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一、定义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
其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关节增生。
本病亦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和肥大性关节炎等。
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负重较大、活动较多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关节(颈椎、腰椎等)及手指关节等部位。
二、流行病学调查本病发病率与年龄、性别、民族及地理因素有关45岁以下女性发病率仅2%,而65岁以上达68%;55岁以下男女骨关节炎关节分布相同,而高龄男性髋关节受累多于女性,手骨性关节炎则以女性多见。
黑人骨关节炎比白人多。
而中国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病率低于西方国家。
三、分类按有无确切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按关节分布可分为局限性和全身性;按是否伴症状可分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放射性)骨性关节炎。
髋关节是骨性关节炎好发部位之一,以髋关节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按有无确切病因我们将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分为两类:原发性和继发性。
1.原发性:指发病原因不明,患者无遗传缺陷,没有全身代谢及内分泌异常。
髋关节没有外伤、感染、先天性畸形等病史。
多见于50岁以上肥胖型患者。
常为多关节受累,发病缓慢,预后较好。
在我国原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较少见。
2.继发性:指发病前有某些病变存在者。
如髋部骨折、脱位、髋臼先天发育不良、扁平髋、股骨头滑移,Legg-Calve-Perthes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病变常局限于某个关节,病变进展较快,发病年龄较轻,预后较原发性差。
四、病理变化过程1.滑膜:滑膜的改变不是原发病变,因而没有特异性。
滑膜的病理改变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增殖型滑膜炎;见于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早期。
其特点是:关节液增多,大量的滑膜增殖,滑膜水肿,肉眼可见表面有葡萄串珠样改变。
一种是纤维性滑膜炎;其特点是:关节内常有少量关节液,葡萄串珠样改变大部分消失,并被纤维组织所形成的条索状束带所代替。
这是间质组织对滑膜炎症长期反应的结果。
2.关节软骨:正常的关节软骨为白色、透明,表面光滑细腻,边缘规则整齐。
在骨性关节炎早期,软骨表面变为浅黄色,失去光泽,透明性差。
在晚期软骨表面粗糙不平,局限性软化灶、软骨碎裂、剥脱,致软骨下骨外露五、临床表现(一)症状及体征原发性和继发性髋关节炎在症状及体征方面无明显差别。
主要表现为:1.疼痛:是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症状。
最初并不严重,在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好转,严重者休息时亦痛。
可受寒冷、潮湿的影响而加重。
常伴有跛行。
疼痛部位可在髋关节前面或侧方或大腿内侧。
也可放射至肢体其他部位。
造成髋关节疼痛的原因可能为:1、由于软骨的增生,将周围骨膜掀开;2、股骨上段骨内静脉压增高;有人认为压力高于5.33Kpa(40mmHg)则可产生静息痛。
3、髋部微小骨折;4、由于滑膜炎症可引起疼痛;5、髋关节周围神经受压2.僵硬:这是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另一个主诉。
其特点是髋关节僵硬感常出现在清晨起床后或白天在一段时间关节部活动之后,而活动后疼痛减轻,活动度增加。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僵硬现象与其他疾患所造成的僵硬的一个显著不同点是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5min。
3.功能障碍:严重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出现屈曲、外旋和内收畸形。
病人采取这样的姿势是因为在这个体位,关节囊最松弛,因而关节容积最大,由于有一定量的关节液,此时关节压力最小。
此外,病人常感行走。
上下楼梯,由坐起站起困难。
如有关节游离体存在,可出现关节交锁症。
4.体征:早期可没有体征。
严重时可出现上述畸形征。
髋关节前方及内收肌处可有压痛。
仔细检查髋关节的活动时,可发现髋关节内旋角度越大,则疼痛越重。
这是由于内旋时关节囊容积减少。
髋关节畸形较重时,可出现Thomas征阳性。
(二)实验室检查1.无特异性检查WBC计数、血细胞容积、血清蛋白电泳均可正常。
关节液分析,WBC计数常在1×109/L(1000/mm3)以下。
(三)X线表现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常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面不规则、不光滑,并有断裂现象。
股骨头变扁,股骨颈变短变粗,股骨头颈交界处常有骨赘形成,而是股骨头呈菌状。
髋臼顶部可见骨质密度增高,其外缘有骨赘形成。
髋臼相对变深。
髋臼顶部和股骨头可出现单个或多个囊性变,囊性变周围有骨硬化现象。
严重者股骨头可向外上方脱位。
有时关节内可见游离体。
六、治疗(一)非手术治疗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理疗、按摩、针灸等2、内治法3、外治法(二)手术治疗1、保留患者自身髋关节的手术(1)关节清理术(2)股骨近端截骨术(3)闭孔神经切除术(4)髋关节松解术(5)对原发病采取适当矫形术2、关节成形类手术(1)金属杯成形术(2)髋关节固定术(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全髋关节置换术七、髋关节置换术(一)定义:用人工制造的髋关节代替疼痛且丧失关节功能的髋关节的方法。
人工髋关节有多种类型的设计及多种材料,但一般来说都有两部分组成,高光滑度的金属股骨头假体和由耐磨塑料组成髋臼假体,它可能还会有金属外壳包裹。
还要用特殊的外科水泥即骨水泥填充在假体与骨之间的腔隙来固定假体。
最近新兴的还有非骨水泥型的假体,这种假体适合于年轻型的病人或活动量较大的患者。
另外,还可能会将骨水泥型的股骨头假体与非骨水泥型的髋臼假体配合使用。
(二)全髋关节置换适应症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1.创伤、酒精中毒等所致的股骨头缺血坏死2.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或伴骨折后股骨头坏死3.股骨近端或髋臼的某些肿瘤4.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疼痛严重,且继续加重者5.髋关节功能重建术或固定术失败者6.稳定多年的化脓性髋关节炎或髋关节结核(三)全髋关节置换禁忌症髋关节或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活动性感染灶1. 神经营养性髋关节疾病2. 全身情况差或重要器官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3. 全身或局部严重骨质疏松或进行性骨量丢失性疾病4.髋外展肌肌力丧失或不足(四)手术适应证逐步扩大1.髋关节解剖、病理和生物力学研究不断深入2.人工髋关节的材料选用和假体设计日趋合理3.手术技术和术前、术后的处理也逐步完善4.年龄60~75岁的最合适年龄范围已经放宽(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需要哪些准备?1.心理准备:人工髋关节置换是一项成熟的现代外科技术。
最新权威机构的统计资料表明,人工关节正常使用超过10年以上者占95%,20年以上的占90%,因此,作为病员应首先消除恐惧心理,可通过阅读科普资料、参加病友联谊会,了解手术的过程与效果,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
2.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记数、生化全套检测、胸透及心电图检查。
3.生理准备:※减轻体重:以减轻新换关节的负担,但太瘦的病员要储备一定的能量※戒烟:至少术前两周开始※锻炼:练习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心血管功能的耗氧和受累关※节附近肌肉的力量训练(屈髋、伸膝及外展等)※床上大小便的练习※拐杖和助行器使用的练习※治好体内其他感染病灶,如鼻窦炎、牙龈炎、手癣和脚癣等※停服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及利血平等影响手术的降压药4.家庭准备工作※床:床面距离地面必须高于45cm,以防止术后下床时髋关节屈曲>90°※椅子:髋关节置换术后,座位的高低尤为重要,准备带有一个硬坐垫(距离地面40-45cm高)舒适的椅子、牢固的靠背、两个扶手、一个供间歇放脚的脚凳※卫生间和浴室:安装扶手,坐便器要升高至病员坐位时髋关节屈曲>90°, 浴室装上防滑带、地上铺防滑垫※步行器和拐杖:拐杖的高度应是病员垂手站立时,拐杖的顶部达到病员腰部,最好是轻一些可调节的金属拐杖;对于术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步行器比拐杖更适合病员使用,尤其对年老、虚弱的病员易于保持身体平衡,不易跌倒。
术前护理:做好各项检查,如髋部、胸部X线检查,化验常规检查,重要脏器如心、肝、肺、肾及手术耐受力检查,老年患者一定要查血糖及电解质。
同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情况。
有高血压病史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有糖尿病者停用口服降糖改为胰岛素注射治疗,饮食符合糖尿病原则要求,并控制血糖在10mmol/L,否则增加手术风险.其次要纠正营养不良,多吃高蛋白、大量维生素饮食。
心理护理:患者术前会顾虑手术效果,担忧术后能否恢复正常,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对此护理人员应给予耐心的开导,介绍我院的医疗技术和成功率,举出实例介绍一些术后功能恢复正常的或已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使患者排除忧虑,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1.预防术后感染(1)术前2~3天使用抗感染药物;(2)常规备皮,应注意全身皮肤及局部皮肤清洁,局部皮肤术前2~3天应反复多次洗刷,手术当日备皮,剃除会阴部及髋部以外15厘米范围的毛发。
术前训练患者在床上排大小便,以防术后不习惯,术前行留置导尿术。
常规术前30分钟静滴抗生素,并备血。
(二)术后护理1.术后搬动应平稳,应将患侧髋部整个托起,防止患侧内收、扭转,保持外展位,以防止脱位。
2.卧硬板床,并去枕平卧6小时。
3.妥善安置好各管道(氧气管、导尿管、引流管、输液管)并保持各管道之通畅。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同时注意尿量的变化。
5.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敷料是否清洁,伤口引流量,同时注意引流通畅(引流袋固定在低于床旁30~45厘米以上),根据引流量的情况第4天可拔管。
6.体位患肢保持外展30度的中立位,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两大腿间放软枕,以保持有效牵引和髋关节功能位。
7.观察患肢远端血运,感觉运动情况。
若患肢血运障碍,感觉功能异常,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8.加强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
术后1日可做深呼吸,并开始做小腿及踝关节活动,术后2~3日开始练习股四头肌收缩,指导患者运动足趾,做屈伸活动,术后第3~6日继续患肢肌力训练和器械和步行训练。
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加强髋部活动度的练习,如在做髋关节外展的同时做屈曲和伸展活动,增加练习强度和活动时间,逐步恢复髋关节功能。
术后2周可坐起,4周可扶拐下地活动,但不可负重及远距离走动,髋部摆动不可过大。
(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怎样进行康复锻炼?1.手术当天避免过多活动,移动时小心抬臂,托住髋部防止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患肢穿防旋鞋,双下肢中间置三角枕。
2.术后1天床头摇起,但不宜超过30°;可进行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保持肌肉张力3.术后2~3天除重复术后1d的肌肉练习外,可适当延长运动时间及运动力量,同时进行上肢肌力练习,以恢复上肢的力量,便于术后能较好地使用拐杖4.术后2~4 天左右拔除导尿管、引流管等,准备起床,医护人员会根据您的病情决定是否下地行走;起床的过程特别容易引起脱位,故第一次起床需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注意患肢不能超过中线或屈曲超过45°5.术后1周除进一步提高肌力外,还要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卧位可做有限的髋关节屈曲(﹤60°)及髋关节外展(﹤45°)6.1~2周后,病员开始使用四点式助步器步行,逐渐可借助拐杖步行;负重也逐渐增加7.6~8周扶双拐,继续住院时的各种锻炼,逐步增加大运动量,增加行走距离,增加屈髋练习的角度,但不要超过90°,增加外展的力量;复查X线片,制定康复计划8.8周左右,功能锻炼的重点在提高肌肉的整体力量,改拐杖为单侧手杖,并进行下列康复内容;俯卧位伸直膝关节后伸髋关节、直腿抬高、单腿平横练习、术侧单腿站立1min,且对侧骨盆不下沉,10-15/d,每次1~2 min9.3~6个月,二次随访,仍然复查X线片,检查肌力是否恢复正常,关节活动范围是否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八)注意事项及出院指导1.为避免脱位,6周内做到“六不要”①不要坐软沙发或矮凳子(屈髋>90°)②不要双腿交叉、跷二郎腿及下蹲系鞋带(髋内收,屈髋>90°)③不要侧身接电话(髋内收)④不要弯腰拾东西⑤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⑥不要使用蹲厕,避免屈髋>90°或摔倒2.出院指导由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需防止脱位、感染、假体松动、下陷等并发症,为确保疗效,延长人工关节使用年限,特作如下指导;(1)饮食:多进富含钙质的食物,防止骨质疏松(2)活动:避免增加关节负荷量,如体重增加、长时间站或坐、长途旅行、跑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