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ppt课件(1)
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ppt课件(1)
2、小说学习的方法点播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重点掌握:环境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 (2)题型包括一下三种类型:
• A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话语概括故事情节。
• B 文中写了几件事,请以此加以概括。
• C 文章内容意在表明什么内涵(主旨)。
• D 辨析小说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 第一课时:
4、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 的遭遇吗?
•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个普通军人,但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却具有 广泛的代表性。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 难是无法描述的。据说,经过四年的残酷战争,在苏联几乎 没有一个家庭没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 不止一个位子家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 有忘记他们。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景象!据说,苏联在战争中 牺牲的人数达到两千七百万。当然,这个数字是否绝对正确 也很难说,但肯定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牺 牲如此惨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 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 人的遭遇》是苏联卫国 战争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作品引起了世界性的轰 动,著名作家海明威、
雷马克专门发来贺电向 肖洛霍夫表示祝贺。这 部作品也反映了作家在
新的时代对战争的新的 思考。
• 邂逅(xiè hòu ) 瓦砾(wǎ lì) 嗜好(shìhào) • 刹那间(chà nà) 刹车(shā chē) • 狼吞虎咽(yàn) 咽喉(yān) 哽咽(yè) 呜咽(yè) • 胳肢窝(gā) 胳肢(gé) 胳臂(gā bei) 胳膊(ɡē bo)
• 4、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吗?
1、小说用一个人的遭遇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 一个人 • •
可以为像索科洛夫这样的千万人 可以为像索科洛夫这样的全苏联 可以为像索科洛夫这样的全人类
2、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 这是为什么?
•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 他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 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 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热风》等
关于《祝福》
•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 女的悲惨命运。
•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 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 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 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 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 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力也被剥 夺了。
(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 时候他的情感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 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普通的士兵——索科洛夫
• 遭遇从引文开始:
• 别妻,战场被俘(悲)
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喜)
• 得知自己家破人亡(悲)
找到大尉连长儿子(喜)
• 儿子牺牲(悲)
收养孤儿(喜)
• 因车祸外出谋生(悲)
?
1924年他回到顿河开始创作;1928 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在苏联《十月》 杂志上发表就声誉鹊起,立刻受到国内 外的瞩目,在德国销售量甚至超过雷马 克的《西线无战事》,肖洛霍夫跃升为 世界级作家。
1965年以《静静的顿河》一书获诺 贝尔文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 2005年命名为“肖洛霍夫年”。
②“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 坑前的那两句话。
• 第五自然段 • 战争,让原来很幸福的 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 人阴阳分隔永不能相见。 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 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 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 早已流完了。这表现了 战
③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
• 第九自然段 • “哀莫大于心死”。 一个父亲,在战争结 束的那天,却要去面 对儿子的战死,这份 老来失去唯一亲人的 悲哀让人痛彻心扉。 这位父亲的悲哀,是 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 破灭后的真正哀伤。
情节——内容———— 顺序
• 序幕
• 结局 •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 叙
•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
倒
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 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
叙
吸引力;
•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
3、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 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 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 A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 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 衬出战争的残酷。
• 题目叫做《一个人的 遭遇》,那么这个人
是谁?(索科洛夫)
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
呢?在面对这些遭遇
的时候他的情感是怎 么样变化的呢?
• 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 惨的,他向陌生的
“我”口述自己的经
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
心情?通过他的讲述
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 点吗?
问题一: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
•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 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 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到1945年5月苏联 攻占德国首都柏林为止。为了区分1812 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 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 国战争。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 德国于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 1、根据上面划分的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段落。 • 第一部分:1—5段。“我”逃回部队,得知家人已逝。 • 第二部分:6—10段。找到儿子后,又失去了儿子。 • 第四部分:11—26段。复员后,认识并收养了凡尼亚。 • 2、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索科洛夫的情感变化。 • 3、本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 第一人称叙述。 • 好处:带给读者真实感,现实感和亲切感。
• 1、开头:“我”和索科洛夫的结识
• 2、中间:索科洛夫的自述
•
成功逃回部队
•
邻居来信,传来噩耗
•
找到儿子,憧憬未来
•
儿子牺牲
•
领养孤儿
•
出车祸,背井离乡生活
• 3、结尾:我和“索科洛夫”的分手
• 1、根据上面划分的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段落。 • 2、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3、本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④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
• 第十九自然段
• 索科洛夫像是又找到了 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 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 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 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 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 的全部意义。
• 1、小说用一个人的遭遇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 2、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 3、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 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 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1、简要了解二战和卫国战争 2、了解作者生平 3、学习字词,清除拦路虎 4、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 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 最大规模的战争。战火燃及欧 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战 争分西、东两大战场,即欧洲 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
•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 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 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 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 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 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 球规模战争。
注音
• 寒暄xuān 送灶 • 门槛kăn 咀嚼 • 草窠 kē 蹙缩 • 蹒p跚ánshān一瞥
zào 陈抟
朱拓
t荸uá荠n
j渣ŭjú滓e 炮烙 窈z陷ĭ
cù歆享 牲醴x ī 唾n 弃
驯熟piē 俨然 x醉ùn醺醺
tà páoluò
lĭ yăn
bíqí
yăo tuò
xūn
整体感知:
• 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 发展、高潮、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 分;
• 练习册:一、基础知识应用
•
二、阅读与能力(三)归途
• 第二课时:
• 练习册:二、阅读与能力(一)(二)
• 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
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假设你就是 我,那么当时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用200字的小 短文简要表达。
小说常识: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 活的文学体裁
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
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
的主题。
探究作品的线索
•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我”的所 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 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 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序幕)
小 说 三 情节 要 素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祝福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 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 十五部
• 苏德战场之所以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 烈、最为血腥的战场,是因为这场战争 导致了惊人的伤亡情况。
• 苏联的伤亡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各方的 统计数据并不一样。最近俄罗斯公布的 数字是,军队作战亡688.5万(包括伤病 而亡),到达前线途中亡50万,加上被 俘后亡的数量,苏联军队共亡916.48万, 平民死亡1740万,总亡2660万,苏联全 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