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的调研报告本文导读:此文由免费论文论文范文网编辑整理,我们为您提供原创论文、免费论文、毕业论文、论文下载、工作总结、简历、论文写作指导等服务!蚂蚁论文网真诚欢迎您的光临与惠顾!这是一篇关于关于天津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的调研报告的论文范文,摘要:关于天津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的调研报告农民工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的劳动力队伍,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人数的不断增多已经成为天津市农民工队伍的重要特征。
为进…关于天津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的调研报告农民工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的劳动力队伍,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人数的不断增多已经成为天津市农民工队伍的重要特征。
为进一步深化团中央“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并且根据团中央的总体安排部署,天津团市委权益部联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于今年9-11月,以“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旨在摸清在津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和特点,把握他们在社会融入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一、基本情况调研课题组于2010年10月—11月对天津市西青、东丽、南开、滨海新区四个区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
本次调研发放《天津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7份;发放《天津市农民工子女教育成长状况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3份。
对东丽区、南开区的三个单位进行深入访谈,接触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30余人,涉及建筑、餐饮、环卫等多个职业领域。
在本报告中,天津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城市地区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被调查者的整体年龄处在18—30之间,包括外地来津务工者和天津农村常住人口进城务工者。
本报告的理论依据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政治社会学相关理论,二是社会认同理论,并着重从这两个视角透析天津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
首先,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结构与政治系统必然形成一种互动,而社会结构的健康发展对于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至关重要。
新生代农民工是当前天津市劳动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天津市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已经成为当前天津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这一部分群体的利益诉求与意见表达机制,社会参与程度与权利保障程度等问题在城市社会社会生活中都一直呈现出边缘化的特点。
能否有效地实现天津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是天津社会结构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摆在天津市委市政府与团市委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其次,从社会认同理论切入,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必然带来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迁移,而在这一过程中,迁移人口在迁入城市必然存在社会认同问题。
中国当前正处在城市化的过程之中,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迁移人群从农村进入城市很自然地会出现社会认同上的困境,这是社会融入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从心理上消除新生代农民与天津城市生活环境之间的隔阂,强化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自我认同与被认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成长,对于维系整个天津城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天津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与基本特征(一)概况2010年3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1.9%。
[1]统计数字显示, 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超过我国总人口的16%。
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有力缓解了城市劳动力资源的不足,大量农民工在城市中承担着较为繁重、艰苦的工作,他们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城市功能,扩大了城市规模,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农民工群体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兴生产力,已成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09年天津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天津全市常住人口1176万人,比2007年末增加61万人。
户籍人口968.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0.60万人,非农业人口588.27万人。
[2]2009年,在天津就业的本市和外来农民工总和为209万人左右,占全市劳动力总量的32.3%。
男性140万人,占2/3;女性69万人,占1/3。
从行政区划上分,外来农民工179万人,本市农村常住人口进城就业的30万人左右。
外来人口的输出地主要为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等20个省市。
城镇化进程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预计每年天津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增加9万人,外来劳动力增加10万人。
农村外来劳动力大多数为新生代农民工,目前24岁以下新生代农民工占就业农民工总量的67.9%,新生代农民工男女比例为1.67:1。
从就业行业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建筑、电子、服务、轻工、餐饮服务等13个行业,占青年农民工就业总量的76%。
从所在企业类型来看, 在外商投资企业就业的占36%,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41%,国有、集体等企业占23%。
[3](二) 基本特征1.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条件存在较大差距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阶段,城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时更强调获得尊重,他们对工作中的发展层次抱有很大的期待,所以他们把进城务工看作是谋求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维持生存的途径。
但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受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
即使新生代农民工倾向选择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但是也受其身份和文化水平的客观限制,他们的务工条件存在较大差距。
在此次天津各区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条件一般,工作环境满意度不高,经验和技术是其就业的主要驱动因素。
此外,劳动合同管理不太规范,合同解除随意性大,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利的维护也处于弱势地位。
2.过客心态仍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主流心态,缺乏对城市和农村的双重认同“80"后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群体,他们很多都在城市长大甚至出生在城市,没有务农的经历,因而他们没有父辈那么浓厚的乡土情结。
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市民化、城市化倾向明显,他们更希望留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要远远大于农村。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有52.8%的新生农民工认为自己只是城市的打工者,有27.01%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农村人,而不是将自己视为城市人。
再加之城乡二元体制的削弱,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但是,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存在又阻碍政府对其身份的制度认同,于是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使得农民工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形成“新二元结构”和自我隔离,使他们难以融入城市。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在对务工的城市和家乡所在的农村做总体性的认知和评价时,呈现出一种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内心自我矛盾性,缺乏对城市和农村的双重认同。
此外,传统农民工近似于候鸟的打工方式和亦工亦农经历造就了他们城市过客心理。
图1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3.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普遍偏低,生活条件较差,心理压力大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普遍偏低,这也成为他们生活中面对的主要问题(见图2)。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主要是为了改善家庭状况,而非生存状况。
所以,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很大比例是用来改善家庭境况。
随着工资收入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开支比例递减,而用于改善家境的数额比例却在递增。
在工资收入很低的情况下,他们除了进行必要的个人生活消费之外,省下的钱多数都用于给家里补贴家用,这样,工资收入低,还要补贴家用,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压力。
图2 新生代农民工对工资的满意情况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
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来说,新生代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压力和负担。
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居住条件和生活状况都不容乐观。
他们绝大多数居住条件很一般,甚至是艰苦的,多数住在集体宿舍或是租房住宿,居住条件比较简陋。
面对偏低的收入和较差的居住条件,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59.1%的新生代农民工都感觉心理压力大。
(见图3)图3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压力情况4.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对未来职业规划较为茫然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不稳定,首先表现为临时用工多于合同用工,“干完现有工作就走人,再找下一份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
通过对接受我们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我们发现他们中48.7%的人是临时用工,合同用工所占比例刚刚超过50%。
(见图4)临时用工比例高意味着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并不稳定,工作更换相对频繁。
尤其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中那些缺少一技之长的纯体力劳动者来说,由于从事的工作可替代性强,工作更不稳定。
用接受我们访谈的一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话说,“做…小工‟(指没有技术的工人)的就是卖力气,哪里给的钱多就去哪里”。
图4 新生代农民工用工形式工作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职业能力的持续提升,“过于频繁地跳槽,使得他们对每个行业、岗位只能作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每一项职业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学徒期‟的水平。
”[4]而缺乏较强的职业能力又使得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途缺少信心。
大多数新生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较为茫然。
同时,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渴望留在城市生活,然而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二元户籍制度等因素却又往往使他们对城市生活望而却步。
这也使得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缺乏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的动力。
5.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圈子较为单一,并且不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居住在市郊狭小的工地圈子中,日常往来的对象主要是在一起打工的农民工工友,他们中多数与“城里人”缺少接触。
在我们所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16.7%的人表示与城里人“很少接触”,34.8%的人表示表示与城里人“基本不往来”,两者加起来超过调查人数的一半(见图5)。
访谈中,一些农民工表示,“平时很少和工地外的人接触,闲了的时候主要就是和工友们玩在一起。
”“有了事,一般就会找老乡(指同乡的农民工)帮忙,人生地不熟的,也只有找老乡。
”社会交际网络小、生活圈子较为单一,已经成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之一。
图5 与城市人的接触情况同时,如前所述,由于工作不稳定,流动性较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圈子。
一旦工作地点变更,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就会和原有的生活圈子告别。
6.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过程较父母容易,但户籍限制难以突破调查发现,在城市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认同度较高,其社会融入过程与父母相较也比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