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镇雨水沟道的设计§4-1 雨水径流量的估算为了确定雨水管渠的断面尺寸和坡度,必须先确定管渠的设计流量。
而雨水管渠的设计流量与地区降雨强度、地面情况、汇水面积等因素有关。
一、雨量参数1、阵雨历时、降雨历时(1) 阵雨历时:一场暴雨经历的整个时段 (2) 降雨历时:阵雨过程中任一连续的时段 两者都用分钟计算。
2、降雨量(1) 降雨量定义:是指降雨的绝对量,有2种表示方法。
① 一段时间(日、月、年)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可用深度h (mm)表示。
② 1公顷(ha)面积上的降水立方米数(m 3),即(m 3/ha)表示。
(2) 其他参数年平均降雨量:多年观测所得的各年降雨量的平均值; 月平均降雨量:多年观测所得的各月降雨量的平均值;年最大日降雨量:多年观测所得的一年中降雨量最大一日的绝对量。
历史上出现的最大日或最大24小时降雨量对城镇雨水沟道设计有参考价值。
降雨量一般用自记降雨计记录。
3、暴雨强度/降雨强度:又称雨率,是某一降雨历时(如10min 、20min 、30min)内的平均降雨量。
有2种表示方法:① ()min /mm thi =——单位时间的平均降雨深度 ② q :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工程上常用 ()i i K ha s L q 7.166/=⋅=⋅ 式中:K 为换算总数,其值为:1677.1666010001000100001≈=⨯⨯⨯=K1ha=104m 2暴雨强度越大,雨越猛烈。
4、降雨面积和汇水面积(1) 降雨面积:降雨所笼罩的面积;(2) 汇水面积:雨水管渠汇集雨水的面积。
60min 到120min 此,可假定降雨在整个小汇水面积内是分布均匀,即在面积内各i 相等。
从而可以认为:雨量计所测得的点雨量资料可以代表整个汇水面积的面雨量资料,即不考虑降雨在面积上的不均匀性。
5、降雨强度的频率或重现期 (1) 暴雨强度的频率某一大小的暴雨强度出现的可能性,和水文现象中的其他特征值一样,一般不是预知的。
因此,需要通过对以往大量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计算其发生的频率去推论今后发生的可能性。
暴雨强度的频率:指相等或大于某暴雨强度的雨出现的次数m 与总观测次数n 之比,即:%100⨯=nmp 这是理论频率,必须假设n →∞,但实际上n 只是一定年限内有限的暴雨强度值。
所以该公式计算出的暴雨强度频率只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经验,不能反映整个降雨的规律,故称为经验频率。
从公式看,对最末项暴雨强度来说,其频率P=100%,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水文计算常采用下式计算:%1001⨯+=n mP n 表达方式:如2%(0.02)、1%(0.01)(2) 重现期——工程上更常用重现期频率太抽象,为了通俗起见,往往用重现期等效地代替频率一词。
暴雨强度的重现期:指等于或超过某一暴雨强度的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单位用年(a)表示。
重现期与频率互为倒数,即PT 1=。
%100)1(⨯+=Tn NP n二、推理公式雨水沟道的汇水面积不大,通常属于小汇水面积(<100km 2)的范畴,雨水沟道设计流量一般采用推理公式计算:qA iA K q v ψ=ψ= 式中:q v ——雨水沟道的设计流量(L/s) ;A ——排水面积(ha) ;i ——降雨强度(mm/min) ; q ——降雨强度(L/s •ha) ;K ——单位换算系数,等于167 ψ——径流系数,其值小于1径流系数(ψ)=地面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三、雨水沟道设计流量的估算运用推理公式计算设计流量时,先要确定ψ值和i 或q 值。
1、径流系数径流系数可按表4-1采用,汇水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区域综合径流系数,按表4-2采用。
也可查阅《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设计暴雨强度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nb t T C A q )()lg 1(1671++=式中:q ——设计暴雨强度(L/s. ha 2);T ——设计重现期(a ); t ——设计降雨历时(min );A 1——重现期为1年的设计降雨的雨力;C ——雨力变动参数,是反映设计降雨各历时不同重现期的强度变化程度的参数之一;b ——设计降雨历时附加参数; n ——设计降雨历时指数。
A 1、C 、b 、n 都是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
在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设计暴雨强度公式 可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附录A 的有关规定编制。
3、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t =t 1 + m·t 2式中:t ——降雨历时(min );t 1——地面集水时间(min ),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一般采用5~15 min ;m ——折减系数,暗管折减系数m=2,明渠折减系数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t 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
雨水径流量的推算是水文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公式中只有排水面积A 精度较高,其它值(径流系数、重现期、地面集水时间等)都很难精确或随意性很大。
因此,可以说,雨水沟道设计流量的计算仅是估算,深究没有多大意义。
§4-2 雨水径流量的调节利用管道本身的空隙容量调节最大流量是有限的。
如果在城市雨水沟道设计中能够利用一些天然洼地、池塘作为调节池,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节池中将水慢慢地排出,这样就可以极大地降低下游雨水干沟的尺寸,对降低工程造价是很有意义的。
此外,当需要设置雨水泵站时,在泵站前设置调节池,可以降低装机容量,减少泵站的造价。
如若没有可供利用的天然洼地、谷地或池塘等作调节池,亦可采用人工修建的调节池。
调节池的布置形式图4-1 调节池的构造1、溢流堰式调节池调节池通常设在干管侧,有进水管和出水管。
进水管较高,其管顶一般与池内最高水位相平;出水管较低,其管底一般与池内最低水位相平。
Q 1为调节池上游雨水干管中流量,Q 2为不进入调节池的泄水量,Q 3为调节池下游雨水干管的流量。
Q 4为调节池进水流量,Q 5为调节池出水流量。
当Q 1< Q 2时,雨水流量不进入调节池而直接排入下游干管。
当Q 1> Q 2时,这时将有Q 4=(Q 1-Q 2)的流量通过溢流堰进入调节池,该池开始工作。
随着Q 1增加,Q 4也不断增加;直到Q 1达到最大流量Q max 时,Q 4也达到最大。
然后随着Q 1的减少,Q 4也不断减少,直到Q 1=Q 2时,该池不再进水,Q 4=0。
贮存在池内的水量通过池出水管不断地排走,直到池内水放空为止,这时调节池停止工作。
为了不使雨水在小流量时经池出水管倒流入池内,出水管应有足够坡度,或在出水管上设逆止阀。
为了减少调节池下游雨水干管的流量,池出水管的通过能力Q 5希望尽可能地减小,即Q 5<< Q 4。
这样,就可使管道工程造价大为降低。
所以池出水管径一般根据调节池允许排空时间来决定。
通常,雨停后的放空时间不得超过24h ,放空管直径不小于150mm 。
在这种情况下,下游雨水干管的设计流量应为Q 3=Q 2+ Q 5 ;而溢流堰的设计流量应为Q 4。
2、底部流槽式调节池如图4-1所示。
图中Q 1及Q 3意义同上。
雨水从池上游干管进入调节池后,当Q 1≤Q 3时,雨水经设在池最底部的渐缩断面流槽全部流入下游干管而排走。
池内流槽深度等于池下游干管的直径。
当Q 1>Q 3时,池内逐渐c.泵汲式b.流槽式被高峰时的多余水量(Q1-Q3)所充满,池内水位逐渐上升,直到Q1不断减少至小于池下游干管的通过能力Q3时,池内水位才逐渐下降,至排空为止。
3、泵汲式调节池沟道旁有一洼地,高程低于沟道很多,有较大容量。
下游沟道可作为起点沟道设计。
雨停后,用泵(小容量,可利用低电谷时排水)按需要情况恢复池的有效调节容积。
§4-3 城镇雨水沟道的设计一、雨水沟道设计的原则(1) 尽量利用池塘、河浜受纳地面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沟道的设置。
受纳水体周围的地面径流可直接借地面排入水体。
(2) 利用地形,就近排入地面水体。
(3) 考虑采用明沟。
明沟造价低。
(4) 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
二、雨水沟道系统的平面布置(1) 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地面水体。
平坦地区,干沟应设在流域的中部,以减少两侧支沟的长度,免得干沟埋深过大,增加造价;在陡坡地区,雨水干管应布置在地形低处或溪谷线上。
(2) 根据城市规划布置雨水管道。
雨水沟系常沿道路铺设,设在道路中线的一侧,与道路相平行,宜布置在人行道或草地带下,而不宜在快车道以外。
(3) 雨水口的布置应使雨水不致漫过路口。
因此,一般在街道交叉路口的汇水点、低洼处设置雨水口。
三、雨水沟道水力学设计的准则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进行。
(1) 雨水管渠和合流管渠应按满流计算;(2) 明渠超高不得小于0.2 m;(3) 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在满流时为0.75 m/s;明渠为0.4m/s;(4) 管渠的最大运行流速同污水管道,明沟的最大流速按表4-3采用:②水流深度h在0.4~1.0m以外,表中数据应乘以以下系数:h<0.4 m,0.85;1.0<h<2.0 m,1.25;h≥2.0 m,1.40。
(5) 最小管径及相应最小坡度,见表4-4(6) 雨水沟道流速公式21321I R nV式中:V —流速(m/s )I —水力坡度R —水力半径(m )n —粗糙系数,数值同前(7) 沟段衔接一般用沟顶平接,当条件不利时也可用沟底平接;(8) 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与最大埋深同污水管道。
一般为:人行道下0.6m ,车行道下0.7m 。
一般情况下,排水管渠宜埋设在冰冻线以下。
(9) 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最大间距同前。
四、设计步骤和水力计算首先要收集和整理设计地区的各种原始资料,包括地形图,城市和工矿企业的发展规划,水文、地质、暴雨等资料作为基本的设计数据。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现以图4-2为例。
图4-2 设有雨水泵站的雨水管布置I-排水分界线;II-雨水泵站;III-河流;IV-河堤岸注:图中圆圈内数字为汇水面积编号;其旁数字为面积数值,以ha 计(1) 划分流域与沟道定线。
根据地形的分水线和铁路、公路、河道的具体情况,划分排水流域,进行沟道定线,确定雨水流向。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图或工厂总平面布置图,按地形的实际分水线划分成几个排水流域。
由于地形平坦,无明显分水线,故排水流域的划分是按城市主要街道的汇水面积拟定的。
结合建筑物分布及雨水口分布,充分利用各排水区域内的自然地形,布置管道走向,使之以最短距离按重力流就近排入水体。
在总平面布置图上绘出各流域的干管和支管的具体平面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