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2007091007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目黑龙江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学生岑云欣指导教师何葵教授年级2007级专业地质系别地理系学院地理科学学院说明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说明课题的来源(自拟题目或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学士学位论文题目黑龙江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学生岑云欣指导教师何葵教授年级2007级专业地质系别地理系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4月黑龙江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岑云欣摘要:由于黑龙江省地质环境复杂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它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频繁的地质灾害,已严重制约了它的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省建设。
因此,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有计划地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危害,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在对黑龙江省地质灾害现状和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对策;黑龙江省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
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西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米。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商品粮基地,随着石油、煤炭、森林、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矿区地面塌陷、城市地下水污染、林区水土流失、平原土地沙化、道路冻胀热融等地质灾害相继出现, 严重地破坏了地质环境。
频繁的地质灾害已严重威胁到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地质灾害定义为:自然地质作用和(或)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
一、黑龙江省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分析黑龙江省地域广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同时又由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影响,导致在全省46万km2范围内,分布着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
图1黑龙江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图1.崩塌、滑坡、泥石流我省的崩塌主要集中在江河岸边、山区交通干线两侧和基岩裸露的山区;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老爷岭、张广才岭、那丹哈达岭等丘陵地区。
崩、滑、流的主要危害表现在河流改道、房屋倒塌、毁坏农田、阻塞公路、破坏通讯网络及人身伤亡。
表1反映了黑龙江省崩、滑、流的整体发育水平。
表1 黑龙江省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发育情况统计表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一种渐进性的地质灾害, 目前全省有60%以上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黑土区坡耕地每年流失6mm至7mm厚的表层黑土,全省共有1.05*104 km2坡耕地表层黑土流失殆尽。
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在于使土地有机养份大量流失,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
黑龙江省每年流失掉的土壤氮磷钾养份折合成标准吨化肥达500万-600万t。
每年因水土流失少收粮食200万-250万t。
这样发展下去,黑龙江省很有可能变成寸草难生的第二黄土高原。
3.土地砂化全省风蚀砂化土地面积9907.6 km2,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北部的齐齐哈尔、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带。
砂化的主要危害是使表层土地贫瘠、干旱和风蚀更为加重,造成剥蚀表土,风沙毁苗减产。
据齐齐哈尔水土保持风沙试验站1981年观测资料分析,平播麦地风蚀表土3m, 平均每0.01km2吹蚀表土426t物理性粉粒损失54.1t有机质4.68t氮0.55t全磷0.128t。
4.土地盐碱化全省盐碱化土地面积1.87*104 km2, 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地区,尤以安达、大庆最为严重,盐碱化程度高危害大。
根据安达市盐碱化综合研究与治理调查结果,安达市有309.3km2的盐碱化灾害严重的耕地,除治理的损失外,每年粮食和干草的经济损失近2556万元,是我省盐碱化典型地区。
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全省盐碱化现象也有日渐加重的趋势。
5.矿山地质灾害根据2003年的黑龙江省矿山调查与核查,全省矿山共有地质灾害点264处,影响范围3. 56万km2,仅当年就由于灾害死亡15人,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
东部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城的环境地质问题最为严重,黑龙江省的矿山地质灾害绝大多数集中于此,主要表现为采空区地面塌陷、瓦斯爆炸、矿井突水等。
目前,四大煤城矿区总塌陷面积已达500km2以上,且多集中于市区,损失严重。
作者根据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预计到2010年塌陷面积将会达到622.53km2[1]。
6.城市垃圾和地面沉降全省2002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085.69万t排放量0.48万t,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城市垃圾。
由于垃圾未及时处理,其后果十分严重,使环境变得肮脏不堪和污染地下水资源。
地面沉降是由于哈尔滨、大庆等城市地下水及油气的过量开采造成的,导致区域性的地面沉降。
据调查,哈尔滨市区域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已达300km2,中心最大水位下降27.3m。
大庆市也出现了5000km2以上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
漏斗中心严重疏干区建筑物已出现裂缝,并逐年扩大,对城市建筑和设施将造成极大危害。
7.冻融黑龙江省由于地理纬度较高,在北部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地区的北部有连续分布的多年冻土,其它地区则有季节性冻土分布。
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着冻胀、融陷等冻融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多年冻土区,建筑物地基变形所产生的基础或整体建筑的破坏和季节冻土区的道路翻浆所产生的公路路面变形或损坏。
土地冻融灾害年年存在,给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危害,给交通运输安全、道路养护、施工造成极大困难,每年用于建筑和铁路公路维修养护耗资巨大。
8.地震黑龙江省正处于第五个地震活跃期。
自20世纪初有记录以来,我省共发生过12次破坏性地震。
在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下,形成了我省隆起与沉降相间的构造格局,产生了浅源地震与深源地震呼应发生的地震环境。
我省13个市(地)中,有10个位于地震基本烈度6度区,1个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
全省67个县(市)中,有41个位于地震基本烈度6度区,5个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
地震基本烈度6度以上地区人口3000万,占黑龙江人口的约80%。
形势相当严峻。
二、黑龙江省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及目标1.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推动减灾社会化减轻灾害是全社会的协调行动,为取得减灾的综合效益,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 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 需要制定省、部门和地方的减灾规划, 动员全社会的参与。
建立减灾基金, 大力发展保险事业。
优先考虑灾害保险的财政支持要求, 同时在税收政策方面扶持灾害保险业务的发展, 推动防治灾害走向社会化, 将减灾纳入各行各业的行动计划。
2.实施减灾系统工程, 进行综合减灾减轻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安置与恢复, 宣传与立法, 保险与基金, 规划与指导等项。
减灾系统工程的制定(实施)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 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和社会各种减灾力量的联合作用, 进行综合减灾。
目前, 黑龙江省地质灾害底数不清, 当务之急是查清其分布、类型、发生发展规律. 各部门要在统一规划指导下, 分工协作, 开展调查、勘查、评价工作. 对地质灾害重点区要建立监测站网和监测预报系统, 为各级政府及时提供地质灾害信息, 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3.综合治理地质灾害, 保护地质环境实施建设项目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 谁破坏谁治理, 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资力度, 将重大地质灾害体的治理与国土开发整治相结合, 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强化地质环境管理,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防治地质灾害根本在于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地质环境管理刚刚起步, 尚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保证。
在近几年内省内各级地矿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监督管理, 同时要加快制定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法规, 特别是制定管理地质灾害的法律。
另外, 作为矿业大省,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是黑龙江省矿业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源头控管、过程监督、闭坑审验的全程监管机制。
抓好七台河、黑河、鹤岗、伊春、双鸭山、鸡西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项目的实施, 推动全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4.加强政府管理职能, 建立减灾管理系统省及地市县各级政府领导应提高对地质灾害危害性的认识, 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日程。
省政府已将我省地质环境监测、评价及监督管理职能赋于了省地质矿产厅, 负责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工作。
省内各级地矿主管部门要在同级政府领导下, 作好与其它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 制定统一的规划, 分工协作, 逐步建立对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共同把地质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搞好. 建立省、部门和地方相结合的管理系统。
5.深入开发灾害科学研究, 提高社会减灾的能力和水平减轻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中, 每一项都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和高水平灾害科学理论的指导, 只有提高灾害科学研究的水平, 才能提高社会的减灾能力。
地质灾害综合研究不仅包括土地资源学、地貌学、环境工程学、结构工程学、生态学、林学、土壤学、大气学、资源环境学、系统工程学等, 而且包括社会制度、政策法令、国土开发、城市布局、历史状况、社会治安、公民素质、救灾队伍结构等社会科学。
应充分发挥省内各学科的优势, 让他们共同献计献策, 从而奠定有关地质灾害综合体系的理论基础, 用以指导有关实践活动, 在统一规划原则下, 制定防灾的综合规划, 让防灾减灾系统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防灾综合体系。
6.协调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 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当前人类所遇到的环境问题, 从根本上说, 是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而导致的。
要真正克服人类遭遇到的生态环境危机, 必须首先端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并创建一种适合于21世纪人类生存的新的文明方式-生态文明。
新的生态文明的最大特点, 是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强调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与顺从, 人类活动作为地球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 必须服从地球生态系统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