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简介

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简介

一、中心基本情况。

2003年8月1日,我国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建立起救助管理制度,同年11月,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中心成为广东省专职开展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机构,也是全国民政系统第一个专门开展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专职机构。

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广东省内无家可归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教育和安置工作,负责我省籍流入外省的流浪儿童回省后的临时安置和救助保护工作,并根据《广东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对省内各救助管理站救助时间超过30天的流浪儿童进行临时安置,根据目前救助政策,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救助对象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正在城市流浪乞讨,无家可归的儿童;二是公安机关解救的被拐卖儿童;三是有轻微违法行为的流浪儿童;四是父母入狱无监护人监护的儿童。

其中救助量最大是第一类流浪儿童,这类流浪原因主要有自已离家出走、遭家庭遗弃、被操纵职业乞讨、与家人走失等原因。

二、救助流浪儿童基本情况
从2003年至今,共救助各地流浪儿童1300多名,通过护送返乡或亲属接回1280名,回归率达86%,按流出地统计,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贵州、江西、广西、河南等省份,此外广东流入全国各地300名,主要集中在清远、韶关、茂名、揭阳等市。

几年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具体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结合工作性质彻底转变的要求,通过加强职工队伍学习教育和培训,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创新管理与教育,对长期滞留在我中心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对适龄儿童开展“类学校”教育,对符合就业条件的少儿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探索出流浪儿童“类学校”教育新模式,被民政部誉为全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三大模式之一,并成功地被确定为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6――2010年流浪儿童合作项目执行单位,开展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项目合作,2006年荣获共青团中央、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13部委授予的“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极大地丰富了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内容,提高了救助保护工作质量。

三、坚持抓好流浪儿童回归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流浪儿童只有回归到家庭、社会,才能更好健康地成长,我们把流浪儿童回归作为根本目的,千方百计查找亲人和其监护人,几年来,实现了86 %的回归率,主要采取做法:一是日常管理教育中,每天安排专人做流浪儿童思想工作,通过沟通谈心,思想教育,启发对家庭、对父母的感情,使自行离家出走这部分儿童能讲出地址,从而回到家庭;二是通过网络手段,不断查找流浪儿童提出的每一个线索,想方设法与当地派出所、社区等机构联系,请求帮助查找,有时为核实一个地址,单电话就打几十次;三是加强跟踪回访,由专人负责与流浪儿童家庭、社区、或本人定期联系,了解其生活情况,帮助解决思想顾虑,防止再流浪,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争取省民政厅安置部分长期滞留中心儿童到省杨村社会福利院,解决流浪儿童养育教医等长远问题。

四、围绕宗旨、坚持创新、不断丰富救助保护工作内容,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几年来,进一步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探索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教育、回归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领域实现“四个突破”,取得显著成效:
1. 开展流浪儿童“类学校”式管理教育,在流浪儿童日常管理教育的模式上取得新突破。

我们探索开展了机构内流浪儿童非正规教育,根据流浪儿童智力、身体状况和受教育程度,进行分班管理,设立专门负责日常教育的教务科,配备专职教师,负责流浪儿童进入中心后的日常教育工作。

开展基础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心理矫正教育和组织文体娱乐活动课程。

同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了教育管理理念,从原来的课堂式分类教育、课堂式集中教育、课外开放式教育、针对性辅导教育模式,逐渐向互动式、开放式、参与式教育延伸,流浪儿童从被动式接受教育,到主动式接受教育转变。

通过开展开放式教育、互动式教育、参与式教育方法,使流浪儿童在多种教育方式上找到感兴趣和适合自己的课堂,流浪儿童通过“类学校”教育,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通过“类学校”教育,使他们懂得了是非、美丑、善恶和做人的道理,学到一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积极探索流浪儿童开展正规国民义务教育,维护流浪儿童受教育权利。

我们与当地义务教育机构联系,对智力、身体良好,具备接受教育条件的流浪儿童,逐渐送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在实践中进行大胆偿试,请当地小学到中心授课,开展正规九年制义务教育,使非正教育与正规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类学校”教育模式,此举受到民政部肯定,在2006年成都举行的全国救助保护未成年人工作会议上,民政部窦玉沛副部长在会上充分肯定我中心的“类学校”教育模式,并称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三大模式之一。

2. 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积极探索和解决流浪少年儿童长大成人后出路问题,在流浪儿童回归社会的途径上取得新突破
推行培训安置,解决无家可归流浪儿童的出路问题。

流浪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从儿童到少年,再从少年走向成人。

在他们走向成人期间,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他们能学到一技之长,长大后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为此我们与驻地劳动保障分局签订了培训、就业、安置协议书,为流浪儿童搭建了培训就业平台,在中心年满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经中心推荐,本人同意,由当地劳动部门无偿进行就业上岗培训,培训结业后,经考核合格,给予就业安置。

用人单位与其本人签订18周岁之前的劳动合同,劳动部门和救助保护中心双方共同监督合同履行情况。

劳动报酬归本人所有,让流浪儿童真正做到独立自主、自食其力。

目前,已有多名流浪儿童接受就业培训,安排了就业。

通过培训就业安置工作,解决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成年后的出路问题,使其成年后融入社会并能掌握一门或多门技术,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实现了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最终目标。

同时,在省厅领导支持下,根据《广东省孤儿救助工作实施意见》,解决长期滞留在中心39名无法查清地址的流浪儿童,安置到省级福利机构。

通过就业与安置,解决流浪儿童长期滞留问题,开拓流浪儿童回归社会的有效途径。

3. 开展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合作,扩大社会影响,在流浪儿童社会支持领域取得新突破
几年来,我中心通过开展“类学校”教育,引起国际组织的关注,英国儿童救助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关官员先后到我中心考察,对我们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2006年初,经民政部批准,我中心被确立为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6-2010年流浪儿童合作周期项目执行单位,重点开展流浪儿童“类学校”教育活动,已利用联合国儿基会资金,开展了教师培训、双语教师共同生活活动,并与天津聋儿康复中心(联合国合作项目单位)开展了聋儿双语双文化合作项目,07年来我们与深圳大学心理系合作,利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金支持,开展流浪儿童心理干预,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矫正不良行为,取得初步成效,几年来,我们取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设备和资金支持70多万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也多次到中心指导工作,2008年在我中心实地召开了年度评估会议,得到民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的肯定,通过开展项目合作,有力推动了救助理念和工作创新发展,拓宽了社会化救助道路。

4. 抓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在流浪儿童专业化服务模式上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吹响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号角。

作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及省民政厅试点单位以来,按照试点要求,制定方案,认真开展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我们在队伍中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两次组织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中心共同42名符合同志参加职业考试,有7名同志获得助理社工师资格,两名同志获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37名同志通过社工师部分课程考试,并与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展社工项目合作,引入3名专业社工人才,两者结合,形成自己社工人才队伍;在中心内开发社工岗位,建立社工人才使用机制和社工工作制度,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探索流浪儿童“类学校”教育、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智障儿童潜能开发,提升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专业化水平,两年来,共有75名长期滞留中心儿童通过社工个案服务回归家庭,今年,流浪儿童回归率达9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得到民政部社会工作司领导及省厅的充分肯定,有力地推动社会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中心先后荣获共青团中央、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13部委授予的“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光荣称号,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行业和系统“窗口之星”、省直机关工委“文明单位”,《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福利杂志、中央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均对我中心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情况进行正面报道,得到上级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期待得到帮助的方向)
1、流浪儿童长大后安置问题,目前全国无统一安置政策,各地要探索开展。

在政策范围内,可以开展家庭寄养活动,让流浪未成年人过家庭生活。

让社会热心人士资助开展。

2、查找家庭地址问题,识别困难。

3、社工接案对接问题,让回归未成年人得到更好帮助,防止再流浪
4、流浪未成年人教育,发动资助让他们按受国家义务教育,保证未成年人接受正常教育,保障他们健康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