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作为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之一,培养了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仅仅满足于学生会背音乐知识和会唱歌曲。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课堂上学生一切按老师的要求行事,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潜能。
奥尔夫的教学活动强调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
奥尔夫认为,做不做是关键问题。
学生探究实践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儿童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个性、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进行探究学习,增强探究意识,树立创新意识。
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形象遵循艺术创作形成的“整体——局部——整体”的规律,把学习的过程作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如在“力度记号”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火车由启动向远处开去,然后由远处向近处开来,想一想声音有哪些变化?然后分小组讨论并请学生用自己理解的动作和图形表示出来。
后来学生创编的动作和画的图形各不相
同,虽然是各式各样,但是所表现的力度是一致的:由弱到强,再由
强到弱。
这时,我乘机揭示音乐王国中的力度记号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创编动作、画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鼓励学生尝试创新
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不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的制约时,自己“试一试”,可试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歌表演《小猪睡觉》预先布置学生去想象小猪的形象,上课时让学生观看一段小猪的生活录像,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茅塞顿开,边看边模仿。
待看完录像后,播放范唱音乐,叫学生们根据音乐情绪和歌词内容自由想象创作,如小
猪进食的神态、睡觉的姿势……再通过启发、提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分段、分组想象创作。
学生积极投入,创作了很多动作,表演了各种情景。
这种让学生试一试的方法,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像这样教师努力创设尝试条件让学生先“试一试”,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老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等于给学生注入了发挥创造力的兴奋剂,学生愿意运用自己的心去思考、去探索,就有可能出现令教师意想不到的“奇迹”。
三、倡导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提倡求异思维,教师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和
课本的思维圈子,在音乐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
记得有一次我教学生学唱歌曲《我爱雪莲花》,歌词“我叫杜依拉,生在天山下,从小爱爬山吆,采来雪莲花……”激发了学生的灵感,有个学生随口唱出“我叫邵维娜,生在狼山下,从小爱爬山吆,采来迎春花……”。
其他的学生受她影响,也纷纷自编歌词,甚至有的学生在表演时还
加上滑音,饶有风趣!
这件事给了我深深的启发,在此后的教学中,我便很注重引导、启发学生去自由发挥,“求异”创新,进行歌词、节奏和旋律的创编,让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后,无拘无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
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音乐,去抒发他们的情感。
只有这样,他们的头脑才会从“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变成“一支被点燃的火把”。
总之,只要我们创造性地挖掘,使用课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会在音乐教学这一片沃土上生根开花,我们的教育就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