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儿科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一、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ICD-10编码:Q68.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陶天遵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张明岛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年)、《实用小儿骨科学》第2版(潘少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疾病分类
(1)肿块型
(2)非肿块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肌性斜颈(ICD-10编码:Q68.002)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颈部皮肤破溃、颈椎发育不良及哭闹会加重相关疾病的患儿可暂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患儿侧颈部彩色超声检查
(2)颈部检查相关内容:
①颈部触诊:是否有肿块,若有肿块,应触及肿块的大小、硬度、具体位置(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是否有粘连及活动度;若无肿块,应触及胸锁乳突肌
的硬度、活动度。

②头颈部活动情况:≤3个月患儿被动活动患儿头部,观察头部旋转及侧倾是否受限;≥3个月患儿可诱导其主动转头及头侧倾,观察患儿头部活动是否受限,若受限明显,再被动检查患儿头部活动的最大范围。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

(八)治疗方法
1.小儿推拿
2.中药外敷
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应用颈托矫形器、TDP加磁疗、超激光照射等疗法。

4.护理:嘱家长注意患儿日常头颈部姿势的控制。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头颈部无歪斜,活动自如,各方向活动不受限。

2.肿块减小或消失。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ICD-10编码:Q68.0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