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学案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学案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整体阅读学会快速读文——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对应学生用书第96页)Ⅰ古代诗歌阅读“三步赏析法”第一步:看标题,定题材,知大概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读出以下内容:1.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2.写作缘由或目的;3.作品的感情基调;4.诗歌的主要内容;5.诗歌的题材;6.暗示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看作者、注释,挖掘暗示信息(一)看作者,了解思想情感、写作风格。

(二)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注释的内容有:1.提供写作的背景,暗示主旨情感;2.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3.注解典故;4.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第三步:看正文,把握诗歌鉴赏要素1.理清诗歌结构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主) (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分为首、颔、颈、尾四联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古代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起”用于扣题;“承”对诗意申述;“转”用于拓展诗境;“合”收束主题,卒章显志。

2.抓住关键词句,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1)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2)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

如果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情感往往既快又准。

这类“字”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3.把握诗歌形象,分析诗歌表达技巧通过读诗,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事理。

[三步快速读文示范](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尝试答题]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BD[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

由此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

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可知A、C、E正确。

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

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

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Ⅱ熟知常考7大题材,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

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种类型。

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

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①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 ①李之仪(约1035-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

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吗”。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 .“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 .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 .“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层,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E .“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C [B 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词人种种思绪,把无限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收到的是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C 项,“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理解有误,这两句生动描写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

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之路,更觉愁苦。

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

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35900062】应天长韦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

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

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D.“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

E.“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苦闷的心情。

BD[B项,“凤凰迎风起舞”错误,此句指画帘上绘的金凤凰,经风吹动,宛如起舞。

D项。

“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是“安静”的意思,此词中的“空”是“只有”的意思。

](2)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

“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念的漂泊在外的人。

“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

末句是哀切的呼唤。

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

这样,她对行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胡世将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

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

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

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

③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

④阃外:指统兵在外。

阃,kǔn。

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

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

欹,qī,倾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作品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后方无力扭转战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

E.作品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两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AD[A项,“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说法错误,词人对他们无比仰慕与怀念。

D项,“自己身处战争后方”错误,应为“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身在战争前线”。

](2)“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是作品中两组对仗的句子,请任选一组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