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虫和线虫的对比表
吸虫和线虫的对比表
寄生虫名称
比较项目
吸虫
线虫
形态
体壁:1.由体壁和肌肉层组成,无体腔,由外到内由外质膜、远侧胞质区、基质膜。
2.表面外膜,也称糖萼,由糖蛋白与糖脂上的糖残基构成。
3.远端胞质区中还有线粒体及分泌颗粒。
4.体棘位于基质膜之上,基质膜之下为基层及肌肉层。
5.近端胞质区,内有核、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分泌颗粒、各种小泡。
鞭虫:成虫侵入宿主粘膜下层乃至肌层,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当寄生虫数目较多时,由于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的刺激作用,可致肠壁粘膜组织出血、水肿等慢性炎症反应。
蛲虫:蛲虫性阑尾炎、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炎症。
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幼虫所致病变:钩蚴性皮炎、呼吸道症状成虫所致病变:贫血、腹泻和异嗜癖、婴儿钩虫病、消化道出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丝虫成虫所引起的早期病变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为淋巴循环阻塞的结果,微丝蚴主要引起“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当大量微丝蚴在短期死亡时,可产生全身过敏反应和局部损伤性炎症。
旋毛虫:局部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消化系统:消化管完整,由口孔、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咽管与肠管交接出有一个三叶形活瓣,称咽管—肠管阀。雌虫的肛门通常位于虫体末端的腹面,雄虫的直肠通入泄殖腔二开口于体外。
生殖系统:雌雄同体,雄性生殖系统早熟于雌性生殖系统,雌雄生殖系统均开口于生殖窦。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由睾丸、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及交配附器组成。雌虫多有2套生殖系统,称为双管型,一般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排卵管、阴道和阴门等部分。
②卵在外界发育至感染期虫卵,如蛔虫、鞭虫
③卵在外界孵出幼虫并发育至感染期幼虫,如钩虫
吸虫的感染期是尾蚴或者囊蚴。
致病
华氏睾吸虫:患者的肝受损,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引起胆管上皮脱落、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炎症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胆管结石、胆管癌等。
蛔虫致病主要由幼虫在体内移行和成虫在小肠内寄生对宿主的损害所致,主要表现为机械性损伤、超敏反应、营养不良以及导致宿主肠道功能障碍。
4.基本发育过程:卵、毛蚴、胞呦、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成虫
1、基本发育阶段:卵、幼虫、成虫且幼虫发育需4次蜕皮、移行
2、生活史类型:
(1)生物源性线虫(间接型):需中间宿主
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以组织线虫为主,如:丝虫
(2)土源性线虫(直接型):不需中间宿主以肠道线虫为主:
①卵产生后不久即具感染力,如蛲虫
神经系统:咽部神经环是神经系统的中枢,向前发出3对神经干,支配口周感觉器官;向后发出背腹及两侧3-4对神经干,包埋于皮下层或纵索中,分别控制虫体的运动和感觉。
生活史
1.吸虫的生活史复杂,幼虫阶段进行无性生殖,世代交替以及宿主转换。
2.生活史发育过程中需要1—2个中间宿主
3.生活史均需经过水域环境发育,首选中间宿主为淡水螺
体壁:1.由外向内由角皮层、皮下层和纵肌层组成。
2.角皮层在虫体前后两端衍生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唇瓣、乳突、翼、棘、嵴、环纹、交合伞等。
3.皮下层由合胞体组成,无细胞界限,主要功能是分泌形成角质层,在虫体的背面、腹面和两侧的中央,皮下层向内增厚突出,形成四条皮下纵索。
消化系统:消化道不完全,由肌性口吸盘围绕的口、前咽、咽、食管和肠管组成,后者分为两个肠支。肠支末端为盲端,消化后残余物由口排出。
排泄系统:对称的管状系统,由咽细胞、毛细管、集合管与排泄囊组成,经排泄孔通体外。
排泄系统:有管型和腺型两种。
管பைடு நூலகம்:一对长排泄管,由一短横管相连,H形、U形或倒U形
腺型:只有一个具有大的细胞核的排泄细胞。
神经系统:吸虫咽的两侧各有一神经节,有食管背索相连。每个神经节分别向前后各发出背、腹、侧3条神经干分布于虫体的背面、腹面、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