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血透室持续质量改进,降低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 PPT
血透室持续质量改进,降低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 PPT
对老年及理解力差的患者应不断 强化,使他们真正理解。
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护士在交谈中应告诉 患者有任何异常感觉要及早诉说,以便及时 处理。 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惧怕心理,增加病人 依从性,降低或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告诉患者在透析结束后起床不要过快, 避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二)严格执行称体重流程
所有血液透析患者称重必须有护士在场, 专人负责称重,称重前询问并检查衣物更 换情况,对衣物不一致的需称量衣物重量, 所带食物也需称重,有需要者先如厕。使 用专用记录本,称重后及时记录。
(二)严格执行称体重流程
(三)避免透析中进食
指导患者血液透析前必须进餐,尽量避免 透析中进食。如因时间安排问题,透析过 程中需进食者,可指导患者进食面包馒头 等干食,进食量约50毫克。时间选在透析 开始后3小时内,血压不高的患者尽量避免 在血压透析3小时后进食。对易发生低血糖 的糖尿病患者加强巡视,必要时测血糖, 透析过程中给予糖果及葡萄糖补充,避免 低血糖发生。
金宝14L透析器膜面积1.4平方米
FX10透析器膜面积1.8平方米
NIPRO空心纤维透析器
(五)药物的合理使用
容量依赖性高血压的患者由于超滤脱水, 透析过程中血压会下降,因此,有低血压 倾向的患者,透析当天,透前尽量避免使 用或少用降压药物,透析中血压过高可根 据医嘱给药,给药后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 化,一般患者透析后再用。
高通量透析器:尿素清除率185-192ml/min, 肌酐清除率172-180 ml/min,维生素B12清 除率118-135 ml/min,β2-微球蛋白透析后下 降率为40-60%。
(四)选择合理的透析器
透析膜面积:通常面积越大,尿素清除效 果越好,但预充血量也越大,透析器面积 <1.0m2 为小面积,1.0~1.8m2为中面积, >1.8m2为大面积。
积极纠正贫血及营养不良。
(六)IDH的护理
(六)IDH的护理
低温透析:低温可以提高血浆儿茶酚胺水 平,血管收缩,增加血管外周阻力,减少 体表血流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可调钠透析:在透析开始时,透析液钠浓 度145-150,在透析结束时调至正常范围。
序贯透析:先行单超,然后进行透析,可 以清除大量液体,序贯透析时血浆渗透压 下降相对少而缓慢,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六)IDH紧急处理措施
如经上述处理仍无无改善,立即终止血液 透析。 患者下机后应平卧15~30分钟再起 床,起床动作应缓慢,不宜过快, 如继续头晕无力,血压无明显回升 者,可留院观察。(四)选择合理的透析器
透析器的选择应个体化 对首次透析者选择面积小低通量透析器,
并增加预冲量。 对年老体弱的患者或者体重较小的女性患
者适当采用小面积透析器。
(四)选择合理的透析器
低通量透析器:尿素清除率180-190ml/min, 肌酐清除率160-172 ml/min,维生素B12清 除率60-80 ml/min,几乎不清除β2-微球蛋白
(六)IDH紧急处理措施
立即通知医生,将透析患者去枕平卧,头 低位,可将床尾抬高,出现呕吐时,头应 偏向一侧。 停止超滤,减慢血流量,同时给予 吸氧,测量血压。 输入生理盐水100~200ml,输液时 可阻断动脉血流,以加快输液速度。 提高透析液钠浓度,降低透析液温度。
(六)IDH紧急处理措施
必要时可用50%葡萄糖注射液,血清蛋白或 输血等,多数患者可缓解。 血压恢复正常后,再继续透析,同时 密切观察血压,根据血压情况增减 超滤量。 对心源性低血压或感染性休克的患者, 根据情况给予强心剂或升压药。
相应并发症的各种预防措施。
(一)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对病人实行分管护理,责任护士 对分管的患者及家属介绍IDH的 相关知识,告知IDH的危害、引 起原因、临床表现、如何防止等。
重点突出饮食指导,控制水分的 摄入,使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保持 在干体重的3-5%,体重增加过多 患者延长透析时间,指导患者增 加透析次数。
血透室持续质量改进,降低透析患者低血压 发生率
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透析低血压的概念
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1/3脉
压差
透析低血压(IDH)是指平均动脉 压比透析前下降>30mmHg(以上) 或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
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并发 症,其发生率约为20%~40%。
当超滤过多或超滤 速度过快。使超滤 率大于毛细血管再 充盈率时,会引起 有效血容量不足心 脏灌注及心输出量 下降而发生低血压
如严重贫 血、低蛋 白血症、 低血糖休 克、心功
血管感受器反 应低下,不能 及时调节血压
可以激活 补体,诱 发低血压
IDH临床症状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实施对策
(一)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二)严格执行称体重流程 (三)避免透析中进食 (四)选择合理的透析器 (五)药物的合理使用 (六)科室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掌握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