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2☐相关规划解读目录☐总体实施方案☐待完善的工作3原规划启示☐区域竖向控制☐水体流向、雨水汇流路径控制 ☐沿途水质改善、雨水净化措施基地坡度《临港新城总体规划(2003-2020年)》临港新城规划面积约296.6平方公里,范围为北至大治河,西至A30高速公路——南汇区界,东、南至规划海岸线围合的区域。
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约164.8平方公里。
试点区由主城区、临港森林、物流园区和芦潮港镇组成主城区:以滴水湖为核心的“水中涟漪”扩散的空间布局。
物流园区:以同盛大道为园区的发展轴,形成南北纵向发展的格局。
总面积约13.8平方公里。
园区以仓储运输、物流服务、港口辅助生产、港口物流相关工业为主体功能。
总规确定的用地布局是试点区相关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临港地区总体规划纲要(2016-2035年)》(过程稿)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分区规划试点区范围涉及中心区规划5个社区,其中包括9个单元、9个特定区,加上芦潮港社区DA单元、国际物流园区和临港森林一期三个独立规划单元,总计21个控规单元试点区范围内的控规是系统化方案编制的用地布局依据,规划管控用地严格按照控规确定的规划用地落实。
主城区水利专业规划水利规划在确保城市防汛安全的前提下提出: •中心区(主城区)内外水系相对独立; •开挖引水河道进行调水;•建闸进行挡污和控制水位、调水; •规划河道与现状河道相互连接协调。
绿地系统规划每个片区形成以结构绿地为“生态保护壳”、道路绿化为“生态走廊”、核心城市公园为“生态保护核”的格局。
水量:☐因:雨水排放水量缺乏法定规划管控 ☐果:渗滞蓄净用排,目前以排为主水质:☐因:雨水排放水质缺乏法定规划管控 竖向(水动力差)、入湖无控制 ☐果:排“好水”、蓄“差水”存在问题:9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问题水环境控制压力较大入湖污染负荷远超环境容量•源头雨污混接•建设用地面源污染•水体自净能力差•入湖补充水源水质较差现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仅74.2% •已开发地块不达标•待开发地块无管控水安全风险尚存•现有部分排水设施不达标•百年一遇降雨情况下存在内涝风险问题产生原因现状水系统问题:总结10现状 vs 目标现状目标水环境地表水环境质量主城区河网Ⅲ~劣V 类 Ⅳ类随塘河(人民塘)为Ⅴ类滴水湖Ⅲ~Ⅳ类 Ⅲ~Ⅳ类主城区外水系下游断面 Ⅲ~劣V 类主要指标不低于来水指标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 / 85% 初雨污染控制(以悬浮物TSS 计)/80%水安全积水、内涝风险尚存5年一遇不积水 100年一遇不内涝水生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74.2% 80% 生态岸线恢复率/80%11总体方案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提升水安全保障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保质雨污混接改造、源头雨水净化、初雨闸坝拦截河道清淤疏浚生态补水提质生态修复生态岸线建设、生物修复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应急管理源头水量削减排水管渠优化、积水点整治控制河道水位、行泄通道建设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排水防涝泵车配备、定期应急演练长制久清湖长制、综合保障措施新区规划管控生态格局、竖向控制、绿地系统管控、蓝绿线划定、地块指标管控综合保障措施制度保障体系、技术管控体系、监测考核体系12 水环境提升雨污混接改造解决方案:改造时将这些管道引入污水井•雨污水管路混接•厨房排水不畅居民私接排水管入雨水井(沟)•进行混接改造的小区共17个,阳台混接改造共3220处,洗涤池混接改造1004处,厨房废水混接改造1059处,埋地与污混接改造287处。
13 水环境提升源头雨水净化•在区块的开发建设及改造、扩建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的理念,通过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透水路面等措施进行雨水径流的水量水质控制。
建筑与小区项目公园与绿地项目道路与广场项目14 水环境提升•河湖分离:一年一遇(36mm)降雨时,河道水不进入湖,达到目标90%径流污染控制要求,•位置:在射河入口处•闸坝形式:钢坝闸环湖闸坝位置初雨闸坝拦截(远期)河道清淤疏浚河道名称 河道疏浚工程量(m )路漕河 1200 林场界河 4446 纵一河 2308 纵二河 3260 中横河 2949 芦潮支河 6094 日新河19194结合河道生态整治工程,主要针对老城区河道开展清淤疏浚工作。
生态湿地:•引清入流,补充滴水湖,湿地净化后补水作为湖生态补水,维持滴水湖及周边河道水质。
•近期保证射河链河平均换水周期不大于180d ,远期60d 。
湿地处理负荷,近期10万m3/d ,远期20万m3/d.生态补水提质河 湖生态修复1、新建河道生态岸线建设河湖新开之后,新建护岸50.7km,其中生态护岸长49km。
2、老城区河道生态整治工程对于现状为硬质护岸且有改造条件的河道,如日新河、老庙港河、路槽河、芦潮支河,改建生态护岸,共计3.4km。
庙港河、林场界河、老庙港河、里塘河不稳定土坡进行生态化改造,共改造3.6km。
生态岸线建设楔形绿地河湖•目标效果:控制总磷,改善透明度,预防蓝藻水华,提升水景观•原理:营养物的生态转化、利用与沉淀•技术体系:底栖软体动物生态修复体系沉水植物生态修复体系•实施路径:1、滴水湖主湖区:底栖软体动物生态修复体系2、涟河/射河:沉水植物+底栖软体动物协同修复体系生物修复污染物来源•建设用地面源污染•农业面源•干湿沉降负荷•点源污染物控制方式•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污染物削减途径•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海绵化改造等源头减排工程•建设沿湖闸坝过程控制•园林绿地、河道整治等系统治理污染物削减 源头削减 过程控制 系统治理污染物入湖量30%12%~15%污染物总量100% 15.3t4.6t1.5t50%~55%8.4t5% 0.8t81%3%9%7%污染物(TP )来源占比建设用地面源污染农业面源干湿沉降负荷点源2035年TP 削减控制方式21 水安全保障 积水点整治序号积水点位置汇水范围(hm2)积水原因是否已整治整治措施备注1 环湖北二路(临港大道至E港)0.03 道路施工单位未对市政雨水管出浜口封堵头子拆除干净是已采取潜水员拆除封堵头子等方法解决已解决2 古棕路-马樱丹路路口0.02 周边施工,建筑垃圾造成雨水管淤积是雨水管清淤已解决3 古棕路-美人蕉路路口0.03 道路施工单位未对市政雨水管出浜口封堵头子拆除干净是已采取潜水员拆除封堵头子等方法解决已解决4 古棕路-马云当路路口0.01 周边菜场垃圾造成雨水管淤积是雨水管清淤已解决5 海事大学49 汇水面积过大,源头径流控制不足。
否源头削减、管渠改造结合海事大学海绵化改造工程实施6 渔港路(桃源一村门口附近)0.02 地势低洼否已经纳入城镇管理办的改造工程项目,预计年底完成结合城镇管理办的改造工程实施7 海芦居委999弄西门口0.01 地势低洼否已经纳入城镇管理办的改造工程项目,预计年底完成排涝除险-控制河道水位2018年近期规划新开水系面积1.7km 2,即到2018年主城区水域面积达到9.2km 2 ⏹以3.0m 为河道最高控制水位满足水面率11%的目标排涝除险-控制河道水位⏹河湖不独立⏹环湖闸坝高度为2.2m ,河道水位上涨至2.8m 后放倒⏹环湖闸坝高度为2.2m ,并保持不变河道预降水位:调至2.2m 预降方式:环湖闸坝24水安全保障应急管理排水与气象、水文、水利、规划和城管等部门联网,建立具有灾害预警、预报预警、风险评估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结合海绵城市管控平台建设)•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修订相关应急预案,确保超过城市暴雨内涝设防标准的暴雨时,人防、物防和技防相关人员、物资能准确到位并发挥作用。
•提升城市建成区应急排涝能力:每平方公里不低于100立方米/小时。
试点区近期应配备6台排水防涝泵车(规模以500 m 3/h 计)。
•应急演练每年2次以上。
生态格局综合考虑规划试点区生态资源要素分布、用地生态敏感性、内涝风险及地形标高,形成“一核-两环-六楔-多片”的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一核”:滴水湖水生态敏感核心,其功能定位是生态“两环”:包括临港森林通廊的外围生态环带和玉环带城市公园环带,其功能定位是调蓄和生态净化。
“六楔”:是以橙黄绿青蓝紫六条河及周边绿地空间形成的楔形绿地,其功能定位是生态净化,主要发挥雨水径流污染强化拦截、净化等作用“多片”:是指试点区范围内主要的集中建设空间。
竖向控制☐主要目标在满足防洪排涝、道路交通、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综合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填土搞定,降低土方工程量及地基处理费用。
☐主要控制条件防洪排涝、缓冲排水模式☐竖向控制水系道路地块以3.0m为河道最高控制水位,河道预降水位调至2.2m根据排水走向,确定地势坡向及最不利点高程,一般4.2m最大限度减少最远点至出水口距离,保证排水通畅,减少填土高度除用于雨水调蓄的下凹式绿地和滞水区等之外,建设用地规划高程宜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的地面高程或地面雨水收集点高出0.2m以上,小于0.2m时应有排水安全保障措施或雨水滞蓄利用方案绿地系统管控已建绿地:保证消纳自身雨水径流新建和改造绿地:消纳自身雨水径流,且考虑分担周边雨水径流消纳与河湖水净化蓝绿线划定☐绿线划定划定原则•基于调查分析•以城市总规为指导•符合各专业规范划定方法•现状绿地控制线——以准确的现状绿地边界线为依据。
•规划绿地控制线——利用1∶2000 航空照片或1∶500 地形图对城市现状绿地进行全面普查, 利用GIS 建立精度为1∶500 的现状绿地的数据库, 结合总规。
☐蓝线划定划定原则•统筹考虑城市水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与同阶段城市规划的深度保持一致•控制范围界定清晰•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划定方法•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一致,在1:2000以上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确定蓝线坐标。
•河道蓝线的控制范围以水系规划为主要依据,由平面控制要素、立面控制要素及相关附属工程(如水闸、泵站等)的控制要素决定。
•有地块规划管控的,按地块规划控制目标进行开发建设 •无地块规划管控的,按区域规划控制目标进行开发建设地块指标管控30结合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中提出的各项措施,在确保达标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项目对多系统的贡献,综合考虑形成了2018年内要建设的97个项目。
分类技术措施项目数量数量占比总投资(万元)投资占比水环境控源截污68 72% 673791.6 83.39% 生态修复24 25% 127584 15.79% 长制久清 3 3% 6617.2 0.82% 总计95 100% 807992.8 100.00%水生态径流总量控制66 74% 641952.6 83.48% 生态修复23 26% 127048 16.52% 总计89 100% 769000.6 100.00%水安全源头减排66 70.97% 641952.6 82.69% 排涝除险24 25.81% 127584 16.43% 应急管理 3 3.23% 6767.2 0.87% 总计93 100.00% 776303.8 100.00%•源头水质水量控制项目投资占比最大,对水环境提升和水安全保障均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