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数学菱形定义

八年级数学菱形定义

菱形的定义学习目标:1.认识菱形的概念,熟悉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2.掌握菱形的性质,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3.了解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能根据菱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理解菱形的面积公式,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菱形的面积.一、知识回顾: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称为.2.平行四边形性质:平行四边形对边且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

3.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图形能够,那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究新知:1.阅读教材P55“思考”以上的内容,然后与小组伙伴交流,并尝试回答下列问题:(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如图记作“菱形”(2)用定义证明菱形的推理步骤:∵四边形ABCD是,AB=BC∴四边形ABCD是2.菱形的性质:阅读教材P55“思考”以上的内容,然后与小组伙伴交流,并尝试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在菱形ABCD中,说出它具有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如图,在菱形ABCD中,已知AB=BC,把下面说明AB=BC=CD=DA,AC ⊥BD,BD、DB分别平分∠ABC和∠ADC的步骤补充完整.证明:∵菱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 ,BC= , ∵∴AB=BC=CD=DA∵菱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 ∴AB=BC∴∠ABD=∠CBD,AC⊥BD(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BD 平分∠ABC同理可证BD 平分∠ABC(3)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并且每一条对角线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对称轴。

3.完成下列习题(1)菱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A.对角线互相平分B.邻角互补C.对角相等D.对角线互相垂直(2)(2011•淮安)在菱形ABCD中,AB=7cm,则此菱形的周长为()A.7cm B.21cm C.28cm D.35cm(3)如图,菱形ABCD周长为8cm.∠BAD=60°,则AC= 23cm.考点:菱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4)菱形的一边与两条对角线所构成的两个角的差是32°,则菱形较小的内角是 58度.分析:根据菱形的一边与两条对角线所构成的两个角的差是32°即可求得菱形的内角的一半,根据菱形对角线垂直平分且为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计算菱形较小的内角.解答:解:根据菱形的一边与两条对角线所构成的两个角的差是32°,菱形对角线垂直平分且为角平分线 设菱形内角度数为2x 、2y ,则x-y=32°,x+y=90°,∴x=61°,y=29°,所以菱形的相邻内角为122°和58°, 故答案为 58°.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平分一组对角的性质,考查了菱形相邻内角的和为180°的性质,本题中求菱形相邻内角的值是解题的关键.5. 思考: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求菱形的面积吗?有新方法吗?(1)总结菱形的面积等于 或 .(2)已知菱形的对角线长分别为2cm 和3cm ,则它的面积为 。

(3)菱形是 图形,它有 对称轴,分别为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6.阅读教材P 56例3,注意它的书写格式,完成P 57课后练习.三、知识总结:1、有一组 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菱形的四条边 菱形具有 条对称轴,它们分别是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 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 。

4、菱形四条边上的高 ,菱形的面积公式是 。

四.当堂检测1. 如图,在菱形ABCD 中,∠BAD=80°,AB 的垂直平分线交对角线AC 于点F ,垂足为E ,连接DF ,则∠CDF 等于( )A .50°B .60°C .70°D .80°分析:连接BF ,根据菱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求出∠BAC ,∠BCF=∠DCF ,四条边都相等可得BC=CD ,再根据菱形的邻角互补求出∠ABC ,然后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AF=BF ,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出∠ABF=∠BAC ,从而求出∠CBF ,再利用“边角边”证明△BCF 和△DC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CDF=∠CBF .解答:解:如图,连接BF , 在菱形ABCD 中,∠BAC =21∠BAD =21×80°=40°,∠BCF=∠DCF ,BC=CD ,∵∠BAD=80°,∴∠ABC=180°-∠BAD=180°-80°=100°,∵EF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AF=BF,∠ABF=∠BAC=40°,∴∠CBF=∠ABC-∠ABF=100°-40°=60°,∵在△BCF和△DCF中,BC=CD ∠BCF=∠DCF,CF=CF,∴△BCF≌△DCF(SAS),∴∠CDF=∠CBF=60°.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综合题,但难度不大,熟记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矩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性质是()A.两组对边分别平行B.对角线相等C.对角线互相平分D.两组对角分别相等3.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2和3,则此菱形的面积是34. 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DH⊥AB于H,连接OH,求证:∠DHO=∠DCO.5..(2012•舟山)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延长AB至点E,使BE=AB,连接CE.(1)求证:BD=EC;(2)若∠E=50°,求∠BAO的大小.考点:菱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1)根据菱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可得AB=CD,AB∥CD,然后证明得到BE=CD,BE∥CD,从而证明四边形BECD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即可得证;(2)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出∠ABO的度数,再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可得AC⊥BD,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计算即可得解.解答:(1)证明:∵菱形ABCD,∴AB=CD,AB∥CD,又∵BE=AB,∴BE=CD,BE∥CD,∴四边形BECD是平行四边形,∴BD=EC;(2)解:∵平行四边形BECD,∴BD∥CE,∴∠ABO=∠E=50°,又∵菱形ABCD,∴AC丄BD,∴∠BAO=90°-∠ABO=4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菱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是解本题的关键.6.(2013•淄博)如图,菱形纸片ABCD中,∠A=60°,折叠菱形纸片ABCD,使点C落在DP(P为AB 中点)所在的直线上,得到经过点D的折痕DE.则∠DEC的大小为()A.78°B.75°C.60°D.45°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菱形的性质.专题:计算题.分析:连接BD,由菱形的性质及∠A=60°,得到三角形ABD为等边三角形,P为AB的中点,利用三线合一得到DP为角平分线,得到∠ADP=30°,∠ADC=120°,∠C=60°,进而求出∠PDC=90°,由折叠的性质得到∠CDE=∠PDE=45°,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所求角的度数.解答:解:连接BD,∵四边形ABCD为菱形∠A=60°,∴△ABD为等边三角形,∠ADC=120°,∠C=60°,∵P为AB的中点,∴DP为∠ADB的平分线,即∠ADP=∠BDP=30°,∴∠PDC=90°,∴由折叠的性质得到∠CDE=∠PDE=45°,在△DEC中,∠DEC=180°-(∠CDE+∠C)=75°.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7.(2012•本溪)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5,AC=6,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则△BDE的面积为()A.22 B.24 C.48 D.44考点:菱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分析:先判断出四边形ACED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DE 的长度,根据菱形的性质求出BD 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出△BDE 是直角三角形,计算出面积即可.解答:解:∵AD ∥BE ,AC ∥DE ,∴四边形ACED 是平行四边形,∴AC=DE=6,在RT △BCO 中,BO= AB 2−AO = =4,即可得BD=8,又∵BE=BC+CE=BC+AD=10,∴△BDE 是直角三角形,∴S △BDE =21DE•BD=24.故选B . 点评:此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三角形的面积,属于基础题,求出BD 的长度,判断△BDE 是直8. (2013•临沂)如图,菱形ABCD 中,AB=4,∠B=60°,AE ⊥BC ,AF ⊥CD ,垂足分别为E ,F ,连接EF ,则△AEF 的面积是 33考点: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首先利用菱形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可得判断出△AEF 是等边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函数计算出AE=EF 的值,再过A 作AM ⊥EF ,再进一步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出AM 的值,即可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解答:解:∵四边形ABCD 是菱形,∴BC=CD ,∠B=∠D=60°,∵AE ⊥BC ,AF ⊥CD ,∴AB•AE=AD•AF ,∠BAE=∠DAF=30°,∴AE=AF ,∵∠B=60°,∴∠BAD=120°,∴∠EAF=120°-30°-30°=60°,∴△AEF 是等边三角形,∴AE=EF ,∠AEF=60°,∵AB=4,∴AE=23,∴EF=AE=23,过A 作AM ⊥EF ,∴AM=AE•sin60°=3,∴△AEF 的面积是:21EF•AM=21×23×3=33. 故答案为:33.点评:此题考查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三角函数的运用.关键是掌握菱形的性质,证明△AEF 是等边三角形.9. (2010•嘉兴)如图,已知菱形ABCD 的一个内角∠BAD=80°,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点E 在AB 上且BE=BO ,则∠BEO = 65度.分析:因为AB=AD ,∠BAD=80°,可求∠ABD=50°;又BE=BO ,所以∠BEO=∠BOE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解答:解:∵ABCD 是菱形,∴AB=AD .∴∠ABD=∠ADB .∵∠BAD=80°,∴∠ABD =21×(180°-80°)=50°. 又∵BE=BO ,∴∠BEO=∠BOE =21×(180°-50°)=65°. 故答案为:65. 点评:此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0. (2013•株洲)已知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2的菱形,∠BAD=60°,对角线AC 与BD 交于点O ,过点O 的直线EF 交AD 于点E ,交BC 于点F .(1)求证:△AOE ≌△COF ;(2)若∠EOD=30°,求CE 的长.考点: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分析:(1)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AO=CO ,对边平行可得AD ∥BC ,再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OAE=∠OCF ,然后利用“角边角”证明△AOE 和△COF 全等;(2)根据菱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求出∠DAO=30°,然后求出∠AEF=90°,然后求出AO 的长,再求出EF 的长,然后在Rt △CEF 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 是菱形,∴AO=CO ,AD ∥BC ,∴∠OAE=∠OCF ,在△AOE 和△COF 中,可证∴△AOE ≌△COF (ASA );(2)解:∵∠BAD=60°,∴∠DAO =21∠BAD =21×60°=30°,∵∠EOD=30°,∴∠AOE=90°-30°=60°, ∴∠AEF=180°-∠DAO-∠AOE=180°-30°-60°=90°,∵菱形的边长为2,∠DAO=30°,∴OD =21AD=21×2=1, ∴AO =3∴AE=CF =3×23=23,∵菱形的边长为2,∠BAD=60°,∴高EF=2×23=3在Rt △CEF 中,CE=221 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2)求出△CEF 是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也是难点.11. (2012•南通)菱形ABCD 中,∠B=60°,点E 在边BC 上,点F 在边CD 上.(1)如图1,若E 是BC 的中点,∠AEF=60°,求证:BE=DF ;(2)如图2,若∠EAF=60°,求证:△AEF 是等边三角形.考点: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专题:证明题;压轴题.分析:(1)首先连接AC ,由菱形ABCD 中,∠B=60°,根据菱形的性质,易得△ABC 是等边三角形,又由三线合一,可证得AE ⊥BC ,继而求得∠FEC=∠CFE ,即可得EC=CF ,继而证得BE=DF ;(2)首先由△ABC是等边三角形,即可得AB=AC,以求得∠ACF=∠B=60°,然后利用平行线与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求得∠AEB=∠AFC,证得△AEB≌△AFC,即可得AE=AF,证得:△AEF是等边三角形.解答:证明:(1)连接AC,∵在菱形ABCD中,∠B=60°,∴AB=BC=CD,∠C=180°-∠B=120°,∴△ABC是等边三角形,∵E是BC的中点,∴AE⊥BC,∵∠AEF=60°,∴∠FEC=90°-∠AEF=30°,∴∠CFE=180°-∠FEC-∠ECF=180°-30°-120°=30°,∴∠FEC=∠CFE,∴EC=CF,∴BE=DF;(2)∵△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ACB=60°,∴∠B=∠ACF=60°,∵AD∥BC,∴∠AEB=∠EAD=∠EAF+∠FAD=60°+∠FAD,∠AFC=∠D+∠FAD=60°+∠FAD,∴∠AEB=∠AFC,在△ABE和△ACF中,可证∴△ABE≌△ACF(AAS),∴AE=AF,∵∠EAF=60°,∴△AEF是等边三角形.点评:此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准确作出辅助线,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12.(2012•海南)如图(1),在矩形ABCD中,把∠B、∠D分别翻折,使点B、D恰好落在对角线AC上的点E、F处,折痕分别为CM、AN,(1)求证:△ADN≌△CBM;(2)请连接MF、NE,证明四边形MFNE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MFNE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3)如图(2)所示,若AB=4cm,BC=3cm,求PC的长度.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专题:压轴题.分析:(1)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出∠DAN=∠NAC,∠BCM=∠ACM,从而根据AD∥BC可得出∠DAN=∠BCM,从而即可判断出△ADN≌△CBM.(2)连接NE、MF,根据(1)的结论可得出NF=ME,再由∠NFE=∠MEF可判断出NF∥ME,在直角三角形NFE中,NE为斜边,NF为直角边,可判断四边形MFNE不是菱形.(3)设AC与MN的交点为O,EF=x,作QG⊥PC于G点,首先求出AC=5,根据翻折变换知:AF=CE=3,于是可得AF+(CE-EF)=5,可得EF=1,解答:(1)证明:由折叠的性质得出∠DAN=∠NAC,∠BCM=∠ACM,∵AD∥BC,∴∠DAC=∠BCA,∴∠DAN=∠BCM,在Rt△ADN和Rt△CBM中,可证△ADN≌△CBM,(2)解:连接NE、MF,∵△ADN≌△CBM,∴NF=ME,∵∠NFE=∠MEF,∴NF∥ME,∴四边形MFNE是平行四边形,∵MN与EF不垂直,∴四边形MFNE不是菱形;(3)解:设AC与MN的交点为O,EF=x,作QG⊥PC于G点,∵AB=4,BC=3,∴AC=5,∵AF=CE=BC=3,∴2AF-EF=AC,即6-x=5,解得x=1,∴EF=1,∴CF=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翻折变换的知识点,还涉及平行四边形、菱形的证明,解答(3)问的关键是求出EF 的长,此题难度较大,要熟练掌握此类试题的解答,此类题经常出现中考试卷中,请同学们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