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迄今为止,我国对“城市基础设施”较为权威的定义来自建设部1998年颁布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基础设施定义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其中,“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供应、给水排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环境保护、防灾安全等工程设施。
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
我国一般讲城市基础设施多指工程性基础设施。
”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
城市基础设施包含设施、产品(服务)和产业三种形态。
设施一般指城市基础设施自身的物质形态,既不是产品,也不是产业。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又称城市工程规划,一般包括如下具体内容:(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2)城市给排水规划(3)城市能源供应系统规划(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5)城市绿化系统规划(6)城市通信工程规划(7)城市防灾工程规划(8)除上述几种专业规划外,还包括各种工程管线的综合规划。
下图是与人体生理系统相比,来说明城市基础设施对
表1 城市基础设施与人体生理系统的类比
资料来源:郭功佺.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7.
1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根据城市发展规模、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规划,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公共交通方式、车辆数、线路网、换乘枢纽和场站设施用地等,并应使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满足高峰客流的需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提出有关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提
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城市交通需要考虑的要素有城镇布局与交通走廊、土地使用与道路交通网络、有效连接各类服务区、轨道交通布置、交通枢纽和换乘中心、合理规划公共停车场,多层立体车库、人行交通以及城市交通环保。
面临国民经济的增长、城镇人口的增长和机动车拥有量的增长,交通规划是建立完善的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保障;是解决目前道路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获得最佳交通运输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市交通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充分利用现有道路交通设施的重要环节。
从2000年开始,国家公安部、建设部就推出城市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2 城市给排水规划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预测城市用水量,并进行水资源与城市用水量之间的供需平衡分析;选择城市给予水水源并提出相应的给水系统布局框架;确定给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和用地;提出水资源保护以及开源节流的要求和措施。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主要对城市水资源及城市用水量、给水范围和规模、给水水质和水压、水源、给水系统、水厂和输配水作出规划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划定城市排水范围,预测城市排水量,确定排水体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原则确定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和处理程度;确定排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主要对城市排水规划范围和排水体制、排水量和规模、排水系统布局、排水泵站、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与利用等方面作出规定。
城市给排水系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 是区域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既要满足城市高质量、可靠供水的需要, 又要根据区域水资源的现有条件, 对城市的发展提出调整和制约的要求。
3 城市能源供应系统规划
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的生产、输配和供应设施;燃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气)和暖气的生产输配和供应设施等。
3.1 城市电力规划
编制城市电力总体规划内容包括:预测市域和市区(或市中心区)规划用电负荷;确保电力平衡;确定城市供电电源种类和布局;确定城网供电电压等级和层次;确定城网中的主网布局及其变电所容量、数量;确定35KV及以上高压送配电线路走向及其防护范围;提出城市规划区内的重大电力设施近期建设项目及进度安排。
城市电力规划需调研、收集以下资料:地区动力资源分布、储量、开采程度资料;城市电源、电网资料;城市用电负荷资料;其它资料,包括:城市水文、地质、气象、自然地理资料和城市地形图,总体规划图及城市分区土地利用图等。
3.2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应从分析现状开始,研究目前城市的气源种类和可能取得的气源途径,以及现有燃气设施存在的问题,根据近远期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合理的参数指标,预测燃气负荷,选择合适的气源和相应的供应方式,按照城市用地布局情况布置各项设施和管网。
城市燃气工程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预测城市燃气负荷;选择气源,确定气源结构和供气规模;确定气源厂、储配站、储灌站等主要工程设施的规模、数量、用地及位置;确定输配系统供气方式,管线压力级制,调峰方式;布置城市燃气管网系统(区域调压站的设置,
主干管系统布局)。
3.3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的内容包括:预测城市热负荷;选择供热热源和供热方式;确定热源的供热能力、数量、布局及相应的供热范围;布置城市供热工程的重要设施和供热干线管网。
3.4 作用与意义
城市能源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问题。
城市能源结构具有时代特征,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要素。
城市能源的合理规划与优化配置是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与能源短缺矛盾,协调城市化进程与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
4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中应预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和成分,确定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方式,给出公共厕所布局原则及数量,并给出主要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规划设置原则、类型、标准、数量、布局和用地范围。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设置必须从整体上满足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等功能,贯彻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分类处置。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和精神享受的同时, 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中国作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环境问题首先在城市中显示出来,同时也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的障碍。
我国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使城市的发展潜力日益减小,城市环境规划显得格外重要。
5 城市绿化系统规划
城市绿化系统指的是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具体内容如下:调查与分析评价城市绿化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研究确定城市绿化系统的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参与综合研究城市的布局结构,确定城市绿化系统的用地布局;确定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指G1、G2、G3)的位置、范围、性质及主要功能;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指“生态景观控制区”G5);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提出实施管理建议。
城市绿化系统可以改善气候,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暴雨积水,涵养水源,蓄水防洪、防灾功能;显著改善城市景观,城市节能。
通过攀缘绿化,屋顶绿化和庭荫栽植等,冬季挡风、夏季庇荫,城市绿化可以减少城市热辐射,降低采暖和制冷的能耗。
6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的内容是结合城市通信实况和发展趋势,确定规划期内城市通信的发展目标,预测通信需求;合理确定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通信设施的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类通信设施和通信线路;制定通信设施综合利用对策与措施,以及通信设施的保护措施。
城市通信工程系统规划工作的主体程序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至确定城市通信系统规划目标,后阶段又分成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三部分主体程序。
7 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为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灾害区划和城市地位,确定城市各项防灾标准,合理确定各项防灾设施的等级、规模;科学布局各项防灾设施;充分考虑防灾设施与城市常用设施的有初结合,制定防灾设施的统筹建设、综合利用、防护管理等对策与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对城市主要致灾因素进行识别,开展灾害风险基本评估、研究城市建设用地防灾安全利用的布局方案和对策措施(土地利用防灾规划)、
分析居民区灾害风险以及减灾方案和对策措施(居民区防灾规划)、研究城市救灾避灾场地、场所、设施的需求以及布局方案和建设要求(避灾场地场所规划)、制定城市应急救灾避灾保障设施系统建设方案并提出技术要求(应急保障设施系统规划)、提出专项防灾规划编制指引原则。
编制和实施综合防灾规划是保障城市安全和提高城市综合抗灾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该规划的落实,实现城市抗灾基本防御目标,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细化。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侵占了大量的农田、水面、绿地和森林,大量的垃圾、废水、污水和废气等造成各种病毒滋生、大气和水体污染、土质酸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象,最终导致城市生态系统严重失衡。
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受到严重破坏,城市防灾形势十分严峻。
只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才能将防灾专业的研究成果与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克服目前城市防灾能力脆弱的局面,全面提高城市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