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培养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中职教育阶段是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的关键期。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措并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成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动。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专题片,讲述了8位在不同岗位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工匠的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渐被社会淡忘的工匠群体,重温鉴证了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体现了国家对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视。“工匠精神”随即引发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对于工匠精神,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它表现为精益求精、崇尚极致、严谨细致、耐心专注、敬业负责等丰富的价值内涵,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
在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涵,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长远大计。
二、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职业院校师生、各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和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情况,通过网上随机调查的形式,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情况做了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301份,参与者包括职业院校教职工、学生、毕业生及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职员。
调查显示,从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来看,7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工匠精神熟悉或有一些了解,多数人认为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严谨细致等基本内涵。从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来看,8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精神是用人单位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最为看重的因素;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提升关系紧密,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职业院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职业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的情况来看,已经有53%的职业院校开始了工匠精神培养教育的探索尝试,且在专业教学予以渗透。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满意度还比较低,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32%;6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还是职业精神。这说明,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有着较统一的认识,但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缺失,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认可度不高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分析
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工匠的主要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理念偏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但这也并非完全是由当代职业教育造成,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1.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传统观念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这种“官本位”和“白领至上”的错误思想扭曲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同。直到今天,在多数人看来,职业教育依然是“二等教育”。多数学生和家长是迫于无奈才选择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和职业观念造成当代弘扬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困境,对形成健康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和束缚。
2.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升学机制缺乏开放性,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多数无法进入高一层次深造,加重了职业教育为“二等教育” 的错误认识。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不健全,不能实现优质资源向职业教育流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体制机制的诸多约束。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自身对职业精神的评价、激励、惩罚机制不健全,招聘员工的标准多为对技能的量化考核。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3.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虽有显著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小。但受“能力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各职业院校过多考虑了企业当下的技术需求,忽视了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的培养。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职业精神培养没有很好地渗透融入到专业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由于无法进入普通教育系列深造而不得已选择了职业教育。“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是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动因。因此,多数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技能培养有较强的自觉意识,但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却不以为然;有些学生虽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却对其内涵认识不到位。大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质。这些都为塑造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标杆。日常管理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学院以“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加强日常行为管理。实行严格管理。按照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在宿舍、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育全过程,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养成与环境协调的良好行为习惯。
(3)完善制度文化。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根据培育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严格执行。
(4)践行行为文化。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及以感恩、诚信、职业教育等为内容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得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把企业元素、生产岗位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邀请社会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优秀毕业生定期举办工匠精神宣讲,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技能和创业实践,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彰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就业性特色。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社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强自立意识。
分享几位在不同岗位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工匠的故事
案例一 宁允展:高铁上的中国精度
宁允展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高铁首席研磨师。1991年从铁路技校毕业,2006年他被万里挑一,成为第一位学习380A型列车转向架研磨技术的中国人,他是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经创造了连续十年无次品的纪录。他和他的团队研磨的转向架安装在673列高速动车组,奔驰9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万多圈。
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转向架上有个“定位臂”,是关键中的关键。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200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宁允展的工作,就是确保这个间隙小于0.05毫米。他的“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触面的贴合率也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他发明的“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复精度最高可达到0.01毫米,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的1/5。他执着于创新研究,主持了多项课题攻关,发明了多种工装,其中有2项通过专利审查,获得了国家专利,每年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
一心一意做手艺,不当班长不当官,扎根一线24年,宁允展与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
案例二 高凤林: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高凤林,1980年7月技工学校焊接专业毕业后,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的一名焊工,这一做就是36年,焊接技术千变万化,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在我国火箭制造过程中,高凤林是一个给火箭“心脏”关键部件进行焊接的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直到现在,已经54岁的高凤林还在继续着他的工作。
在整个航天工业领域,能够做这项工作的人屈指可数,而能将几百根管壁厚度只有0.33毫米的管道,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的人,只有高凤林。
刚入行时的高凤林就知道,焊接质量对于火箭来说意味着什么,特别是发动机,一个小小的瑕疵就可能会导致一场灾难。所以,那时对基本功的训练,高凤林可以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连吃饭也会下意识地用筷子练手感、练呼吸、练状态、练心境。
高凤林很快就出名了,很多企业都试图用高薪聘请他,包括世界500强的外资企业。高凤林说:“诱惑还是比较巨大的,我就是一个普通工人,怎么会不动心。”但高凤林最后还是拒绝了。
高凤林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火箭的研制离不开众多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从蓝图落到实物,靠的是一个个焊接点的累积,靠的是一名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2015年4月30日,高凤林再次走进央视专题节目的镜头,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
高凤林对焊接技术的痴迷,源自他1978年在技工学校读书时焊接老师的一次讲课。从1980年技工学校毕业,到1994年获得美国ABS焊接许可证,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他的焊件被作为新技术、新材料焊接试件工艺评定标准,高凤林用了整整14年。
高凤林就是这样一个锲而不舍的人,他视工作为事业,为之奋斗终生,视责任为使命,为之敬业奉献;视技艺为财富,为之刻苦钻研。高凤林是我国航天领域的工匠楷模。
案例三
被誉为“魔幻面王”的王军,则“用一万次坚持,换一次成功”的惟精惟一,悟透了面条的“灵性”,实现了尚技立身的职业理想。
王军13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王军带着15元钱到城里寻找自己的生计。他没有技术,没有体力,一个面店老板收留了他,管他吃饭,给他一个睡觉的地方,在这里,他怀着感恩的心,卖力的干着一个孩子能够干的所有杂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换了几家饭店后,他终于成为后厨一名专做拉面的面点师,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他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我的工作随时可以被人代替,我就没有什么价值,要做就做到最好,让别人无法超越。2004年,18岁的王军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看到了一个杂技节目——高车踢碗。他对这个节目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就想,如果将杂技和面食糅在一起,让客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得到快乐。不是一件可以尝试的事吗?他当即辞职回到老家,将自己关在家里,用刀叉碗筷等厨具、餐具练习各种杂技动作,整整一年零三个月。他经常受伤,浑身贴满了膏药,但他知道,只有让自己彻底“沉”下去,绝无二心,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