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模式: • P1→TT→EE→P2。 科学从问题 (P1) 开始,经过试探性 理论 (TT) ,又经过批判性检验、 排除错误 (EE) ,进而提出新的问 题 (P2) 。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 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 却否认了科学知识继承和积累.
•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科学 革命模式: • 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 →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 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 学……。 • 库恩的“范式”一般指科学家集 团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共同 理论框架以及理论模式、基本方 法等。 • 片面地夸大了非理性因素。 •
•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 究 • 1.技术自主论 • 2.社会建构论
•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 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 发展的直接动力 •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科学”概括为以下一些基本方面: (1)科学是一种准确的判断。
(2) 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 自然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
(3) 科学是种种知识单元通过它内在联系而建立起来 的知识体系。 (4) 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 武器和工具。
(5) 科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一项社会事业,一种 社会现象。
• “科学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方法、知识、信仰、 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等种种形象,体现出不同的本质和特 征”。 • 科学可以作为一种建制。 • 一种方法。
• 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 • 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 • 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 势力之一。 • 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6)科学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气质。
•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 践关系,具有: • 客观性和实证性 • 探索性和创造性 • 通用性和共享性
• 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
(二)科学的判据
• 1.科学注重实践理性原则。
• 2.科学注重可重复性原则。 • 3.科学注重逻辑完备性原则。
• 4. 科学注重理论的简单性原则。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 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 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 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 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 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 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 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 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 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 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 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五)科技的生产动因 • (六)科技的社会功能
• 革命的力量
•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 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 全面变革。
• (七)科技与社会制度 • (八)技术异化
• 所谓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 但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实践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 反过来成为影响和压抑人的本质的力量。技术本是满足人 不断增长的愿望的手段,在异化状态下,技术已日益成为 超出人类控制的,甚至是支配、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外在力 量。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 的分裂,泯灭了人们劳动的价值。人不再是掌握控制技术 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 第一,科学理论是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与基本假 设出发,用数学演绎与逻辑推理,推演出的一系 列命题。 • 第二,科学理论中的命题只有通过经验证实,证 明它们同我们的各个单独的经验相符合才能成立。
• 第三,科学理论是通过新的经验事实的证实而不 断地朝前发展的。 • 第四,科学技术是纯粹客观的知识和技能,是可 以为任何目的服务和任意使用的中性工具。 • 第五,科学技术具有独立自主发展逻辑,因此它 的发展不受社会影响。
(2)技术的特征 • 1)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 2)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 3)中立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 4)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 • 5)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
1、自然科学分类及原则 从运动形式出发,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2、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及动力
• 一、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及 动力分析 • 1、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 • 2、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 3、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国外研究
• 逻辑实证主义把实证主义观点与数学逻辑 分析方法结合
•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
•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 结构组成 • 学科结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 学三个层次。
•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 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 成 • 门类结构:实验技术、基本技术、产业技术。
• 形态结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知识形态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 史形成
• (一)社会条件
• 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 (二)思想理论背景 • (三)科学技术基础 •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对科技的理解 • 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精神武器、理论概括、是社会发 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 技术的本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 (二)科学的分类 • 根据运动形式 • (三)科技与哲学的关系 • 推动 制约 • (四)科技是生产力 • 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 (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 1、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 •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是一般生产力 • 2、国外学者 • 3、科学的本质特征 • 知识体系、认识活动、社会建制、文化现象
• 1954年贝尔纳:
• 贝尔纳(1901一1971)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曾任该大学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担任过“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和“世界科学 工作者联合会”的领导成员,是国际上公认的一位杰出思想家和社会 活动家
• • • • • • 1、现代科学进入大科学时代 2、科技发展加速化 3、科技知识综合化 4、科技人文交融化 5、科技社会互动化 6、社会活动信息化
• (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 • 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和飞跃 的统一 • 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 的统一 • 3、在总体趋势上,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 及动力的分析 • 1.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 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3、科学知识的类型 • 马克思把科学分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 果”的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科学” (工艺学) 和“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的科学。
(二)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
• 所谓科学的体系结构,指的是科学知识单元构成 科学体系的结合方式。
• 科学的宏按照研究对象和方法来划分,科学大体可分为: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交叉科学或综合科学 等门类。 • 交叉科学或综合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的新兴学科群。
• (三)技术的本质特征
• 1、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 •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 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2、国外学者的研究 • 3、技术的本质特征
• (1)技术的概念
•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 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 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 体现为技术活动、技术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