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培养--何镜堂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培养--何镜堂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ProfessionalAccomplishments of Architects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建筑领域的实际,结合未来建筑学的发展,提出现代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设计观,并结合作者多年建筑创作实践,综述建筑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创作思想。

关键词:建筑创作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师素养Abstract:Integrating current architectural practice with future architectural tendency,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claims new design concepts promoting that moder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shouldreflect its regionality, culturality and contemporality. The author also summarizes the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s and inventive method of thinking that an architect needs to acquirein accordance with his own practicing experience.Keyword: Architectural CreationRegionality, Culturality, Contemporality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s of Architect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一.对建筑创作的认识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的综合反映。

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世界人民都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收益的同时,又由于大建设带来了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忧心忡忡,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受到了冲击。

世界性的文化趋同使得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亦逐渐消失。

在我国,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期,在史无前例的大建设中,尽管成就很大,但在环境和生态方面也同样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一方面遇到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年代,全世界不少建筑师也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国这片广阔的市场上来;另一方面,面对巨大的建设浪潮,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感在理论上、观念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大规模建设的高潮中,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对多元缤纷的社会形态,显得力不从心,常常跟着市场导向走,比较被动,整个建筑界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发展的过程。

当前建筑创作的发展正处于新的十字路口,我觉得一个建筑设计要满足一般的功能使用要求并非难事,但要把建筑作为一个精品和创新的设计,是很不容易的事。

在几十年的建筑创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师如果能从这几方面去理解和从事建筑创作,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果。

今天的建筑设计已经不单单是一幢建筑的实用、经济、美观的问题,即所谓我们经常说的建筑三要素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方方面面和环境、生态及今后的发展,过去的、传统的、孤立的、片面的去理解建筑和从事建筑创作,已经很难满足今天人们居住和工作环境建设的要求,可以讲我们从许许多多的教训中逐渐体会到以人为本的道理。

建筑必须有生态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和经济观,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为此,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观念,视建筑创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总体上把握,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在综合中创作。

过去,我们不少建筑师对建筑创作的整体观缺乏比较深刻的理解,缺乏环境的整体意识,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单体建筑上,从单体建筑来谈论建筑,强调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而不是从城市设计入手,服从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格调,造成城市规划与单体建筑脱节,建筑又与环境脱节。

就单体建筑本身而言,从承建商或业主的角度,常常提出所谓“标志性”建筑、“五十年不落后”等等的要求。

建筑师又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和提高,对如何评价有特色的建筑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建筑行为的商品化常常投其所好,标新立异,造成一个城市或一个街区,每一栋新建的房子,都想当“主角”、“与众不同”,到头来,城市风格混杂,城市的肌理和整体空间序列受到破坏,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逐渐消失,这种教训在我们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中是屡见不鲜的。

二.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今天如何理解建筑创作?我把它归纳为建筑的“三性”,即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第一,建筑的地域性。

在本世纪探讨地域性问题,自然要面对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全球化问题。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整个世界正向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既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又起到某种微妙的负面作用。

从正面看,它在经济上有利于实现世界资源的最佳配置,在科技上有利于打破地区的隔阂,进一步推动科技的发展;从负面看,全球一体化的盛行对原有的各种地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和破坏。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于由历史、传统、气候以及其他自然因素构成的背景中,国际化正损毁了这一基础,造成不论城市大小,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城市和建筑一个样,出现特色的危机,乃至发生建筑文化的最终趋同。

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强调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是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

这是造就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来讲,首先受地理气候、区域的影响。

例如南方炎热地区与北方寒冷地区建筑各异,山区建筑与滨河建筑并不雷同。

又如在五岭之南的广东,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树木常青,人们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来讲,是指建筑地段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建筑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

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型、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和色彩等诸方面下功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宜的技术手段,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师应在地区的传统中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

第二,建筑的文化性。

大家都知道,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品;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

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大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位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将呈多元化的发展,但这并非各行各素、无章可循。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看,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环境,表达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特征。

简言之,建什么设计什么用途的建筑,首先就应表达该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内涵。

当今世界的发展正走向文化趋同,这是整个发展的大趋势,它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地区界限的打破,但不等于抛弃特色,不等于抹杀地域文化,恰恰相反,世界的文化正是由各地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组成一个丰富的整体,只有弘扬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才能使整个世界文化得到发展。

在现代建筑的共性中、整体设计中表现地方个性,在协调中作到丰富多彩,“和而不同”,这是当今建筑师应具有的思维方式。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地理条件、经济、科技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

例如,在广东岭南地区,二千多年前源自百越文化,自秦汉以来,中原文化开始南传,并先后融入荆楚和吴越文化,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体系的基础。

随着广东沿海对外开通和与海外交往,中外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孕育、发展,使岭南地区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深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各种方式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兼容性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这个地区的建筑创作,就应吸收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融汇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

好的城市是生长出来的,同样好的建筑也是生长出来的,土生土长的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

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应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够创造出有地区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来。

第三,建筑的时代性。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映。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建筑的空间跨度、高度和空间品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新功能孕育了新的建筑类型,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使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当今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知识经济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元的综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将逐渐起到主导的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沟通、交往、交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已成为现代人的普遍要求。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知识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自然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已特殊的语言来表现所处的时代实质,表现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