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物理第二次月考测试卷[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4分,共40分)1、用轻弹簧竖直悬挂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为L 。
现用该弹簧沿斜面方向拉住质量为2 m 的物体,系统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也为L 。
斜面倾角为30°,如图所示。
则物体所受摩擦力 AA .等于零B .大小为12mg ,方向沿斜面向下C .大小为32mg ,方向沿斜面向上 D . 大小为mg ,方向沿斜面向上 2、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悬挂在轻质的支架上,斜梁OB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设水平横梁OA 和斜梁OB 作用于O 点的弹力分别为F 1和F 2。
以下结果正确的是DA .1sin F mg θ=B .1sin mg F θ=C .2cos F mg θ=D .2cos mg F θ= 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在弹性限度内,悬挂15N 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6m ;悬挂20N 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8m ,则弹簧的原长L 原和劲度系统k 分别为BA .L 原=0.02m k =500N /mB .L 原=0.10m k =500N /mC .L 原=0.02m k =250N /mD .L 原=0.10m k =250N /m4、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与墙平行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的柱状物体A ,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 ,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现对B 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 ,F 的作用线通过球心,设墙对B 的作用力为F 1,B对A 的作用力为F 2,地面对A 的作用力为F 3。
若F 缓慢增大而整个装置仍保持静止,截面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 CA .F 1保持不变,F 3缓慢增大B .F 1缓慢增大,F 3保持不变C .F 2缓慢增大,F 3缓慢增大D .F 2缓慢增大,F 3保持不变5、如图, 一固定斜面上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物块A 和B 紧挨着匀速下滑, A 与B 的接触面光滑. 已知A 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B 与斜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2倍, 斜面倾角为α. B 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AA . αtan 32B . αcot 32 C . αtan D .αcot 6、一质量为M 的探空气球在匀速下降,若气球所受浮力F 始终保持不变,气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仅与速率有关,重力加速度为g .现欲使该气球以同样速率匀速上升,则需从气球吊篮中减少的质量为AA .)(2g F M -B .g F M 2-C .gF M -2 D .0 7、质量为m 的物体从高处释放后竖直下落,在某时刻受到的空气阻力为f ,加速度为a =13g ,则f 的大小为BA .13f mg =B .23f mg =C .f =mgD .43f mg = 8、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固定光滑斜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受外力F 1和F 2的作用,F 1方向水平向右,F 2方向竖直向上。
若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DA .mg F ,sin mg cos F sin F 221≤=+θθθB .mg F mg F F ≤=+221,sin sin cos θθθC .mg F ,sin mg cos F sin F 221≤=-θθθD .mg F ,sin mg sin F cos F 221≤=-θθθ9、为估算池中睡莲叶面承受出滴撞击产生的平均压强,小明在雨天将一圆柱形水杯置于露台,测得1小时内杯中水上升了45 mm.查询得知,当时雨滴竖直下落速度约为12 m/s.据此估算该压强约为(设雨滴撞击睡莲后无反弹,不计雨滴重力,雨水的密度为1×103 kg/m3)AA .0.15 PaB .0.54 PaC .1.5 PaD .5.4 Pa10、木块A 、B 分别重50 N 和60 N ,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磨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 、B 静止不动。
现用F=1 N 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 上.如图所示.力F 作用后静止不动.现用F=1 N 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 上,如图所示力F 作用后CA .木块A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 NB .木块A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 NC .木块B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D .木块B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二、填空与实验题(每空2分,共20分)1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
实验步骤如下:a .安装好实验器材。
b 、接通电源后,让拖着纸带的小车沿平板斜面向下运动,重复几次。
选出一条点迹比较清晰的纸带,舍去开始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两个打点间隔取一个计数点,如下图中0、1、2……6点所示。
c 、测量1、2、3……6计数点到0计数点的距离,分别记作:S 1、S 2、S 3……S 6。
d 、通过测量和计算,该同学判断出小车沿平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e 、分别计算出S 1、S 2、S 3……S 6与对应时间的比值36121236S S S S t t t t 、、……。
f、以St为纵坐标、t为横坐标,标出St与对应时间t的坐标点,划出St—t图线。
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实验中,除打点及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平板、铁架台、导线及开关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和。
(填选项代号)A、电压合适的50Hz交流电源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C、刻度尺D、秒表E、天平F、重锤○2将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的0刻线与0计数点对齐,0、1、2、5计数点所在位置如下图所示,则S2= cm,S5= cm。
○3该同学在如图中已标出1、3、4、6计数点对应的坐标,请你在该图中标出与2、5两个计数点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St—t。
○4根据St—t图线判断,在打0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v0= m/s;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a= m/s2。
○1A,C ○2(2.97~2.99),(13.19~13.21)○3如图○4(0.16~0.20)1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
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号计数点,然后每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以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题22图3所示。
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方法A :由,2121T S S g -=,2232T S S g -=……,,2565T S S g -=取平均值g=8.667 m/s 2;方法B :由,32141T S S g -=,32252T S S g -=,32363TS S g -=取平均值g=8.673 m/s 2。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S 1、S 2、S 3、S 4、S 5、S 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A 中有__________;方法B 中有__________。
因此,选择方法___________(A 或B )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__________(系统或偶然)误差。
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试举出两条)S 1, S 6; S 1, S 2, S 3, S 4, S 5, S 6 B 偶然 阻力 (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
三、计算题(每题8分,共40分)1、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 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
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
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 0=13.5m 处作了标记,并以V =9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
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
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 =20m 。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a =3m/s 2(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s=20-13.5=6.5m2、固定光滑细杆与地面成一定倾角,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小环在沿杆方向的推力F 作用下向上运动,推力F 与小环速度v 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 =10m/s2。
求:(1)小环的质量m ;(2)细杆与地面间的倾角α。
m =1kg ,α=30︒。
3、如图所示,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 点后进入水平面(设经过B 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最后停在C 点。
每隔0.2秒钟通过速度传感器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下表给出了部分测量数据。
(重力加速度g =10m/s 2) 求: F /N v /ms -1 5.5 1 F 5α0 2 4 6 t /s 0 2 4 6 t /s AαB C(1)斜面的倾角α;α=30︒(2)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μ=0.2(3)t =0.6s 时的瞬时速度v 。
2.3 m/s4一质量为m =40kg 的小孩子站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
电梯从t =0时刻由静止开始上升,在0到6s 内体重计示数F 的变化如图所示。
试问: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是多少?取重力加速度g =10m/s 2。
h =9 m5、质量为 10 kg 的物体在F =200 N 的水平推力作用下,从粗糙斜面的底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斜面固定不动,与水平地面的夹角θ=370.力F 作用2秒钟后撤去,物体在斜面上继续上滑了1.25秒钟后,速度减为零.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物体的总位移x 。
(已知 sin37o =0.6,cos37O =0.8,g =10 m/s 2) μ=0.25,x=16.25m(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1003204004400123456s t N F t (s ) 0.0 0.2 0.4 ⋯ 1.2 1.4 ⋯ v (m/s ) 0.0 1.0 2.0 ⋯ 1.1 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