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实验区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与鹿特丹港的比较【开题报告】

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实验区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与鹿特丹港的比较【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实验区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与鹿特丹港的比较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按照国外自由贸易区的标准设立的新经济区域。它己成为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头堡”。因此,保税港区在发展建设伊始就成为国内外客商密切关注的焦点。中国保税港区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在全球化日益深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形势下,面临着政策环境变化、体制转换和功能强化转型而带来的困境,同时自身又存在着制约发展的若干因素。因此,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将宁波市选为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是由于这个市是我国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并且处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领先地位,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在宁波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实验区的转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②乐观论的观点
陆佩儿(2007年)认为自由贸易区以“星星燎原”之势正在向全世界蔓延,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刘石(2009年)也认为目前,自由贸易区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已成为一支刺激全球经济的兴奋剂。以赫尔施曼(Hirschman A.O.)为代表的“不平衡成长论”学派(1958年)认为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对全国各地起到示范的作用。
我国保税区设立伊始,其功能覆盖广泛。刘助仁(2005年)将其归纳为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保税仓储,以及金融、服务等十余种功能。林康等(2009年)也指出,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设定是根据区位条件和进口贸易的流量而确定的,并且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而调整和发展,而我国的保税区则试图涵盖自由贸易区的全部功能。张凤清(2006年)认为,各保税区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功能选择,避免功能趋同;要依据国际性、特殊性、服务性、协调性及务实性原则,选择最具优势的功能。郑德雁(2002年)虽然我国保税区最初定位是仓储、转口和加工贸易,但1998年以来,物流分拨成为主要功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宋黎(2006年)也认为将物流分拨作为主要功能进行开发,并由此带动周边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是保税区功能的回归,是保税区的政策和设立目的的要求。
③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前景
黄凌云,张伟认为(2007年)我国保税区的发展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具体操作中遇到一些问题。范恒山(2006年)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保税区本身将面临着优胜劣汰。有的保税区可能失去它存在的价值与可能。有的不消失也可能名存实亡。张毅(2008年)在转型的过程中,学术界和实务界因为现实的利益冲突,大有走向歧途的可能,这会导致原本就不成熟的保税区运转机制走更远的弯路。
预期目标: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以宁波梅山保税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与鹿特丹港的比较,分析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对策。既可以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的发展提供建议,又可以为其他保税港区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保税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决定了我国保税区必然要向自由贸易区转变。通过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为我国保税区的转型提供了一系列的建议。
总之,中国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地制宜地分别规划各自的功能。
(3)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
目前国际上许多学者对自由贸易区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对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问题,国内外的学者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①悲观论的观点
缪尔达尔(Myrdal G.)(1957年)认为政府要执行平均主义的政策,以缩小地区差别,设立自由贸易区会阻碍区内与区外的资源与贸易流通,增大地区差距。Hsieh(2004年)认为自由贸易区的作用己达到极限,而发展中国家创办自由贸易区已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子云(2008年)认为盲目开办或维持自由贸易区对国民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建立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会对交易和资源的流通起阻碍作用,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结果,进而加速地区间的差距。Edwin Thomas(2007年)认为设区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由于关税大幅度降低,加之WTO倡导贸易自由化,提供关税待遇的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似乎无存在的必要。
③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çois Perroux)(1950年)首次提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高海乡(2010年)认为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我国做出了建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的决策,并在此基础上从1990年开始设立了15个保税区。
(1)自由贸易区的基础理论
①区位优势理论
区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成思危(2008年)指出: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区位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拥有经济发达的腹地作为依托;另一方面是从全球贸易角度看来地理位置适中。
②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实现最大的贸易利益。体现在一国的外贸政策上,就是要求取消关税和其他的贸易限制。自由贸易区在本质上是推行贸易自由主义的。陈钧浩(2007年)认为自由贸易区呈现出从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态势,设立自由贸易区所采取的政策均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实践和对自由贸易政策的贯彻落实。
(2) 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
在《京都公约》中确定了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分类:自由贸易区可以分为工业区和商业区两种。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逐渐发展出其他的类型。仇燕苹、宣昌勇(2007年)指出国外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转口集散型、贸工结合以贸为主型、出口加工型、保税仓储型。张元军(2006年)认为自由贸区内可进行仓储、贸易、制造、加工、装配等业务。陈浪南、童汉飞、谢绵陛(2009年)指出自由贸易区主要以促进对外贸易为主,也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业和工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以及其它服务业。李琳(2004年)认为自由贸易区所在国的特殊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决定了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又决定了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模式。陈钧浩(2006年)一般来说,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国家,往往以出口加工为主要功能定位居多,拥有沿海港口及处于交通要塞的国家则以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定位居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