹氏兄弟来说,这种风气深深地影响着他们。

尤其是曹植,他“不及世事,但美遨游”, 在其父曹操的宠爱之下,以贵公子的身份过着斗鸡走马的生活。

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曹植写的大多是自己青少年时代的豪华生活,反映的是贵族阶级的生活情趣。

如《斗鸡》、《公宴》、《箜篌引》、《名都篇》等作品,作者都不加掩饰的宣扬了豪华放诞的生活与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如《斗鸡》中,曹植叙说了玩斗鸡的原因,并生动地描写了斗鸡的场面:“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

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

长筵坐戏客,斗鸡观闲房。

”在《公宴》中“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箜篌引》中的“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1](p12)这些都是描写宴会豪华奢靡的,也是诗人放纵生活的自我写照。

在《名都篇》中的“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云散还城邑,清晨复还来。

”诗中刻画的京都少年是一位气爽才丽、英姿勃勃的贵族子弟的形象。

他身着丽服,腰佩宝剑,走马于东郊,饮宴于平乐,日复一日,优游卒岁,惟恐白日西驰,寿命有限,一心汲汲于及时行乐。

这与诗人当时的生活和思想很接近。

这一时期的诗歌无论是《斗鸡》、《公宴》、《箜篌引》,还是《名都篇》,都有一种从容不迫、无繁弦的情调。

(二)建功诗建安时期是一个崇尚功业的时代。

汉末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受到猛烈冲击,似乎给每一个有识之士都提供了角逐天下的机会,而各种政治集团军事力量之间的兴衰变化使这种角逐成为可能。

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也使有识之士“为天下除暴乱”成为历史和社会的需要。

于是,建安诗人发出的多是踌躇满志的慷慨之音。

对于“生乎乱,长乎军”,深受其父影响的曹植来说更加如此。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另外,他又深受社会风气的感染,养成了放纵不羁、蔑视世俗礼教的性格 。

曹植的这种拯世济物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贯穿在他的思想和行动中,并成为他人生的基本精神。

在《与杨德祖书》中,曹植充分阐发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和抱负:“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可见曹植的最高理想是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名垂后世。

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当属《白马篇》,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自己的游侠儿的英雄形象。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诗歌一开头就勾勒了一个英姿飒爽的游侠儿形象,然后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连写了游侠少年的四个令人惊奇的动作:“空弦破左的,右发催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紧接着作者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矫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将一位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俊少年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首诗是诗人远大理想的写照,也是他决胜于疆场、效力于军中的豪壮自白。

(三)赠答诗曹植生活在邺城时,周围就聚集了许多文人学士,如王粲、徐幹 、丁仪、丁翼等等。

这些文人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因而常常会发出一些不甚得志之叹。

曹植明白他们的心志,却无力帮助朋友。

对于政治上没有权利的曹植来说,只能用一些赠答诗来慰勉朋友,希望朋友们采取中和态度,等待机会。

[2](p45)在《赠徐幹》中诗人写到徐幹贫贱著书,沉沦不仕,犹如瑰宝被弃,十分可惜。

他虽贵为公子,但手中却没有权利帮不上徐幹的忙。

他只能劝勉徐幹,只要胸怀德义,终会有出头之日。

二、黄初、太和时期由于曹植早年就胸怀大志,风流俊赏,深得曹操宠爱,所以常被其兄曹丕所猜忌。

如果说,曹植是在“美遨游”中度过他青年时光的话,那么,曹操去世后,曹植的后半生则是在“忧生”中艰难捱过的。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成为曹植人生的转折,曹植的厄运从此开始,先是一向拥护他的丁仪、丁翼兄弟被杀,然后是爵位被贬,自由被剥夺。

从此,朝廷频繁的变更他的封地,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内,他曾被两次制罪,从封地召到洛阳,受“三台九府”审议,议成“三千首戾”,要行“大辟”,若非生母极力回护,他早已刑戮。

而在封地,他也受着曹丕派出的“监国使者”的严厉督责,在一片忧惧惶恐的气氛中讨生活,他将这不幸的生活遭遇融入到了创作中。

因而,在黄初、太和时期,诗人抒写的大多是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激之情,他的创作情调也由以前的豪迈乐观转为愤懑悲凉。

(一)建功诗曹植从小就有宏伟的政治抱负,他认为建功立业才是人生的最高理想。

由于曹操生前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危害到了曹丕的地位,在曹操死后,曹丕对曹植倍加疑忌压制,屡迁封地,严加防范。

曹丕死后,其子曹睿即位,仍然疑忌压制曹植。

在这一时期,曹植经常处于迁徙无常,郁郁寡欢的境遇中,但是,追求功名的念头他从来没有中断过。

即使在黄初太和年间的逆境中,他也遭挫折而志不衰,坚持不懈地追求着。

尤其是在曹睿即位后,曹植对新皇帝寄予希望,以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来到了,于是他再三上表陈情,希望得到朝廷的任用。

在《杂诗》第四首中,诗人以佳人自比,用“荣华若桃李”来形容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从而来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

然后用“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来说明佳人的美貌和唱歌才能都不为世人所欣赏。

最后诗人云:“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来说明时光流逝佳人的容貌难久持,从而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之情。

在《杂诗》第五首中:“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愁……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3](p78)诗中作者直接陈说自己不愿东归封国,愿为伐吴效力,怎奈“方舟”也无,报国无门,诗中洋溢着诗人捐躯卫国,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全诗以慷慨之语发之,以寄其愤激之情。

(二)悲愤诗黄初年间,曹植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发生急剧变化,他写了很多悲叹自己凄楚的人生的诗歌。

如在《吁嗟篇》中,诗人以飞蓬比喻自己迁徙飘荡的生活,诗中饱含了诗人在困难深渊中的辛酸和痛楚。

在《七步诗》中,用豆萁来比喻其兄曹丕对自己的迫害,兄弟间的骨肉相残。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为《赠白马王彪》。

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223年)。

在这年的五月,曹植和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同回洛阳朝会。

任城王曹彰到洛阳后就不明不白的死了,曹植和曹彪在七月初回封地,本打算同路东行,但朝廷强迫他们分道,在曹丕的猜忌压迫之下,他们被迫分手。

面对着骨肉相残、生离死别,曹植愤恨之极,在悲痛之下写了这首五言杰作。

诗中流露出作者那种深沉而又强烈的悲痛之情,这种悲痛之情具有强大的震撼力量。

刘克庄曰:“子建此诗忧伤慷慨,有不可胜言之悲”。

所以,《赠白马王彪》这首诗从诗序到各章字字句句都渗透着诗人的满腔悲愤之情。

(三)闺怨诗曹植后期作品除了悲叹自己的不幸,宣泄胸中愤懑外,还采用委婉曲折的手法,通过写怨女弃妇的哀怨来吐露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这也是他前期作品中未曾出现过的。

我们读他的《七哀诗》、《美女篇》等作品都可体会到作者的深刻用心。

如《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紛冉冉,落叶何翩翩……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此诗写于曹植、曹丕争夺继承权之后,在诗中,诗人分明借美女自喻,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又绝不屈从于外界的压迫情愿像美女一样“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的苦闷心情。

这是他政治上失败后的心理写照,全诗充满了报国无门,无所建树的悲凉哀怨之情。

《乐府》中云:“美女者、以喻君子。

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

如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

”[4](p67)《七哀诗》也是闺怨诗的代表作。

全诗通过写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被遗弃的哀怨 ,来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遗弃迫害而产生的怨愤之情。

全诗流露出无限的凄惶之感。

(四)游仙诗曹植的游仙诗中,有着丰富的思想情感,精神寄托和文化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