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理论创新系列之十六)
吕书正
中国网2002年8月5日
国有企业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逐步深入,国有企业机制不活、效率低下的问题日渐突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国有企业改革,把搞好国有企业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

江泽民多次强调,“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既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十五大以后,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

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
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这是十几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经验的结晶,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

以此为标志,国有企业改革由“放权让利”进入了“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又一重大突破。

为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改变亏损严重的状况,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动员令”: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这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三年两大目标”。

随后,迎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下,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攻坚战打响了。

1999年秋天,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了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提出了搞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措施,为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到2000年底,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脱困工作,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

一条充满希望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在于探寻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

通过艰苦探索,如今,一条充满希望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已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第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力图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进而提出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

1995年5月至6月,江泽民到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先后考察了近五十个企业,召集了十多次座谈会,逐步形成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抓大放小”的思路。

1995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会议还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再一次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和“抓大放小”的方针。

1999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对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问题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而对于“放小”,《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既要放小,又要“扶小”、“带小”。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听取职工意见,规范操作,注重实效。

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从放权让利为主,转向机制转换、制度建设为主。

这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概括为四句话,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并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党的十五大总结过去几年的经验,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述,提出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1999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又专门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突出抓好的问题,并强调要加强企业管理。

“按照十五”计划《纲要》,今后几年的奋斗目标四:“进一步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还逐步确立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

1995年5月,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指出:“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加大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1994年9月,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深化企业改革要抓好三个关键点,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为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特别是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部《关于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报告》,提出在全国实施再就业工程。

此后,实施再就业工程也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四,坚持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新的课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这个问题极为重视。

1989年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重新明确企业党组织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进一步把企业的领导体制概括为三句话:“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决策权与指挥权的分离。

企业的决策机构是董事会,经理(厂长)是由董事会聘任的经营者。

这与过去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不同,如何发挥企业中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又遇到了新问题。

江泽民要求,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1997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在继续强调坚持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同时,着重阐释了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五个方面: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支持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领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及职工代表大会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领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加强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提出,要进一步探索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实践证明,党中央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子是完全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有着切实可行的途径。

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我们必定可以探索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国有企业的基本规律。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博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