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法律保障【作者】李艳芳【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项新内容。
构成生态安全的内在要素包括:充足的资源和能源、稳定与发达的生物种群、健康的环境因素和食品。
当前,我国生态安全的状况极度不佳,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为了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和良好的支撑环境,国家必须针对生态安全恶化的原因进行强有力的法律规制。
【摘要题】法学与实践【关键词】全球化/生态安全/法律保障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安全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生态安全的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引人注意。
当然,生态安全并不完全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前半期,生态安全的问题就在全球各地频繁出现。
但是,将生态安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却是近几年的事情。
长期以来,主导国家安全战略的领域主要是外交、国防、领土、军事,因而安全概念往往只与国防安全、军事安全联系在一起。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迅速扩展,网络安全、经济安全(包括金融安全、货币安全、粮食安全、财政安全)等成为国家安全的新领域。
生态安全的提出则是由于生态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甚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广泛和严重的威胁,直至造成了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结果。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如果没有正常的生态系统的支持,经济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成果也可能由于缺乏生态安全的支持而受到破坏。
同样,没有生态安全,国家的国防与军事安全也难以保障。
目前,关于生态安全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定义。
笔者认为,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生态环境在确保国民身体健康、为国家经济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的状态。
构成生态安全的内在要素包括:充足的资源和能源、稳定与发达的生物种群、健康的环境因素和食品。
换言之,如果在一个国家,其各种生物种群系统多样稳定、资源与能源充足、空气新鲜、水体洁净、近海无污染、土地肥沃、食品无公害,那么该国家的生态环境是安全的。
反之,该国的生态环境就是受到了威胁。
从战略意义上来看,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
(注:参见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环境保护》2002年第5期。
)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往往是由于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
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都把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放在发展目标的首位,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给予生态环境必要的关注,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
同时,在工业化的后期,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业生产在给人们提供了大量所需物质资料的同时,也过度地使用了环境与资源,造成了生态链的断裂,特别是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也给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第二,物种在不同地区的盲目迁徙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
当人类有了国际交流的时候,就开始有了物种交换,一些地区的物种被引入另一些地区经常发生。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物种的异地迁移也更为普遍和盲目,一些物种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被故意或无意地引入一个新地区之后对当地的生态系统特别是生物资源造成的威胁,足以构成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威胁。
第三,人口增长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
世界人口在近100年里增长约40亿,迅速增长的人口需要更多的房屋、粮食、能源与资源。
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使地球环境承受着空前的压力,导致世界粮食紧缺、森林减少、土壤退化,对世界资源安全构成威胁。
第四,政府不正确的发展政策引发生态安全问题。
20世纪以来,各国政府的职能都有了很大的扩张,政府不正确的发展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例如,美国政府曾拨付了大量的金钱补贴砍伐森林,在西部开发初期,由于缺乏规划和指导,农民大量涌入,曾对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苏联政府实施了大量补贴重工业发展的政策,不仅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苏联从1954年开始实施的开发中亚地区的规划,在土库曼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卡拉库姆运河,使咸海的海岸线比原来后退了10—20公里,咸海周围地区形成干枯地带,导致了空前的生态灾难。
(注:参见曲格平:《环境问题从源头抓起》,http///2002news./qugeping.doc,2003—06—18。
) 第五,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侵略。
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技术、资金上的优势,一方面大量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险废物和垃圾,导致发展中国家资源与能源的枯竭和污染危害日益加剧,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为严峻的生态安全问题。
第六,科学技术成果的不当应用。
科学技术历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那么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
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灾害无不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
因而科学技术成果的不当应用也会引发生态安全问题。
二、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客观地讲,我国生态安全状况已相当令人不安。
就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看,虽然我国可耕地面积、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在总量上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如人均可耕地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50%、水资源为32%、矿产资源为47%、能源资源为39%、森林面积为14%。
(注:参见张雷、刘慧:《中国国家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初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 年第1期。
)而且,还会随着中国人口基数的扩大进一步减少。
这与中国快速发展经济需要巨大的资源与能源供求有较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就生态环境状况来看,我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不仅空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仍然存在,还出现了酸雨污染、气候变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
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讲,我国已遭受到外来物种的严重入侵。
外来生物进入我国,由于没有天敌,会快速繁殖而形成种群,打破我国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
外来生物入侵我国,已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明确承认。
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于2003年1月10日发布了外来入侵物种第一批名单,包括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等16种。
目前我国大约已有37种外来入侵动物、(注:参见于凡:《“生物移民”——敲响生态安全警钟》,《国防报》2003年1月21日。
)100多种外来入侵植物。
(注:参见张润志:《百种入侵生物威胁生态安全》,《环球时报》2003年9 月22日。
)大规模的生物入侵,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我国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威胁。
如大米草肆虐福建沿海,已占据了闽东100平方公里的滩涂,破坏了当地红树林生存的环境,引起生物多样性降低;微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困死云南滇池,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
(注:参见于凡:《“生物移民”——敲响生态安全警钟》,《国防报》2003年1月21日。
) 另外,饲料添加剂、农药、化肥对食品的污染,特别是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未知都极大地影响食品安全乃至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
转基因食品是一种新的食品,是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开发的食品。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在美国成功培植。
当时就曾有人惊呼:“人类开始有了一双创造新生物的‘上帝之手’。
”(注:张东操:《转基因食品是福还是祸》,http://cy-/gb/cydgn/content—397229. htm。
)转基因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和抗杂草能力,减少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使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但是,转基因技术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不得而知。
英国皇家学会曾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转基因技术很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食物营养结构的改变,从而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一些环保人士则认为,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将使某些野生动植物灭绝。
目前我国市场上已有不少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是大豆及大豆制品、玉米及玉米制品、油菜及油菜制品,我们现在常吃的大豆色拉油、番茄酱以及食品饮料都属于转基因或者含有转基因原料的食品。
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对我国农产品造成的污染有目共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食用食品的恐慌,“餐桌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人们甚至怀疑还有什么东西是可食的。
中国生态安全的不良状态也得到了有关研究数据的证实。
有关机构根据耕地、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矿产、森林资源和CO[,2]排放量等6项指标来对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10个国家的生态安全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俄罗斯、美国和巴西3国为生态高安全度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日本和尼日利亚7国为低安全度国家,中国的生态安全系数仅在日本之上。
(注:参见张雷、刘慧:《中国国家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初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1期。
)这就表明我国生态环境的弹性空间明显不足,生态安全状态极度危险。
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我国社会带来严重的不利后果:首先,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贫困人口的增加。
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丧失了可以耕种的土地、可以居住的房屋,不得不进行迁移。
例如,在宁夏、内蒙古一些沙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
其次,自然灾害频发。
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带来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如近些年我国特大洪涝灾害的爆发就是由于对江河源头植被的破坏导致的。
此外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等无不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
第三,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严重的江河断流和污染,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从而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生态环境恶化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1986年全国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总价值为831.4亿元;“八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破坏加剧,1994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201.6亿元,接近同年GDP的10%,而这种测算只是生态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潜在经济损失。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基因、物种消失的损失远大于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为其2—3倍,甚至 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