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细节展现精彩课堂在教育教学中,一个细微的小节往往成就一次动人的履历,萌发一颗智慧的种子。
细节虽小,但它在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中的价值和意义,却举足轻重。
关注细节,其实是关注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也是关注课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
教师应该怎样把握这些教学细节,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呢?
一、精心预设中把握细节有些教学细节表面上看似信手拈来,实质上却是教师的匠心独运、蓄意安排。
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
虽然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生成一些精彩。
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无不在一个个教学细节的预设或生成中得以提升。
1.深挖教材是把握细节的前提。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细节,其实也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巧妙创设。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虽然对“循环”的意思就是反复不断地重复出现非常强调,但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循环”的真正含义。
为了学生理解“循环”的含义,老师在课始进行了巧妙的孕伏。
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讲了两遍后,然后问学生:“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老师在关键时刻巧妙地发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循环”的含义——相同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
在这种浓浓的人文情境下再教学“循环小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了。
2.了解学生是把握细节的关键数学课堂上经常会有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性的学习内容。
而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不强,上课有时会不由自主的分心,他们的注意更容易被那些直观、形象的情景所吸引,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对感兴趣的内容表现积极。
根据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尽量可以与学生心理期望的学习活动相吻合,让学生用愉悦心情去做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是演绎精彩课堂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老师笑着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天线宝宝》,你
们想看吗?”学生兴奋地说:“想!”多媒体显示天线宝宝动画片:一天,天线宝宝乐园里来了一位神奇的客人,还会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天线宝宝们都不认识,感到很稀奇。
接着老师问:“你们认识吗?请告诉天线宝宝。
” “钟。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紧接着老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和天线宝宝一起来认识钟表,好吗?”生跃跃欲试:“好!”这是《认识钟表》这一课的引入环节。
开头的教学细节很简单,也直截了当。
看起来似乎很普通,其实教师是花了一番功夫的。
课前老师深入一年级的小学生中调查了解他们都喜欢玩或看哪些东西?哪些动画片是多数孩子喜欢看的?经过一番功夫才选定了《天线宝宝》这一话题作为开场内容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灵动探究中捕捉细节韩信的故事中写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同样,上课也是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课堂上的一个个细节,见理念、见功夫、见魅力……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因为细节成就了精彩!细节成就了完美!1.让发现尽显细节之美教学细节往往蕴涵着科学素养。
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会生成精彩,每一个细节也可能会错失精彩。
作为一线教师要善于用眼睛去发现细节,用耳朵去聆听细节。
教师既要让不同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自由提升,又要想出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这样才不会让精彩悄悄溜走。
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时,先出示了两个平面图形,一个是边长4 厘米的正方形,另一个是长3 厘米、宽2 厘米的长方形。
接下来他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尺子、小圆片等),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看看谁的方法最好。
学生们有的拼,有的摆,有的折,还有的量……不一会儿,几种方法已展现出来。
教师对学生的方法一一用课件加以展示,并及时给予肯定。
正当教师准备进行下个环节教学时,有一只小手高高兴起:“老师,我还有另外一种方法。
我是用小圆片摆的,长方形能摆2个多一点,而正方形能摆 3 个多一点,所以我发现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
” 也许是这位教师课前没有预测到学生可能用圆片摆,一时没反应过来,他只是轻轻地说“这种方法也可以”,就让这一精彩的发现轻描淡写地过去了。
如果那位教师捕捉契机顺势引导学生:“你们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说一说?” 如果有学生听懂了,就让他们再介绍一下,如果别的学生似懂非懂,也可以对那位发现的学生说:“你还愿意把你的想法再大声地告诉其他其他同学吗?”这时,不仅又给学生一次机会,也给了大家一次机会。
此时,教师可组织其他学生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学生们一定会积极动手验证,而那位发现者也会满怀喜悦,还会自觉地帮助旁边的同学。
此时的课堂,必将是主动学习的活泼场面。
2.让讨论催生细节亮点智慧在碰撞中生成。
当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时,往往希望能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这种心态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回答与情绪反馈中察觉到。
这时,教师如果精心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恰如其分地组织讨论,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当学生感知了对称的概念,知道可以用对折的方法判断某个物体是不是对称物体以后,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有的物体太硬,像茶杯、铅笔盒
等,不好对折该怎么办?”对于学生所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可能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但教师却捕捉到这一细节,他立即组织学生讨论,不少学生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兴法,他们陆续举起了小手。
有的说:
“老师,可以用尺子量!”有的说:“老师,可以用眼睛仔细观察。
”还有的说:“老师,可以先照物体的样子画下来,再对折!”不失时机的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实现思维的碰撞,否则他们能想到那么多巧妙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吗?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不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他们思考,而且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因为这些“意外”的事件,大多是演绎课堂精彩的亮点。
三、巧妙评价中提升细节教学评价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味剂与催化剂。
教师可以抓住一切有利资源,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要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和释疑的可能。
教师在关键处由浅入深的评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视野,还能引发其创造的欲望。
1.激励性评价——让细节锦上添花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大小比较后,教师出示一组题:
在里填上〉、V或=。
(1)1 / 24 1 /16(2)
4 /9 6 / 9(3)2 / 3 3 / 2(4)7 / 1 2 6 /9(5)9 / 1
2 6 /8(6)6/ 7 8 /9 学生观察后,教师
让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在里填什么符号?每个学生回答以后教师都追问:“你是怎样比较的?”前三题学生回答得特别流利,后三题学生在回答比较方法的时候,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先通分,再比较大小。
”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首先给予肯定:“你们回答得很好!对于后三题你们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议论开了。
有的说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比较,有的说可以根据分的基
本性质先约分再比较,还有的说可以……“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比较方法!” “老师,最后一题我还有一种比较方法!”教师的话音刚落,一学生便站了起来。
“是吗?你说说看!”
“6/7 再加上1/7 是1, 8/9 再加上1/9 是1,因为1/7 > 1/9 , 6/7 V 8/9。
”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
2.委婉性评价——让细节绽放光彩。
在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 的过程中,有一个利用电脑课件把红领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动画演示。
看完动画演示后教师问学生:“把红领巾样子画下来就得到一个平面图形,谁知道它的名称?” 本以为学生肯定能一口说出是三角形,没想到第一个学生竟然回答是“平移”。
但教师却对那个学生竖起了大拇指:“你真会动脑筋,能把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 。
那个学生得到教师的夸奖,整堂课他都学得特别认真。
作为教师,需要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刻珍视每一颗童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抓住课堂教学中一个个脱离预设的“细节”,使它们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