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浅析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点

(完整word版)浅析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点

浅析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点以苏州的沧浪亭和龙安寺方丈庭园为例摘要:中日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均为东方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都崇尚自然之美,意境之美。

然而由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文精神上的不同导致两国园林各有千秋。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苏州四大名园之首的沧浪亭和日本龙安寺庭园庭院,剖析中日两国在造园手法,造园思想,创意布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便我们更好学习和利用造景的技巧,继承古代造园师智慧。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异同点沧浪亭龙安寺方丈庭院0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领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景观一词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然而随着各种景观形式的出现,作为原始的、代表劳动人们智慧的古典园林,却逐渐被人们遗忘。

尤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史上独领风骚,备受关注。

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辉煌成就的当属苏州四大园林。

中国与日本一水相隔,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当然在园林领域,日本园林在很多方面也师从中国。

日本园林中具有代表的枯山水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上存在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园林景观,最古老的园林景观,位于苏州市城南。

沧浪亭最初为北宋诗人苏舜钦官场是失意后所作。

后屡易其主,清同治重建,遂成现状。

“沧浪胜迹”坊耸立西部水岸边,坊测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观景。

沧浪亭虽不能成为中国园林的唯一最美,却也可以称得上最美之一,能够很好的成为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作。

龙安寺方丈庭院和大德寺大仙院庭院是日本枯山水的双壁。

龙安寺位于京都市右京区,其方丈庭院建于1499年,设计者是相阿弥。

方丈庭院是以极度抽象的构图,最简洁的材料——15块石头、满庭的细沙及低矮的围墙勾画出一幅苍凉孤寂、象征万顷海洋的永恒图景。

东西长25m,南北宽11m。

历来对此院的解释是见仁见智。

图1 沧浪亭平面图武夷山水濂洞寺庙园林1 水的运用1.1中国园林中的水中国园林园林注重“堆山理水”,水在中国园林中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水的营造上多采用动静结合,动态的水有小溪流水,山涧跌水,瀑布等形式。

小溪流水使园林充满活动力,营造了热闹的气氛;山涧跌水使园林具有声乐感,使游人心旷神怡,活跃游人心灵;瀑布则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的强大力量,看到尺度巨大的瀑布,对大自然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静态的水具有幽深凝重,平远开阔的感觉。

一片静水犹如一位智者启迪人的思想,引发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考;静态的水还可以造成美丽的倒影,丰富了空间视觉感受。

辽阔的天空、美丽的植被在水中另有一番韵味。

沧浪亭中的水主要以静水为主,广阔的湖面能使人浮想联翩,或对人生的思考。

园外一泓葑溪水,让园内的景物看起来似隔非隔,远远望去,琦上林木森森,深远空灵,具有古朴清旷的风格特征。

而园里园外这道似隔非隔的溪水的作用就构成了苏舜钦精神上的一道屏障,起到了“隔尘”、“隔凡”的作用。

这种以水代替园林高墙的做法是他的独创,使得隔岸的景色更增添诗的意境。

1.2 日本园林中的水日本的枯山水庭院中的水则是抽象的,正如其名“枯山水”。

造园者采用细碎的沙粒为元素,塑造了一片白沙的世界,中间用大的石块点缀,象征着在一片大海和其中的小岛。

而用细沙塑造的直线和曲线象征着海中的一层层波浪。

虽没有水的元素,却出现了一片大海的广阔景观。

龙源院庭园较好的阐释了枯山水庭院的理水布局白沙表现了空灵的意境。

其中大的石块为散点的运用,可以增加环境的自由活泼感;曲线串联个点不至于是布局过于散乱。

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果。

龙源院庭园通过巧妙地运用尺度和透视感,用岩石和沙砾营造出一条"河道"。

这里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风,或交错如门扇,或层叠如台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分明能感觉到"水"在高耸的峭壁间流淌,在低浅的桥下奔流。

1.3 影响水运用的哲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来源于道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表现为,崇尚山水,沉醉于自然山水之间,到达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国园林从来没有间断过对自然山水的崇尚,园林审美的自然观是道家的总结。

第二,园林在原生自然和人工自然之间反复历程,一直是在自然中人工创作和人工中自然模仿之间,不间断的以自然为母体进行造园。

第三,园林中塑造的令人沉思的景观亦是道家思想的表现。

道家主张淡泊名利,隐匿于山水之间。

日本园林受佛教影响较为深刻,日本的枯山水园林正是在佛教传入后而产生的新型园林。

佛教主张“悟”的思想。

因此在造园上没有采用真实的表现物,例如前面所讲的用西沙和石块表现水的景象,正是去启迪人们去思索造园者所要表达的内涵。

观赏者对园林寓意的理解也会见仁见智,正符合佛家的思想。

2 植物的运用2.1 中国园林上植物的运用中国古典园林除了堆山理水之外,一个重要元素就是植物的运用。

植物的运用主要是体现在植物的种类、形状、高度、色彩等方面的协调搭配。

在同一个园林中不同的景点,植物的种类不同,主要是考虑去塑造不同季节的景色,不致使某一季节比较单调;形状的选择使园林比较活泼,富于变化;高度是对视线的影响,或可以使人们看到丰富的景观,或可以实现“障景”手法的运用;色彩则是从人的心理舒适度方面,力求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效果,既有对比又可以突出视觉重点。

植物还有其他方面的效果:观赏性,烘托主题建筑,柔化建筑轮廓等。

沧浪亭中植物和中国其他园林大致相同,四季均有花开,还有形形色色长青长绿植物。

可以使园林在四季均具有可观赏性。

2.2 日本园林植物运用枯山水庭院运用植物较少,具有抽象意义,用苔藓比作森林,其他仅有的树种也是如常绿树等静止不变的元素,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日本枯山水对苔藓类植物植物情有独钟,在乔木灌木方面也只是欣赏植物的外在美,日本喜欢象征长寿的植物和能体现生命意义的植物。

2.3 植物背后的人生观中国人主要喜欢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植物,第一,这与中国造园者的坚持达到“步移景异”效果有关,这是历代造园者传承与发扬的金科玉律。

第二,中华文化自古对花情有独钟,花象征着欣欣向荣,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象征着孕育生命。

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我们总是用花代表。

与中国不同的日本则是对生命的执着,这与他们生活环境有关,生活环境的险恶使他们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色彩的单一在另一方面也是体现佛家朴素的人生观。

3 游览方式3.1 中国古典园林游览方式中国古典园林游览方式动静结合。

丰富的流线,变化的景观是引导游人前进的动力,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步移景异”。

有人要进入其中体味各种变化。

从园林游览上的动静、交通、雅俗、功能、距离、时间等方面上看,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偏向于动观性、回游性、雅俗共赏性、可居式、可触式、四时四季游等特点。

3.2 日本园林的游览方式日本枯山水园林强调静态观景,游览路线也比较单一,只在园林旁边提供可以观赏的座位。

它抵制游人的进入以防止破坏。

从园林游览上的动静、交通、雅俗、功能、距离、时间等方面上看,日本古典园林则表现为偏向于静观、、雅俗共赏性、参悟式、敬畏式、四时和秋季游等特点。

3.3 从游览方式看人生态度与日本园林相比,中国园林更强调体验性,亲身感受于其中。

枯山水园林更加强调感悟,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断,引发人对生命的思考。

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人注重的是生命的过程,而日本则是注重永恒,思想。

4 建筑的比较中国园林建筑式样丰富,皇家讲究对称,私家园林讲求一定变化,门窗花式多、雕刻装饰多,建筑密度较大。

中国园林中亭台楼阁较多,方便人们休息。

园林中建筑有主次之分,亭廊榭穿插于园林中,可以承载不同形式功能的活动,例如议会,书法,棋牌等聚集性活动空间建筑或者廊桥等交通性配套设施。

枯山水庭院可分为私人的和开放的。

私人住户的枯山水庭院的功能相当于私人后花园,所以其建筑形式仅仅局限于住户的房间及其他的配套用房;而对公众开放的如塔院等建筑较为丰富如钓殿,舟屋,石鸟居、石灯笼等。

龙源院庭园作为塔院,主要的建筑是宝塔和禅房。

宝塔上有很多石灯笼5 空间营造上上的比较第一、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中轴式和中心式并存,日本园表现为中轴式向中心式发展。

第二、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对称,日本园林表现为自由。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是一池三山的创造者,但越到后来越淡化,但是,日本古典园林则是经久不衰,乐此不疲。

第四、中国古典园林的划分偏于实隔和园中园形式,而日本古典园林则偏于虚隔和无园中园形式。

第五、在内容上,中国的偏于复杂的俗家活动和真山真水,而日本的偏于简洁的佛家活动和枯山水;在障景、框景、借景、缩景上,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多障景和多框景,日本则偏向于借景与缩景。

6 园林中的美术园林中的美术分为绘画和书法两种。

在绘画方面,中国主要是以散点透视手法的山水画为主,由于名人辈出,所以发展较快。

由于佛家讲求无欲无求,故为数不多的佛画较多的出现在寺庙中,因此佛画在园林中的数量相对较少。

而日本的园林尤其是枯山水很多出现在寺观中,所以枯山水中的园林出现了佛画较多的局面。

不过从绘画内容上,中日两国还是存在一定的相同性的,即他们都崇尚道家的思想和隐士。

在书法方面,中日两国园林中使用书法的位置略有不同,中国的园林建筑中,对联和横幅倍受青睐。

而日本的园林建筑有时因山花处于正立面而把题名书与山画面。

从内容上看,中国书法文气较重,而日本佛味浓重,这与造园者有关:中国的造园者较多为文人如白居易,计成等,而日本以僧人居多。

7 审美分析7.1 沧浪亭之美沧浪亭虽无拙政园的开敞、气派,也无留园的亭台楼阁的鳞次栉比,风清花媚,但沧浪亭古树参天,绿竹摇风,幽静曲折,高筑四望,借景园外,以郊野山水为依托,气质古朴,自然闲雅,为苏州园林之典范佳作。

7.1.1 借景之美沧浪亭中很多景致是通过借景来完成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园中的“翠玲珑”。

掩映在中林中的翠玲珑呈曲线形,三房相连,曲子苏舜钦的“秋色入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诗意。

从室内望去满目流翠,绿意顿生。

7.1.2门洞之美园林中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自成一体,增加了园林的乐趣,使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常见的门形有圆形和方形,也有异样形式,门的使用需要与环境结合,才能有妙笔生花,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狮子林中探幽花门,成海棠花瓣形,温雅可人。

沧浪亭中门洞的形制主要有圆形贝叶形、葫芦形、汉宝瓶形、六边形、八边形。

梅花形等形式。

7.1.3 云强、铺地之美游游园读景常常需要感受别出心裁的景致,云墙为隔离园景的必备,往往院内院外,一墙之隔而景色迥异。

云墙以高垣架瓦,犹如龙鳞片片,逶迤盘桓,上下飞舞变化,而墙上树影婆娑,动静相宜,风生化形。

铺地是对园林路径、地面的一种基本装饰。

用碎石、片瓦、鹅卵石、条形砖等材料,花饰任意,图案变化,能够做到“长砌多盘乱石,中庭或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的铺砌效果,可获得视觉的丰富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