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女性角色地位的转换及意义

中国女性角色地位的转换及意义

中国女性角色地位的转换及意义2009-11-17 23:20:56|分类:默认分类阅读513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女性的定位,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建构着、维系着。

透视中国的社会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女性角色在社会地位、权力方面,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发现,女性角色转变中,也包含着诸多的辛酸和无奈。

审视这一过程,我们不想从中仅仅发掘出一些女性的血泪与屈辱;相反,而是从对这一曲折过程的回顾中,引发更多人们去关注历史,同时也关注女性,更重要的是关注今天。

一、中国女性角色地位转变的表现数千年来,中国女性尝尽辛酸、受尽压迫,背负着封建道德的枷锁。

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女性得到了彻底解放,成为与男性一样,平等地获得权利,对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

中国女性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角色地位的转变,对社会文明和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一)中国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在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历程中,中国女性曾长期处于受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在经济上不独立。

1949年以后,女性才真正大规模地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经过无数次的抗争,中国女性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1 •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经济附庸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能依附于男子,男主外,女主内” 男治国,女持家”的角色定位,沿袭数千年,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极为顽固的社会观念,死死地束缚着一代又一代的妇女,性别角色差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

在经过几千年的变迁形成的观念中,男性与女性不仅是生理上的差异,更是心理上,社会上和政治上的不同” [1操持家务,为家庭需要而进行生产劳动,似乎女性的美德与个人价值仅存在于家庭事务之中,女性以夫唱妇随,相夫教子主持家务作为自己与身俱来的天职。

她们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但是并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男人是家庭经济的提供者,拥有决定权和支配权,而女人则因经济上不能独立而丧失了独立人格,成为男性的附属物。

2 •新时期职业女性应运而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当代女性带来了更多的社会发展和竞争机会。

新的社会原则和价值观将锻炼出女性新的品格和价值取向。

现代中国社会,大量职业女性涌现,改变了传统女性角色定位。

对于一个现代职业女性来说,最幸福的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 [2现代职业女性一般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摆脱了传统思想对女人的束缚,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职业,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的活动圈子,能够代表时代女性的大部分。

她们从几千年妇女的生存状态的演变中得到只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才能取得与男子真正的平等,为了适应工作她们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塑造坚强,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并在工作中不断缩小性别差异,与男性在同一架天平上体现个人魅力和自我价值。

(二)中国女性受教育地位得到保障受教育程度,常常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

而女性受教育程度更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 [3中国女性教育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与女性摆脱传统的束缚,争取自身的解放斗争紧密相连。

度量女性受教育程度有三个指标即文盲率、受各种程度教育的女性在女性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和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受教育程度。

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看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发展状况。

1.中国女性文盲、半文盲状况中国漫长的教育史上,广大妇女长期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以外。

直至鸦片战争后,女学才开始兴起。

民国初年的妇女文化教育运动有所发展。

“如初等教育,1907 年全国有女校391所,学生1936人,占学生总数的2%,至V 1918-1919年度,全国初等小学女生达到90882人,占初等小学生总数的4.3%。

” [4]到五四运动时期,女性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立大学开女禁,大学男女同校标志着女性在社会地位上进一步提高,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值得大书的一件事。

此后,高等小学,中学也实行男女同校同班,开启了一代社会之新风。

虽然这一阶段女性教育较前一阶段有所提升,但是由于男女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能够上小学的也只是少数上层妇女,绝大多数妇女只能通过家庭和社会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因此,旧中国90%的妇女是文盲。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从法律上赋予了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自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免费以后,教育中性别差异逐渐缩小,女性受教育程度呈上升趋势。

“至2004年,城镇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文盲率为8.2%,农村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文盲率为16.9%。

”[4]2.女性入学率和男女学生比例状况这是衡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另外两个标准。

据统计资料表明,1998 年北京市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9.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倍,位居全国首位;女性文盲率为1.9%,位于全国最低。

反之,全国女性文盲率最高的地区是西藏,为70.4%,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0.2%,即每1万名妇女中仅有两名女大学生,居全国最低水平。

另从对15岁和15 岁以上人口男女文化程度对比来中看出:无论哪个层次的教育都是女性所占比例小于男性;教育层次越高,男性所占的比例越大。

表2000年15岁以上人口按性别、文化程度分组构成(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与中华妇女联合会2000)长期以来,在女性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扫盲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的基础上,女性高等教育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1949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女学生仅有2.32万人,到1995年增至102.35万人,是建国初期的44倍多。

自1981 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1982 年全国在校女研究生人数为3550 人,占研究生总数的16%,到1995 年增至27123人,占研究生的28%,是六十年代的(以1963 年,在读女研究生人数是790人为例)近34倍,到2004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中女硕士达到了44.2%,博士研究生中女博士的比例达到了31.4%,比1995 年分又提高了13.6和15.9个百分点。

”[4]但从经济发展对女性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及人类发展对女性高素质的要求来看,中国女性受教育状况的改善仍然任重道远。

(三)中国女性婚恋从“女奴-女人”的变迁爱情的主题古老而年轻。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中国女性婚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从传统女性对男性极强的依附心理渐进地向新时期自主独立的新女性转变。

女性婚恋的历史转变不仅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折射女性自身发展状况的一面镜子。

1.传统女性的“女奴”生活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灌输,中国女性在这样的长期奴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男性极强的依附心理,在婚恋上自然地表现出一些相应的特征。

(1)家庭主义婚恋观在包办婚姻制度下的婚姻大事完全听从父母之命,根本谈不上个人的选择和自由。

婚姻的缔结基本上由父母安排,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的权衡利弊得失的事情,是一种以家庭为本位的家族主义婚恋观。

女性作为婚姻当事人并非婚姻的缔结主体,自始至终都以服从家庭的利益和需要为本,以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为最高准则,女性再婚恋上的自主意识根本无从谈起。

她们从小被养在深闺,被隔绝了与异性的接触,无法与某个异性了解和爱慕。

而她们的父母则待她们成年后,从家族利益出发,为她们择定婚姻对象。

即使是有幸与某位青年男子产生了爱情,也还会因为需要服从家长的意志而难以有结果。

(2)信奉男主女从、男尊女卑,表现出来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分工模式下,女性将生命的全部意义局限于家庭。

婚姻由此被视为女人最后的归宿和最大的幸福所在,这样形成了女性对男性的极大依赖。

男人是女人生命的中心,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这既是男人对女人的要求,也是女性对自己的要求。

女性结婚后,不仅要从夫居,而且还要从夫姓,女性的命运,女性的希望全部由男性掌控。

(3)女性作为男性的私人财产而存在在封建传统保贞守节、从一而终的观念下,贞操被认为重于生命。

女性一旦失去了贞操,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全部的幸福,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在家庭中,女性作为男性传宗接代的工具而成为男人的私人物品,男性对她们的贞操要求越来越严格。

” [5男] 子可以拥有三妻四妾,而女性则必须为男子守贞,丈夫死后还要为其鬼魂守节一辈子。

女性的贞操观让她们违背人的生命意识,人性本能而蒙昧地、痛苦地生活着。

2.新时代女性的婚恋观社会环境的改善,势必会影响女性的婚恋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女性在婚恋问题上呈现出向“女人”角色转变的一些新特点。

(1)主体意识增强女性普遍意识到女人不是为男人洗衣做饭,传宗接代的“客体”工具,而是与男人一样顶天立地,心智健全的主体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女性婚恋上往往是通过朋友介绍或自己认识而选择对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婚姻的自由自主。

未婚女性的择偶行为越来越显示出主动性,不再“守株待兔”地等待男人来追求自己,而是积极主动地、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爱慕的异性。

不少已婚女性也敢于大胆放弃原有的低质量、高稳定的“维持会”式婚姻,主动提出离婚,解除名存实亡的婚姻,去寻觅新的爱情港湾。

(2)崇尚男女在家庭中的完全平等新时期女性广泛意识到,在婚姻中男女双方都具有平等的家庭决策权、经济权、教育子女权和家务劳动的义务,所以她们要求在家庭中与男性一起为家庭大事和经济开支作决策,她们也要求共同承担教育孩子和家庭劳动的义务。

(3)选择的多元化趋势当代女性对人生的价值意义的看法是多元化趋向。

在婚恋上,她们独立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有的选择结婚,做贤妻良母,同时也不放弃事业;有的选择独身来满足女性自尊、自立等精神需求,过一种完全自己作主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凡此种种,都说明新女性已经冲破传统习俗对女性人生的规定,不再把结婚生子当作女人人生唯一的选择。

从以上我们对中国女性角色地位转变的观察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角色地位正加大步伐向彻底解放迈进,但是要真正实现中国女性的独立自主和彻底解放,确实还是任重道远。

因此,我们就更需要从根源来看待女性发展的问题。

二、真正使中国女性发生转变的因素中国女性经历了几千年的抗争与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探究这些转变,我们就要更深层次地了解真正改变中国女性角色地位的因素。

中国女性角色的变化,离不开中国女性不断历练提升自己的素质,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因而我们分析使中国女性角色发生转变的因素应从女性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角度思考。

(一)广大女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中国女性适应时代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以知识求进步,以能力谋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 妇女问题, 从本质上说是发展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才能解决。

中国女性认清了历史的境况和当今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努力做学习的女性, 进行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 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竞争力; 努力做创业的女性, 不断地焕发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 坚持做自主创新的女性, 进一步激发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 提高创新能力,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 坚持做文明女性, 充分发挥女性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抵制腐朽没落的社会丑恶现象, 以和谐家庭建设为立足点, 崇尚科学, 移风易俗, 追求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不断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教育水平, 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