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节镜下微骨折重建膝关节软骨缺损

关节镜下微骨折重建膝关节软骨缺损

关节镜下微骨折重建膝关节软骨缺损陈又年 刘 莉(黄石市中心医院骨科,湖北 黄石 435000)中图分类号:R68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6567(2008)06-0040-02 随着四肢关节MRI及关节镜的临床应用,使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其损伤最终导致骨关节炎和关节病废。

由于微骨折技术具有微创、技术简单、并发症少和较高的性价比,常被选为一线治疗方法用于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1-3]。

本文就本院2004年4月~2006年9月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79例,男38例,女41例;年龄19岁~43岁,平均28岁。

左膝35例,右膝44例。

术前膝关节症状持续时间平均11个月(3个月~23个月)。

关节镜检查79例患者共发现软骨损伤117处,平均每例存在软骨损伤1.4处,其中股骨外髁32处(27.4%),股骨内髁47处(40.1%),股骨滑车12处(10.3%),髌骨关节面26处(22.2%);软骨损伤程度按Outerbridge分级:Ⅱ级15处(12.8%),Ⅲ级54处(46. 2%),Ⅳ级48处(41.0%);软骨损伤面积大小平均2.1cm2 (0.7cm~5.6cm2),其中损伤面积小于1cm211处(9.4%), 1cm~2cm257处(48.7%),3cm~4cm239处(33.3%),大于4cm210处(8.6%)。

2临床特点:所有患者均存在膝关节疼痛症状,上下楼梯或下蹲起立时症状加重。

有明显外伤史52例,占65.8%。

临床查体存在不同程度关节间隙或髌骨缘压痛。

所有患者下肢无明显内外翻畸形及屈曲挛缩畸形,X线片检查膝关节内外翻角<5o,其中57例患者术前MRI检查显示股骨髁或髌骨关节面软骨信号改变。

3手术方法:关节镜为德国Storz关节镜系统。

患者仰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

不用止血带。

在膝关节做三个标准的关节镜入口分别用于放置入水套管、关节镜和手术器械。

首先进行全面的诊断性关节镜检查以确认关节内所有的异常,如半月板撕裂、韧带断裂或多部位软骨缺损等。

然后完成必要的关节镜手术,包括清除浑浊悬浮的颗粒状物质和软骨碎屑,蓝钳取出关节腔内游离体,刨削或射频消融清理增生滑膜组织,修整损伤半月板边缘、行半月板部分成形术,重建韧带等。

最后在确认软骨缺损区进行微骨折处理:用刨刀或环形刮匙清除不稳定的软骨裂瓣直至稳定、健康的边缘,形成一个池子状的结构;缺损区基底的钙化软骨层用刮匙仔细清除;采用微骨折尖锥在暴露的软骨下骨板上打孔,打孔的方向应与软骨下骨板垂直;微骨折打孔从缺损边缘开始,沿有计划的连续螺旋形路线到达中心部位。

保留3mm~4mm的孔间骨桥可以保护软骨下骨的完整性和功能。

当有脂肪滴自骨孔内溢出时,说明微骨折孔的深度合适。

整个缺损区完成后,用刮匙或刨刀清除微骨折孔周边的骨碎屑,降低关节灌注压力进一步确认自微骨折孔有血液和骨髓脂肪滴溢出。

确认无误后撤除关节镜。

不用引流。

常规使用加压包扎和冰敷控制术后肿胀。

4术后处理:股骨髁病变的患者术后即开始0°~60°的持续被动活动(CPM),逐渐增加到正常范围。

每天最少进行持续被动活动(CPM)6小时,持续6周,至少6周内避免负重,根据病变的大小和部位以及症状逐渐过度到完全负重。

术后2周在避免接触损伤修复区的范围内进行控制弧度的增强肌力训练。

术后4个月允许跑步,5个月~6个月允许急转和旋转运动,6个月~8个月完全恢复日常活动。

髌股病变的患者(髌骨和股骨滑车)不负重持续被动活动(CPM)0°~30°,活动48小时,然后戴铰链支具固定在完全伸直位负重,以避免屈膝产生的接触力和剪切力。

持续被动活动在可忍受的情况下强化至每天至少6小时,共6周。

根据术中发现病变的位置和髌骨接触的部位个体化决定关节活动度及增强肌力训练。

3个月~4个月去除支具主动运动,6个月~8个月恢复至日常运动功能。

5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8个月~54个月,平均24.2个月。

未见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

随访结果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Tegner运动评级[4]及HSS膝关节评分标准[5]综合评定。

优:全部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Tegner运动评级4级以上,HSS膝关节评分>85分;良:主要症状消除,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Tegner运动评级3级~4级,HSS膝关节评分≥60分;差:和治疗前比较,症状和功能无明显改善,Tegner运动评级2级以下,HSS膝关节评分<60分。

本组优38例(48.1%),良29例(36.7%),差12例(15.2%),优良率84. 8%。

讨 论由于关节软骨的生理解剖特性,使得关节软骨病损的治疗存在一定困难。

目前临床上对单纯关节软骨缺损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关节镜下灌洗术、关节清理术、软骨下骨钻孔术、微骨折术、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及软骨细胞移植等,这些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对缓解损伤所带来的疼痛症状、延缓关节退行性变和恢复一定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6]。

其中微骨折技术属于骨髓刺激方法之一,具有微创、技术简单、并发症少和较高的性价比,常被推荐为治疗膝关节软骨的首选方案[1-3]。

1微骨折术的优点[3]。

(1)微骨折是一项微创手术,能在关节镜检查时进行。

(2)微骨折保留了软骨下板的完整,改善了愈合时的愈合物理学特性。

(3)微骨折控制了穿孔的深度,防止力学支撑结构的破坏。

(4)采用手锥穿孔,避免软骨下钻孔的热损伤。

(5)能使用各种角度的尖锥,以便控制穿孔的深度和位置,并能达到关节软骨的全部负重和接触区。

(6)创造粗糙的软骨下骨面便于修复组织附着。

(7)不同于骨软骨、软骨膜、骨膜和软骨自体移植,无供区患病率。

(8)手术设备和消耗品微小,操作方便,不需要特殊器械,在有关节镜的医院均可开展。

2术中注意的问题:(1)手术时,患者仰卧位,不用止血带,且患侧膝关节的活动不受限制,以便在镜下对不同病损部位有较好的视角观察和手术操作。

(2)依据软骨病损部位选择最便捷的关节镜入路。

标准的前外和前内入路可用于股骨髁中心区软骨病损。

髁后部缺损时,入路要低,以便观察,如有必要可增加内侧或外侧入路。

外上入路对于处理髌骨和股骨滑车病损有帮助。

(3)首先进行全面的诊断性检查和完成必要的关节镜手术,如半月板撕裂的处理和韧带的重建,微骨折处理必须在最后阶段进行,以防止脂肪滴和血液经微骨折小孔进入关节,影响视野。

(4)确认软骨缺损区后,用刨刀或环形刮匙清除不稳定的软骨边缘裂瓣直至稳定、健康的边缘,使之形成一个具有健康活力的软骨边缘的池子状结构,可容纳超级凝血块。

如清理后发现缺损区没有完整软骨边缘包绕,则不能使用微骨折技术。

(5)清除缺损区基底的钙化软骨层时,最好使用刮匙凭触觉仔细刮除,绝对不能清理过深,过度清除可使软骨下骨变薄并刺激软骨下骨过度增生,结果会使微骨折术后覆盖软骨缺损区的修复软骨变薄,进而影响修复组织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质量[2.7]。

(6)制造微骨折时,尖锥应垂直于软骨下骨板并用手力控深度,防止力学支撑结构的破坏,同时避免尖锥刮划软骨下骨板造成长条破裂,影响其力学完整性。

(7)术毕不用引流,以免多功能间质细胞自关节软骨缺损区漏掉或术后活动时吸引管在关节中直接产生磨损。

3微骨折术的疗效评价极其影响因素微骨折术是骨髓刺激方法之一,通过尖锥在软骨缺损区的软骨下骨板上钻孔,使得软骨下骨的骨髓细胞、软骨源性和骨源性细胞渗透到损伤区,经过分化与再塑型形成纤维软骨重建软骨缺损,对缓解软骨损伤所带来的疼痛症状、延缓关节退行性变和恢复一定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Steadman等[1]报道采用微骨折治疗72例45岁以下孤立性全层软骨损伤患者,平均随访11a, 80%功能明显改善。

Steadman等[8]还报道了采用微骨折治疗25例职业足球运动员的软骨损伤,平均随访4.5a,其中19名运动员重返赛场。

陈又年和刘莉[3]对68例膝关节软骨病损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2例单纯行关节清理,36例关节清理结合微骨折治疗,对比研究发现,关节清理结合微骨折治疗的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有效率达88.9%,本组优良率84.8%,与早期曾报道过的70%~95%改善率[1,9,10]相类似。

从理论上来讲,微骨折修复的是纤维软骨,而非透明软骨,耐磨性差,容易退变,生物力学性能远没有透明软骨优越[11]。

此外,微骨折技术的临床效果还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

患者自身的身高体重指数对膝关节软骨微骨折术后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情况下,软骨细胞分泌合成的软骨基质和软骨基质的降解保持平衡,使得关节软骨光滑有弹性,可发挥保护、减轻震荡和减少摩擦等重要生理作用。

研究表明,指数>25kg.m2的骨关节炎患者软骨退变明显增加,说明该人群的软骨基质的分解代谢超过合成,同样的机制也会影响微骨折术后的疗效[12,13]。

此外,承受过度的负荷亦会影响骨髓刺激修复的软骨[14]。

术前病程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微骨折对软骨修复的疗效。

Blevins等[15]经二次关节镜手术的外观检查发现,病程长的病例在经过微骨折处理后,软骨修复程度低下。

Mithoefer等[2]的研究结果表明,病程<12个月的29例患者中,22例(76%)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增加,而病程较长的19例中,仅有7例评分增加(p<0.05)。

分析原因认为,长期未经治疗的软骨缺损会导致早期关节退变,尤其是软骨边缘缺损,影响微骨折的软骨修复及软骨边缘缺损限制了微骨折手术的进行。

微骨折术后软骨的充填程度是影响疗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Blevins等[15]对业余运动员微骨折术后3年疼痛评分下降的病例经二次关节镜观察,发现有8%~35%的患者经过微骨折治疗的病变,其软骨下骨仍然外露。

Steadman等[1]同样在一些微骨折术后功能的患者接受二次关节镜检查时观察到软骨缺损区没有修复的软骨充填。

Mithoefer等[2]采用高对比度软骨敏感脉冲序列24MR检查评估微骨折的疗效发现,微骨折术后没有充分形成修复软骨的病例仅会暂时改善功能,而软骨充填率高的患者可以长时间维持好的功能。

参考文献[1] Steadman J R,Briggs KK,Rodrigo JJ,et al.Outcomes of micro2fracture for traumatic chondral defect s of t he knee:average11-year follow-up.Art hroscopy.2003;19:477-484.[2] Mit hoefer K,Riley J,Williams RJ3rd,et al.The microfracturetechnique for t he treat ment of articular cartilage lesions in t he knee.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Bone Joint Surg Am.2005;87:1911-1920.[3] 陈又年,刘莉.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6-7.[4] 刘云鹏,刘沂主编.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31.[5] 刘云鹏,刘沂主编.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33-234.[6] 赵建宁,王瑞.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治疗进展.人民军医.2006;49:413-415.[7] Brown WE,Potter H G,Marx R G,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2ging appearance of cartilage repair in t he knee.Clin Ort hop Relat Res.2004;22:214-223.[8] Steadman J R,Miller BS,Karas SG,et al.The microfracture tech2nique in t he treat ment of full-t hickness chondral lesions of t he knee in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players.J Knee Surg.2003;16: 83-86.[9] Knut sen G,Engebret sen L,Ludvigsen TC,et al.Autologouschondrocyte implantation compared wit h microfracture in t heknee.A randomized trial.J Bone Joint Surg Am.2004;86:455-464.[10] G obbi A,Nunag P,Malinowski K.Treat ment of full t hicknesschondral lesions of t he knee wit h microfracture in a group ofat hletes.Knee Surg Sport s Traumatol Art hrosc.2005;13:213-221.[11] Martinek V,Ueblacker P,Imhoff AB.Current concept s of genet herapy and cartilage repair.J Bone Joint Surg Br.2003;85:782-788.[12] Mouritzen U,Christgau S,Lehmann HJ,et al.Cartilage turn2over assessed wit h a newly developed assay measuring collagentypeⅡdegradation product s:influence of age,sex,menopause,hormone replacement t herapy,and body mass index.AnnRheum Dis.2003;62:332-336.[13] Hunter DJ,March L,Sambrook PN,et al.The association ofcartilage volume wit h knee pain.Osteoart hritis Cartilage.2003;11:725-729.[14] Buckwalter J A,Mankin HJ.Articular cartilage.PartⅡ:degen2eration and osteoart hrosis,repair,regeneration,and transplan2tation.J Bone Joint Surg Am.1997;79:612-632.[15] Blevins F T,Steadman J R,Rodrigo JJ,et al.Treat ment of artic2ular cartilage defect s in at hletes:an analysis of functional out2 come and lesion appearance.Ort hopedics.1998;21:761-768.(收稿日期:2008-06-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