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课件
悲剧原型
山东省郯城县城东不远处,有一座高20米、周长150余米的 孝妇冢,冢上芳草萋萋,四周松柏葱郁、冢前的石碑上刻记着一 位东海孝妇的事迹,冢中所埋的孝妇,就是我国元代戏剧家关汉 卿在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中所塑造的窦娥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 据《郯城县志》记载:汉代东海郡郯城有一位年轻女子,结 婚后不久丈夫就病死了,她不愿改嫁,坚持靠自己的劳动奉养婆 婆,人们都称她为“孝妇”。后来婆婆也多次劝她改嫁,她都婉 言谢绝,因为她知道若自己改嫁,年老的婆婆生活就要失去了依 靠,这样过了十几年,孝妇就已经三十多岁了。有一天,她的婆 婆对邻居们说:媳妇伺候我这样苦,又守着寡,等我老了以后, 她无依无靠怎么办,我不能再这样连累她了。这不久,婆婆为成 全孝妇上吊自杀了。听说老母上吊死了,她那已出嫁的女儿便到 官府告状,说孝妇逼死了母亲,县吏便将孝妇捕去,施以酷刑逼 供,孝妇最后被屈打成招,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一 案件,他得知孝妇敬养婆婆十几年,又经过调查断定孝妇的婆婆 是自杀,于是如实禀报了。
4、清 代 花 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 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康熙年间,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发 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 流传最广的有:高腔(由弋阳腔衍变而来);梆子腔(即秦腔, 最早形成于山陕一带);皮黄腔(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后形成 的一种戏曲声腔);柳子腔(起源于山东。柳子,即小调或小 曲之意)。花部诸腔戏的兴起,与其所具有的群众性、通俗性 有关。演出的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 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 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 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 弹时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一、中 国 古 典 戏 剧 概 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 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 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与 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 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 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1.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2.《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
公,是哪一句? 3.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感情?
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 公的反抗精神。
但太守却不听于公的正确意见,坚持判孝妇死刑。于公 十分痛心,他抱着卷宗在公堂上大哭,然后辞职回家,最后 太守竟然杀了孝妇。恰好东海郡在此后连续大旱了三年,新 的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冤案,并说大旱的 原因是因为屈杀了孝妇。新太守便杀牛率众到孝妇冢前祭典, 并为孝妇昭雪,此时天空忽然下起大雪,此后三年这里风调 雨顺。 斗转星移,东海孝妇的故事在民间越传越广,最后经历 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加工,变成的最流行的说法是:孝妇在临 死的时候当众说:“我如果有罪,死而无冤,血当下流;如 果有冤血当逆流,大旱三年。”当孝妇被行刑时,一腔白血 直冲云天,流淌成河,最后在郯城西南一地方汇成一大片水 洼,被称为白血汪。白血汪面积至今达十亩,紧靠汪边的村 庄因此而叫白血汪,直到五十年代那里才更名为白溪汪。至 元代,戏剧家关汉卿便据此故事写成了其流传千古的悲剧 《窦娥冤》。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 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 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 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 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2、元 代 杂 剧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称。元杂 剧虽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由 四折组成,一折用一套曲。除四折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楔[xiē] 子。所谓楔子,即填补的意思,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 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 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 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有的杂剧作家 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限制。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脚色唱,或正旦,或正 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 旦本”,由末旦主唱的叫“末本”。其 他脚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 剧本上都标明“××科” 。元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比南曲高 亢激越。元杂剧的脚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正末为 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净,花脸,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角色。 杂,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
二、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 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 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 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 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 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3、明 清 传 奇
明代初叶,在北曲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 优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传奇保持 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 新的发展和提高。其主要特点有:剧本分出并加 出目;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集曲的广泛 使用;曲律更为严格;脚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 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南洪北孔为传 奇的最后一个创作高峰。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元· 关汉卿《赵氏孤儿》-元· 纪君祥 《精忠旗》-明· 冯梦龙 《清忠谱》-清· 玉 李 《桃花扇》-清· 孔尚任 《汉宫秋》-元· 马致远 《琵琶记》-明· 高则诚 《娇红记》明· 孟称舜 《长生殿》-清· 昇 《雷峰塔》-清· 洪 方成培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救风尘》-元· 关汉卿 《西厢记》-元· 王实甫 《看钱奴》-元· 郑延玉 《中山狼》-明· 海 康 《墙头马上》-元· 朴《李逵负荆》-元· 白 康进之 《幽闺记》-元· 施君美 《绿牡丹》-明· 濂 吴 《玉簪记》-明· 濂 《风筝误》-清· 渔 高 李
•作者作品: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 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在《南吕· 一枝花· 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 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 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 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 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 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 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 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 (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 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 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 孤(官员)、徕儿(小厮)。
全
剧 内 容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 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
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每折主要内容
课文节选的剧本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 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重点学习)
精读思考题
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 大意是什么? 3、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 天地鬼神? 4、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 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5、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 的是什么?三桩誓愿运用了哪些典故?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 呢? 7、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 节呢? 8、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的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自读)。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 样理解? 3.《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 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1.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3.“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 手法
二、鉴赏戏曲语言的方法 要以曲词为主,但又必须将之与宾白、 科介相结合,整体鉴赏。 鉴赏古代戏曲语言,要注意理解其中的 古白话词语,注意了解曲词的富于抒情性和 音韵美的特点,以及常用的比喻、夸张、用 典、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
三、欣赏古代戏曲艺术手法
想象、夸张和借景抒情,是古代戏曲重要的 艺术手法。想象、夸张以奇异的情节塑造人物形 象,反映生活;借景抒情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 歌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 现人物的方法。 鉴赏时,要着眼于艺术效果,通过揣摩语言 来体会想象、夸张手法所表现的浪漫色彩,以及 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优美意境,认识它们对表 现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