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见证之二:史书典籍
• • • • • • • •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 ——《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著 —— 《水经注》
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 主义, • 中国共产党成立 • 革命、建设、改革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列主义的指引
措施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 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中中 华国 文的 化科 的学 博技 大术 精体 深现 了
•
明科 意 体特 类地 程学 义 性点 文位 度技 : 的: 明: 的术 特具 发世 重是 点有 展界 要一 实 贡前 标个 用 献列 志民 性 巨, 之族 和 大对 一文 整 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 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 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 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
苏州 拙政 园
四 大
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最高峰 ——《西游记》 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
名 著
英 雄 好 汉 的 忠 《义 水悲 浒曲 传 》
章 回 小 说 中 的 《开 三山 国之 演祖 义 》
——
——
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 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 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有独特的作用 特点:历史辉煌悠久 内涵丰富绚 丽 风格鲜明独特 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 要位置
3、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敦煌石窟
壮族
蒙古 维吾尔族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都为中华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 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凝聚力。
2、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 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 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 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东 北 文 化
关 中 文 化 藏文化 滇黔 文化
西域文化
齐鲁文化
江 南 水 乡
• 地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 传的重要见证
• 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 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 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 所仅有
2、走进近代 文化衰微
衰微原因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国家衰落
决定
反映 反作用
文化衰微
• • • • •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 特征。其原因是在于它具有的包容性。 •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 谐相处 •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 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 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 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甲 骨 文
金 文
篆 书
隶 书
楷 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见证之一:汉字
文字的作用
•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 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 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的作用和地位
• 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黄河流域 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印度 古中国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古 巴 比 伦
古 印 度
古 埃 及
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回望古代 灿烂辉煌
殷周(早期)
秦朝(促进) 隋唐(全盛) 明清(面临冲击)
春秋战国(初步形成)
汉朝(进一步发展) 宋元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