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嘉应学院
摘要:由于国情所限以及旅游本身的研究与实践不够深入的客观状况,我国旅游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简单的介绍了我国在旅游现存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和具体问题,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探讨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

关键词: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
前言:旅游在我国迅速兴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破坏严重、环境教育效果欠佳、当地人尚未真正参与等问题。

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紧迫性,本文对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做了简单的研究探讨。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背景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90年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旅游分会上提出的,来自全球不同国家、不同部门的官方和非官方的40多名代表,不仅拟定了全球“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而且将旅游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引导所有资源管理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需求,同时也能维持文化完整,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
(1)可持续旅游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2)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它应该给接待区的居民带来经济利益; (3)旅游应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方式、习惯的理解和尊重,也包括旅游资源代际之间的平等享用;
(4)美学吸引成为自然和文化的主要方面,除了一些著名的世界遗产地点之外,旅游不应忽略城乡景观的美学质量;
(5)上述四个方面都应该是在生态系统的容许范围之内,为维持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可持续性,必需理解生态过程,特别是环境敏感脆弱地区生态过程,以使旅游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
(6)旅游必须维持生物多样性,不同物种构成独特多样的地方感受,是旅游繁荣的基础;
(7)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维持我们基本的生命支持系统。

三、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加快了资源的流失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

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

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如: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cm,致使黄龙钙华堤开始退化、变色。

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

同时还有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九寨沟内大量建造宾馆,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

目前我国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

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开发地点,就匆忙施工开发。

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环境的破坏。

野生动物也是极珍贵的旅游资源。

许多地方
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些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

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

以索道为例,在我国泰山、武陵源等古代名山上均修建现代索道。

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不仅破示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

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

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3)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

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

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

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环境的污染、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系统的平衡不协调,都告诉我们施行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的紧迫性。

资源一旦失去便是永久性的失去,所以要珍惜和保护好旅游资源。

四、中国旅游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对策
(1)努力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旅游资源破坏的根源在于公众缺乏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少人根本不知道旅游资源的价值。

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首要问题就是让大家有一个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

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单靠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公众环境意识差这一问题的。

从西方经验来看,社会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往往成正比关系,公众的资源保护意识是由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只有在不断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向公众输入环境保护意识,才是最行之有效的策略。

(2)设立专门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管理机构
旅游开发应设立专门的游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并在各省设立分支机构。

专门行使管理和保护旅游资源职责。

其职责范围是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历史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保护进行统一的管理,定期检测;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评比,参与决定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定级评审事项,使各生态旅游资源法规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协助各旅游局规划部门对旅游地的规划,把握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3)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工作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对人类的重要性。

我国在旅游资源保护立法方面已有一定成绩,先后制定了《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升到法律的高度从而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执法不力、执法不严。

应该在各省各级职能部门设置专门机构进行旅游执法工作,保证执法的强度。

(4)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开展旅游,必须坚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主,旅游服从于保护的原则,因为许多独特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也就无法可持续开发利用。

因此应该具有“国宝”意识,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坚持旅游开发服从于保护的原则,根据环境容量及其荷载力,科学合理、分期适度地开发旅游资源。

五、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和任务,从整个旅游的发展来看,其最终目标是和全球范围内的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和吻合的。

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根据各个旅游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综合条件,着重考虑保护的有效实施。

出于起步晚、深入研究和实践不足的现实国情的考虑,可以采取相应的初阶段保守措施,如控制规模、景点分流或必要的强制措施,待旅游区日益成熟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做相关变更和调整,以求最终达到真正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形成和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