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教案和说课稿——背影

初中语文教案和说课稿——背影

初中语文教案和说课稿说课稿和教案年级:八年级内容:《背影》学校:龙集中学教师:尹*时间:2019/11/13教案:背影教学目标: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教学重点:落实目标2、3教学难点: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提问: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二、朗读训练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3、朗读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批注要点: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

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要素)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

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5)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重点讨论解决2、5)四、作业布置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完成课后建议(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错没关系,做在书本上)3、熟读课文背影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重点段落研读、关键语句意义的品读、理清本文的层次与结构体会中心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比较阅读训练。

一、重点研读第五段(朗读、讨论)1、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一共写了四个背影,那么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那一个?朗读这一段,注意其中的一些词语,等一下要求大家写出来。

引导学生研究删后补出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拔A、两个“黑”字B、三个“布”字C、“蹒跚”“肥胖”D、“两手”“两脚”E、不要“向左”两字行不行,为什么?2、为什么“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轻轻的”或是“小心地”?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可以?4、作者为什么看到这个背景“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为什么赶紧拭干了泪?5、这一次流泪与第一次流泪有什么不同。

与第三次、第四次呢?三、关键语句的品味1、前面我们通过第五段的阅读,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文中还有那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句子,并进行点拔A、第二段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B、第三段棗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C、他嘱我路上要小心·····2、作者是否一开始就体会了父亲的这种朴实的疼爱之情呢?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那些语句是互相呼应的?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五四、总结讨论1、文章的标题改为“我的父亲”“浦口别父”好不好,为什么?2、讨论上节课课后练习2、教师板书总结3、讨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A、2、3两段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B、第四段为什么不详写作者在南京与朋友的游逛?五、比较阅读训练:见附四六、小结七、作业布置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

(着眼于迁移与巩固)附一:课堂练习一(幻灯出示)选择正确的读音差使交卸奔丧迂腐琐屑栅栏举箸附二:课堂练习二根据教师所说的意思默写出该词语1)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2)奔赴亲人的丧事3)乱七八糟的样子 4)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5)凄惨暗淡,不景气 6)有了空闲的时间,指失业在家7)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8)精神不振作9)细小而繁多的事 10)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附三:课堂练习三不看书凭记忆补充下面这段文字中删去的词语。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攀在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附四、板书设计一难忘背影——点题父家境:祸不单行父亲疼爱儿子子描写背影别前:细心关照儿子怜爱父亲情买橘子:体贴周到深再现背影——思念学案:自主学习1、填空。

《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

()家、诗人、学者。

散文代表作品有《》《》等。

2、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迟疑()琐屑()颓唐()栅栏()簌簌()搀()踉跄()狼藉()妥帖()游逛()擦拭()箸()3、下列汉字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A.逗留交卸晶莹脚夫B.游逛狼藉警醒珊栏C.典质赔偿赋闲吩咐D.熟识行李料理自已4、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交缷:琐屑:颓唐:惨淡:触目伤怀:不能自已:祸不单行:天无绝人之路:5、下列各句中对黑体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乌七八糟的样子)B、一半为了父亲赋闲(失业在家)C、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D、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去很远的中央)6.课文围绕“背影”主要写了哪些内容?(、(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背影》一文中几次写“泪水”?分别流的是什么泪?((1)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难过的泪(2)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感激的泪(3)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惜别的泪(4)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辛酸的泪)8.“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是为什么?(聪明”是反语,表现不理解父爱的自责之情。

父亲讲价钱,嘱托茶房,都是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理解不到,自以为是,觉得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傻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首先,说教材。

《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是以“至爱亲情”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最美的亲情。

本文被选入单元第一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本文能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在对教材的分析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文中描写的4次背影,4次流泪,两次叹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背影的探讨,明白文章中蹒跚,攀爬等词的用意,懂得这些准确词语中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细致关爱,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唤醒学生自身的深刻体验,形成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在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的基础上,本节中将:重点: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

通过合作探究品味刻画背影的方法。

难点: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

在探究中,深刻透彻的领会这种伟大真挚的父爱对于今天的学生也有一定难度。

三.学情分析:另一方面,了解学生情况,对于更好地把握和分析教材有着很大作用。

八年级学生属于情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父亲的反思有,但不深刻。

对于朴实的文字,尽管我们之前学过了《班的花儿落了》,《散步》的文章,但学生与语言的感受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可能只是对文章进行表面的理解而不做深刻的探讨。

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朴实的语言达到感情态度的转变。

四.教法学法:根据对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教法:创设情境法:通过创造情境使将至是生动的展示出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

引导启发法: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朗读体会法:一方面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掌握,同时也使学生眼耳口多种感官并用,更加深刻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学法: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文章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探究法:通过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度解析文章写作手法以及文章背后的寓意。

讨论法:讨论法则可以讲朗读和探究中所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以及自己的感受更好的和大家交流。

五.说过程教学过程: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我的教学过程如下:【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好的导入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能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的形式导入本节课内容。

首先我先播放筷子兄弟的《父亲》,之后想学生提问“这首歌每每都能勾起我们对父亲的情感,谈及父亲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对于朱自清先生来说是父亲的背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感受一下朱自清为什么每每想到父亲的背影就会泪流满面。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绪从一开始就拉进文章中,同时也引起学生对文章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理清脉络,整体感知:在本节课开始前,我就先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有了之前的预习很容易的九就可以说出答案。

设计意图:通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学完成简单的练习,掌握本节课生字词,同时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更好的为后面深度解析文章做好铺垫。

【3】深入品读,感悟真情:通过对文章的简单梳理,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