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2008-10-26 13:03:48 作者:江苏省南通中学艺术学科陈旭来源:网络文字大小:【大】【中】【小】[教材分析]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

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

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1. 学生在欣赏印象派绘画的同时,初步感受印象派绘画的艺术魅力,了解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2. 欣赏体会印象派中的三种不同倾向的风格,得出各自的艺术追求。

3.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西方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区分印象派绘画与传统绘画,区分三种倾向印象派绘画。

2. 感受了解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教学设计]1. 导入新课师: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一个精彩的舞蹈节目至今令人难忘,那就是——?生:《千手观音》(异口同声)师:看来《千手观音》真的有很大的魅力啊!那好!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下其中的精彩片段。

(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舞蹈片断)师:同学们都沉醉于优美的舞蹈中了,不过有件事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演员上台的时候穿的是什么颜色的服装?生:黄色的、金色的。

师:那么为什么在舞蹈的过程中服装的颜色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呢?生:因为舞台灯光的关系。

师:对了。

物体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物体原本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那么在自然光线的照射下物象的固有色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欣赏一位画家画的草垛系列组画。

(播放幻灯片,配乐《月光曲》)师:从刚才的欣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秦郭艳:黄色的草垛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光线的照射下颜色发生了变化!师:在常人眼中,黄色的麦垛在这位画家的笔下竟然呈现出这样多的色彩变化,多么奇特的绘画风格啊!在十九世纪的画坛上,就出现了一批标新立异的画家,他们被称为印象主义。

而刚刚欣赏的草垛组画的作者就是印象派的领袖——莫奈。

那么以莫奈为首的印象派以及其后的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绘画与传统绘画有什么区别?各自对西方油画的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今天这堂课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19世纪西方绘画史上的这个重要的变革时代。

(出示课题: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2. 讲授新课(1)印象主义师:1874年,莫奈与他的志同道合的画家朋友们联合举办了一次画展。

画展中,他的一幅绘画特别的引人注目。

(展示《日出·印象》)师:请一组同学用很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对这幅画的感觉和印象。

生:朦胧、虚幻、色彩很美、看不清、模糊、有意境。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能够得知有些同学并不是很喜欢这幅画。

而事实上这幅画在展出时也是备受嘲讽的,有人批评画家拿了一幅未完成的画来展出;有人甚至更恶毒,称这群年轻的画家是一群疯子。

师:其实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看这幅画,它真的是那样另类,不能让人接受吗?生:(略)师:这幅题为《日出·印象》的风景画用一种崭新的绘画风格描绘了港口太阳初升与水面的景色:水中反映着太阳和天空的颜色,水和天在朦胧弥漫的朝雾中融成一片。

水中的船只和远处的景色都处在若明若暗,似有似无之中,变化万千,给人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感觉。

这在以前的官方保守古典主义的绘画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也难怪一些人会觉得不习惯。

有一个美术评论家借用这幅画得标题,嘲笑年轻的画家为“印象主义”。

西方美术史上重要流派印象派的名称由此而来。

师:印象派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用一种崭新的绘画技巧来描绘他们眼中的美好事物。

在法国,有一座哥特式的卢昂教堂引起了莫奈的兴趣,他曾在三年内画了50幅卢昂大教堂。

同学们有了刚才欣赏草垛组画的经验,你觉得莫奈会怎样描绘这座教堂呢?生:我觉得他会用很多鲜艳的色彩来描绘。

师:庄严的哥特式教堂在他的眼中成为了一簇充满着色彩旋律的光的结晶,看了令人目眩。

建筑本身的结构似乎被一层厚厚的光所包裹。

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有其中的四幅,你们能不能将其按照某种顺序重新排列一下?生:(排列顺序)师:你为什么这样来排列?生:我是按照时间来排的。

第一幅是清晨,因为是一种带蓝的冷色调,还有一些朦胧感;第二幅是白天,有阳光的感觉;第三幅是正午,觉得画面很亮,光线特别强烈;最后一幅是傍晚,有晚霞照在上面。

师:说的非常好!组画的用笔看似狂放不羁,实际上是画家在长时间观察后才落笔的。

当画家完成卢昂大教堂连作时,视力几乎不能恢复。

师:法国作家莫泊桑在一封信中曾经记载了他所目睹的莫奈在绘制“连作”时的情景:“我常常跟随莫奈寻找他的印象……说实在,他不再像是画家,倒像是一个猎人。

孩子们给在他的后面,携带五、六幅取材相同,但表现着一天中不同时间和不同效果的油画。

他根据天色的变化,把这些画布接过来轮流地画着。

画家就这样坐在对象前面,等待着阳光和阴影……。

”可见莫奈的作画方式是与众不同的。

师:好!我们再以浏览的方式欣赏一组印象派的绘画,在欣赏的时候,酝酿这样一个问题——印象派画家到底追求着什么?(幻灯片,音乐起)师:通过刚才分析与欣赏的印象派绘画作品,我想大家应该对印象派的绘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了吧?现在我们结合大屏幕上的传统绘画与印象主义绘画的区别,你们能不能对印象主义绘画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价。

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在讨论时,可以拿出小纸条将讨论的要点记一记,最后请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

好!开始讨论!(讨论结束后,1—4组代表发言,给予掌声)师:4组代表讲的很好!印象主义绘画摆脱了精细刻画每一细节,尽力交待清楚自然万物形状的传统绘画的束缚,从画室内完全走出来,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觉放在首位,将画家对物体在光线中微妙色彩变化的感受和描绘作为其追求的目标。

就像4组代表讲的那样,印象派画家追求光与色的表现,从而使绘画发生了伟大的变革,具有清新、明亮、丰富多彩的特点。

但是这样的画真的就完美无缺了吗?生:通过与传统绘画比较,发现印象主义绘画的物体轮廓有些模糊不清。

师:在印象派画家看来,世界上的任何具体的事物只是传达光与色的媒介罢了。

物体本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将对于光与色的变化表现出来。

所以印象主义绘画不宜近看,宜乎远观。

这就是为什么刘海粟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举办自己深受印象主义风格影响的作品时,特地在展览会的说明书上规定:要离画十一步半的距离欣赏。

(2)新印象主义师:通过讨论总结,同学们对印象派的绘画的认识又加深了。

现在出现在屏幕上的这幅画叫做《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你们觉得它是印象主义的绘画吗?生:不是,是新印象主义。

师:哦?看来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过了。

好的,我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大家来介绍一下新印象派。

生:(介绍新印象主义)师:很好,非常详细了。

同学们在了解了点彩派绘画的技法之后,能不能说说你对新印象主义的这种绘画方式的看法?生:我觉得用点画出来的画不会很清晰。

生:我觉得方式很机械,作画速度一定很慢。

师:对了。

这种机械的画法毫无激情与个性。

据说这幅《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整整花了画家一年的时间。

大家都说出了它的缺点,难道就没有优点?生:我想优点就是颜色很鲜艳吧。

师:对了,颜色不经调和,并列在一起,很好的提高了色彩的明度。

(3)后印象主义师:虽然印象派和新印象派都突破了传统固有色的观念,以崭新的绘画技法表现着不断变化的光与色,对西方油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其绘画重形式轻内容的局限性渐渐引起了一些曾经拥护印象派的画家们的不满与反对。

他们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自然瞬间印象的描绘,而应该有着更高的艺术追求。

画史上称他们为后印象主义画家。

师:塞尚就是后印象派画家中极具代表性的。

他的静物画最能体现他的艺术追求。

如果将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与一幅传统静物画和一幅印象派静物画相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他孜孜以求的目标。

他的追求是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意见。

生:(略)师:《苹果与桔子》是他油画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它既不同于印象派单纯以色彩对比取胜,以不同于古典派以平稳的构图和物体的质感取胜。

他曾说:“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按球体、锥体、圆柱体的形式塑造出来的……要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幅画充分的展示了他的这一理念。

白色桌布与鲜艳水果的强烈对比,反衬出冷暖的色彩关系。

画中的物体在他的眼中都被概括成一些几何体,并有意进行艺术变形。

简洁的笔触、单纯的色彩、交错的线条组成了和谐统一的效果,这里表现的再也不是可食用的水果,而是具有坚实、沉稳永恒的实体。

用色彩来造型,进行艺术变形,几何程式,正是由于他的这些艺术贡献深深的影响了现代派的绘画,所以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师:欣赏了这么多的作品,同学们是否有些审美疲劳了呢?现在调节一下,我请一位同学来完成这个拼图游戏。

生:(同学自告奋勇,一位同学40秒完成)师:这幅画的作者是谁?生:凡高!师:看来同学们对凡高是非常熟悉的。

凡高也是后印象主义的杰出代表。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请一个同学简要的介绍一下凡高这个人。

生:(介绍)(大屏幕上出现一幅幅凡高自画像,音乐)师:在其坎坷的一生中,他只卖出过一幅画《红色的葡萄园》。

为了加深对凡高的认识,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凡高的影片。

(2分钟)师:在影片的最后提到人们把向日葵和所有可以找到的黄色的鲜花放在凡高的棺木上,为什么呢?生:凡高喜欢向日葵和黄色的花,画过向日葵。

师:世上有许多的花朵,比向日葵美丽,香味浓郁的花太多了,为什么凡高会这样热衷于描绘向日葵呢?生:向日葵像太阳一样象征着光明,画家这些黄色的花表达了他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说得好!这些融入画家情感的炙热的黄色,洋溢着生命的感觉。

师:除了《向日葵》,同学们还熟悉凡高的哪些作品?生:《星月夜》。

师:这幅画堪称凡高绘画中的精品,初中时已经学过,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在凡高所有的作品中还有一幅极其重要的绘画。

针对这幅绘画,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幅画描绘了哪些景物,你能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吗?(2)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这幅画的用色和用笔有什么特点?绘画给你怎样的内心感受?画家借这幅画想要表达什么?大家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师:《麦田上的鸦群》是凡高自杀前的最后一幅油画作品。

在长条形的画布上,翻滚着浓云的天空,呈现深不可测的蓝色,鸦群只是一些浓重飞动的黑线构成,下面金黄色的麦田滚着波浪好像就要燃烧起来。

强烈的色彩与狂放的笔触,个人一种震动感。

麦田上的黑色的鸦群,远处的下坠的残阳,好像又不详之兆,凡高似乎预感到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并用画笔记下了这种忧伤与绝望。

终于,在这片恐怖而悲凉的土地上,画家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师:在《向日葵》中,他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在《星月夜》,他表达自己内心的烦躁不安;在《麦田上的鸦群》中也同样得表达出自己的绝望、悲凉、孤独与彷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