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阳泉市平定县中考语文试卷

阳泉市平定县中考语文试卷

阳泉市平定县中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 (共6题;共48分)1. (4分) (2018七上·宁波月考)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yuán________远流长,名家bèi________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wèi________为大观。

今天,让我们màn________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2. (10分)修改下面的病句。

(1)通过《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2)《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世界闻名、名扬中外的画。

3. (2分) (2016九上·怀柔期末) 下面是一副关于岳阳楼的对联,回想《岳阳楼记》内容,你认为填入下联的词语最最恰一项是()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_____到心头A . 兴亡B . 贫富C . 离合D . 忧乐4. (12分)(2016·安徽)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②________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③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④________ ,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⑤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

(李商隐《无题》)⑥________ ,百废具兴。

(范仲淹《岳阳楼记》)⑦但愿人长久,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⑧________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四句。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5. (5分)(2014·南平) 阅读《水浒》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那妇人道:“休要高声。

却才一个黑大汉来家中,教我做饭,莫不正是他。

如今在门前坐地,你去张一张看。

若是他时,你去寻些麻药来,放在菜内,教那厮吃了,麻翻在地。

我和你却对付了他,谋得他些金银,搬往县里住,去做些买卖,却不强似在这里剪径!”李逵已听得了,便道:“叵耐这厮,我倒与了他一个银子,又饶了性命,他倒又要害我。

这个正是情理难容。

”划线句中“他”是谁?请简述李逵给他银子的前因后果。

(100字左右)6. (15分)互联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重要的交流平台。

语文课上,老师引导同学们阅读了名著,还开展了“网上读写与交流”的实践活动。

假期间,同学们在班级的论坛上,就名著阅读的问题进行交流。

请你参加以下的活动。

(答题时须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1)【网络调查】有同学在论坛里发起了关于阅读兴趣的调查,得到以下材料。

请仔细阅读表格中的数据,说说你的发现。

(2)【网络讨论】小宁同学在论坛里发了下面的帖子,请你在“回复框”中劝说她积极地阅读名著。

(3)【网络交流】同学们就名著阅读的问题发表了很多看法,以下是同学们发表的帖子。

请仔细阅读后选择一组帖子,把你的看法填写在“回复框”内。

二、阅读理解 (共4题;共63分)7. (7分)(2016·十堰) 阅读《游山西村》,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 . 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 . “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 . 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8. (16分) (2019八下·柳州期末)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乙)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③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注释】①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

②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③舆:车子。

④陈:陈列。

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 武陵人/捕鱼为业B . 遂与外/人间隔C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 .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2)下面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 妻子邑人不独子其子B . 便舍船屋舍俨然C . 甘其食食之不能尽其材D . 安其居安知鱼之乐(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渔人甚异之。

(翻译: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理解:“异”写出了渔人为桃源中安宁平和景象感到惊异的心情。

B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小孩并不只顾自己快乐。

)理解:从老人和小孩的“怡然自乐”反映出桃源中人的精神状态之佳。

C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理解:交代了桃源中人来此地的原因,也为下文的“皆叹惋”做铺垫。

D .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翻译: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

)理解:“小国”中用不着“舟舆”,是因为战乱不断,无法使用。

)(4)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甲(乙)两文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请找出两文中理想社会的一个共同点,并试着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看,说说你是否向往这个共同点,为什么?9. (23分)现代文阅读父爱有多坚硬①这些年来,他很少和父亲说话,始终如陌生人一样保持距离。

②5岁时,他闹着做鸡毛毽子,追得满院子鸡飞狗跳的。

父亲见了,在他的屁股上落下了大红指印;上小学时,他偷偷地在教桌里放老鼠,吓得老师花容失色。

回家后,他的屁股上多了几道鞭痕;中学时,父亲教训他的话,他一脸不屑地顶回去。

父亲急了,扬起手,却怔了怔,没落下来。

那时的他已高出父亲一个头。

③高二的暑假,他宅在家里,整日沉迷于游戏中。

一天,母亲说:“你爸腰疼病犯了,你和他一起出工吧,搭把手。

”他不情愿地答应了。

父亲是维修工,只要有人打电话,他便立即出门。

那天,是6楼的露台排水口被垃圾堵死了,物业提出要扩建排水口,父亲满口应承下来。

④正值盛夏,太阳火辣辣的。

穿着白色T恤、运动短裤的他像是出行的游者,磨磨蹭蹭地跟在父亲身后上了露台。

露台上毫无遮掩,阳光白花花一片。

父亲躬身半跪,一只手做支撑,另一只手艰难地伸进排水口掏垃圾。

恶臭一阵阵袭来,他不由皱了皱眉,退后了一步。

而父亲仍然半跪在那里清理着,发白的灰色汗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后背。

他看不见父亲的脸,只看见父亲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发出刺目的白光,扎得他的眼生疼。

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高大威猛的,健步如飞,声如洪钟。

可是眼前的父亲却黝黑瘦削,如霜后的茄子迅速地蔫了。

这让他有点不知所措起来。

忙碌半晌,终于清理干净了。

父亲跌坐一旁,喘粗气。

看到不远处站立的儿子,愣了一下,努力地站了起来,腰却如弓似的牵扯着生疼,怎么也站不直。

太阳已经爬上半空,热浪一阵阵袭来,逼得他不敢抬头。

⑤父亲躬着腰拿起电钻开始扩大排水口,电钻声尖锐地响起,火花四射,砂石飞溅,有的贴着父亲的面颊飞过。

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他猛地上前一步,夺过父亲手里的电钻。

这时,他才知道这是个不好驯服的家伙,震动起来如一匹剽悍的野马,随时准备脱缰而去。

没多久,他的掌心便磨出了水泡,钻心地疼。

父亲又将电钻夺了过去,只是安排他用铲子清理碎裂的砂石。

阳光火焰般包围了他,有液体顺着他的脸颊滑过,涩涩的,咸咸的。

⑥当晚,他辗转难眠,起身去卫生间时,听到父母房里有细碎的说话声。

他贴耳过去。

“以后不要儿子陪我出工了啊,他是拿笔杆子的料,哪做得来粗活。

他小时候我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我错了啊。

能将他供上大学,也算是了了我的心愿……”那是父亲的声音,低沉而苍老,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了他的咽喉。

他想起了5岁时,父亲将他顶在肩头去看露天电影。

人群密密匝匝挡住了父亲的视线,而他看得兴起;小学考试,他得了双百,父亲竟喝得满面通红;为了给他筹借高中的学费,一向不求人的父亲却陪笑脸跟人说尽了好话……这些画面在他脑子里一一闪过,让他喉头发涩。

⑦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

虽然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却真挚朴实,无声地融入了他的生命里,让他也慢慢变成了如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1)阅读③-⑦段,填写下表。

(2)请结合本文,举一例简要分析前后照应的作用。

(3)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结合内容及主旨说说你的理由。

(4)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说说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液体”一词换为“汗水“好不好? 为什么?(5)分析“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的原因,生活中也会有触动你情思让你成长的事例,请选取其中的一个事例并写出触动的原因及感受。

10. (17分)(2016·顺德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孙道荣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

其时,春节刚过,孩子们刚刚与久别的父母重聚,她希望孩子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温暖的时刻。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

不出所料,几乎所有的孩子,写的都是春节期间,与从外地打工赶回来的父母相聚的那一刻。

④一个孩子,写了妈妈带回来的好吃的,那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了,他感觉那一刻,自己好快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