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证书号:[建]城规编第(081152)2013年8月项目负责:熊国平副教授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项目审核:孔令龙教授项目组成员:汪成璇规划师李袁规划师陈天鹤规划师龙迪规划师潘嘉虹规划师程亚午规划师曹伯威规划师目录第一部分文本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 (3)第三章总体思路 (8)第四章保护对象与保护内容 (10)第五章保护范围与重点区域 (13)第六章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 (19)第七章合理利用 (22)第八章文化生态标识系统规划 (25)第九章分期实施方案 (28)第十章保障措施 (37)第十一章附则 (40)第一部分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总体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保护对象与保护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保护范围与重点区域.............................................................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合理利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文化生态标识系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分期实施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保障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章附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意义渔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之一。
作为人类原始产业,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起过巨大的作用。
洪泽湖地处苏北平原中部西侧,位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是淮河河床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型水库,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淮河流域重要的泄洪通道,有多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是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是千百年来洪泽湖地区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洪泽湖渔文化可谓是我国淡水渔文化的集大成者。
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具有突出特色价值的渔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是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和整体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种科学保护措施。
规划好、建设好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建设洪泽湖渔文化生态区,是响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文化强省”的号召,利用和发挥洪泽湖渔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生态的传承和利用,促进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体现文化生态的实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巨大作用。
第2条指导思想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江苏省第一个渔文化生态保护区。
他的设立,是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个内容,是塑造江苏不同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也是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一个实验。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体工作方针;以传承、保护、发展洪泽湖渔文化为主旨,开展区域内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传承、保护、利用,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利用和发挥洪泽湖渔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生态的传承和利用,促进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体现文化生态的实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巨大作用。
维护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延续文化生态基因,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在推进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第3条规划范围洪泽县所属的行政区域,规划面积1394km2。
第4条规划期限本规划充分考虑当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立足当前,注重中期,着眼长远,将实施阶段分为近期、中期、远期。
近期为2012年—2015年中期为2015年—2020年远期为2020年—2025年第5条规划依据(略)第6条规划性质本规划是洪泽县人民政府依据相关地方法律法规和洪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制定,由洪泽县人民政府主导实施的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未来十五年的建设思路和实施纲要,是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所依存的文化生态空间保护工作的建设目标和行动指南,对提升洪泽县城市文化品质,提高人民精神面貌,提升城市知名度有着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第一节地理与历史文化第7条地理环境(1)地形地貌距今1亿至300万年,苏北地区由于地壳断裂而发生下限,形成苏北凹陷区。
凹陷区的西部边缘在淮河出口处,即今洪泽湖区。
在地质运动中,这一区域又产生了许多次主断裂和副断裂,其中,与淮阴断裂大体平行的一条次主断裂是老子山-周桥-蒋坝断裂,这条断裂带与淮阴断裂带之间,还有若干纵向的连接二者的断裂支脉。
它们漫长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地质构造上的“洪泽凹陷”。
洪泽凹陷带的基岩为下第三系三垛组的红色砂砾岩。
凹陷以东为北东向洪泽-建湖隆起带。
凹陷内覆有上第三系-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其厚度为50-200米,湖泊位于第四系之上。
(2)气象洪泽湖四季分明。
年无霜期240天,据1959到1989年30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925.5毫米,日照平均2296.7小时,年平均日照率52%,湖区年平均气温16.3℃,冬季各月气温比周边临县高2℃左右。
(3)水资源洪泽湖水资源丰沛。
洪泽湖湖岸线达554.60公里,湖面最宽处达60公里,在蓄水位12.50米时,湖区面积为2069平方公里,总库容为31.27亿立方米。
湖水位13.50米时水域面积为2231.90平方公里,库容52.95亿立方米,湖区水域面积3604.18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12.2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湖量330.40亿立方米,出湖量342亿立方米,换水率高为正常库容的11倍。
第8条历史沿革洪泽湖古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称洪泽湖。
洪泽湖形成前,淮河经由盱眙第一山、龟山脚下向东北,斜穿今洪泽湖水域,基本顺直地流向淮阴故城西侧、北侧,然后经今淮安城、涟水城边东流入海。
在今洪泽湖水域的古淮河沿岸,分布有富陵湖、万家湖、泥墩湖等小湖沼,一般情况下,淮、湖互不相连。
洪泽湖的前身与筑陂塘屯垦相关。
湖区筑塘屯垦之举,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东汉元和三年(86),下邳相张禹开发徐县(今泗洪县境)北面的蒲阳陂水利。
陂水宽20里,长近百里,东西有良田万顷。
汉建安四至五年(199~200),陈登任典农校尉、广陵太守,“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杭稻丰积”。
三国曹魏时(约在齐王曹芳正始二年(241)),大将邓艾于今莆囱、杀奴沟以西,观音寺、三河以北,周桥以南,马郎岗以东的范围内修筑白水塘。
同时,在塘东筑石鳖城(约当今新集以南、衡阳阜以北),以护屯,并置屯49所。
唐大历三年(768),射阳湖与洪泽湖并置官屯,洪泽湖之名始见。
开挖白水塘的灌溉渠道青州泾、徐州泾、竹子泾(当为草子河的前身)、棠梨泾、大府泾。
唐末,白水塘失修。
元代,由于漕运转海,接着运河改道,遂又在洪泽湖区大兴屯田。
至元二十二年(1285),谢仲温以新附汉军1.5万人于淮安路云山白水塘屯田。
立洪泽南北三屯,由三个屯田万户府统领,至元三十一年(1294)合并为一个,称“洪泽屯田万户府”。
时洪泽屯军达15994人,屯田共3.5万余顷。
元贞二年(1296),因修建大都城,洪泽屯田军万人停种一年。
大德元年(1297),恢复洪泽屯田,接着又停种三年。
后又恢复,直至元末兵乱。
明朝,白水塘逐渐荒废倾圮。
当今洪泽湖的状貌和规模,形成于公元16世纪末至17世纪,是黄河夺泗夺淮和“蓄清刷黄”治河治运方略所共同造就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黄河夺泗夺淮,就不会有当今意义上的洪泽湖;如果明清两朝河臣不坚持实行“蓄清刷黄”的治河治运方略,也不会有当今意义上的洪泽湖。
其北侧的黄河故道和东侧的京杭运河里运河段,对洪泽湖的形成曾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节遗产现状分析第9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淮楚文化根基,沉淀深厚。
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曲艺等多个方面。
目前,保护区内已有五百多条非遗项目登记在案。
其中民间知识214项、民间文学100项、传统技艺101项、传统音乐38项、岁时节令19项、人生礼俗10项、传统舞蹈8项、传统美术8项、民间信仰8项、生产贸易习俗7项、消费习俗5项、游艺、传统体育竞技4项、杂技2项、曲艺2项、传统戏剧1项。
非遗传承情况总体良好,共有代表性传承人694名,其中民间文学代表性传承人126名、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10名、岁时节令代表性传承人29名、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代表性传承人34名、杂技代表性传承人20名、民间信仰代表性传承人28名、人生礼俗代表性传承人40名、生产贸易习俗代表性传承人17名、消费习俗代表性传承人15名、民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58名、传统舞蹈代表性传承人88名、曲艺代表性传承人4名、传统戏剧代表性传承人3名、传统美术代表性传承人8名、民间知识代表性传承人14名。
由于现代人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许多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流失。
有一些经济价值高的项目现存状况较好。
第10条物质文化遗产洪泽文物古迹众多,共有1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3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 3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