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系统分类-龚子同
水耕层系列,据此划分出灌淤、堆垫恶 化肥熟旱耕人为土和水耕人为土
▪ H.Eswaran指出:“人为土的建立是这
一分类的重要创新之处。”
▪ 这一分类原则被世界土壤分类组织
(WRB)全盘接受
3.4.亚洲土壤分类的代表
国际土壤学会会志两次撰文介绍中国土壤系统 分类
WRB和美国人为土分类委员会(ICOMANTH)都 引用CST
建立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错把白浆土当成 灰化土
强调中心概念,边界不清,难以严格区分 忽视时间因素,把“幼年”土壤和顶级土壤
放在一起
2.4.2.难于进行国际交流
▪ 1982年12届国际土壤学会上中国土壤学家无法
与人交流(Hapludulf)
于 天 仁 “ Phgsico_Chimistry of Poddy Soils”,评价很好,分类不懂
目前已进入8本大学教科书,20多部辞书和专 著,三个主要刊物近10年来引用424次,中国 土壤学会已将其作为标准分类向全国推荐
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和 创新
3.1.定性向定量发展
凝练出有严格限定的31个诊断层和25个 诊断特性
诊断层1/3来自国外,1/3参照改进,1/3 创建
建立了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 588个亚类
▪ 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 ▪ 农业技术转让的依据 ▪ 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 土壤科学水平的体现
2. 我国土壤分类发展历史
2.1.古代朴素土壤分类
浙江河姆渡——7000B.P,我国在太湖 证实7000年土层中有水稻孢粉,湖南农 县彭头山9100±120
▪古代有许多对土壤认识和分类的记载
禹贡对九州土壤的描述
拟定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 其他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
诊断表层:有机表层、草毡表层、暗沃表层、 暗瘠表层、淡薄表层、灌淤表层……
4.2.诊断层举例
铁铝层(Ferralic horizon),具有以下条件:
1. 厚度≥30cm;和 2. 粘粒含量≥80g/kg;和 3. 阳离子交换量(CEC7)<16cmol(+)/kg粘
5.其他土壤中土表至150cm范围内有铁铝层
6.其他土壤中土表至100cm范围内粘粒>30%,至50cm深度内, 土壤干燥时有≥1cm的裂隙 7.其他土壤一年中≥50%的天数是干旱水分状态,且有干旱表层
粒 ; 和 实 际 阳 离 子 交 换 量 ( ECEC ) <12cmol(+)/kg粘粒;和
4. 50-200um粒级可风化矿物<10%,或细土全
k<8g/kg;和
5. 保持岩石构造体积<5%。
4.3.土壤分类检索
从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均有一定检索顺序;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4个土纲的检索表
▪ 代表著作:“中国之土壤”(1936,英、
中译)
▪ 所用土壤分类,高级单元主要是土类
( great group ) , 基 层 单 元 是 土 系 (Series)
2.3.地理发生分类(50年代至今)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院士И.П.格拉西莫夫和 马溶之为代表引进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土壤分 类发生大变
土壤如有
1.土表至40cm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180g/kg或≥[120g/kg + (粘粒含量g/kg × 0.1)] 2.其他土壤中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和磷质 耕作淀积层;或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 3.其他土壤在60cm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
4.其他土壤在土壤剖面三分之二部分具有火山灰特性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CHINESE SOIL TAXONOMY
内容:
1. 土壤分类的作用 2. 我国土壤分类发展历史 3. 中国土壤系统特点和创新 4. 诊断层、诊断特性和检索 5. 土壤分类的参比
1. 土壤分类的作用
土壤分类反映土壤类型之间的相互 关系,据此以构建单个土体的数据库, 设计土壤制图单元,简化数据库处理过 程,服务于土壤资源评价和管理。
外客来访缺乏共同语言,红壤不红,黄壤不黄, 黄泥土漫天飞
2.4.3.1984年开始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4期),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重点(二次面上三次),UNDP及欧共 体的支持
以土壤所为主,38个单位参加,200多人, 历时20年
完成了18本专著,论文集8本,专刊9本,规范 与方法6本,编不同比例尺土壤图40幅,论文 570余篇,内SCI收录20余篇,经过5次修改完 成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这一系统工程
代表著作:“中国土壤发生类型及其地理分布” (俄、中译)
引入以生物气候条件为依据的土类、亚类、土 属、土种、变种五级分类制,采用连续命名
时值我国大规模开展土壤资源考察和流域规划, 土壤学者队伍发展之时,故其影响很大
2.4.土壤系统分类的建立 (上世纪80年代)
2.4.1.应用中发现地理发生分类的 一些问题:
3.2.科学界定我国特有土壤类型
提出了一系列人为土层使纷乱复杂的人为土得 以科学表达
对季风亚热带土壤提出了低活性富铁层,建立 富铁土纲
对西北内陆干旱土,提出了干旱表层代替干旱 水分状况
对青藏高原土壤提出了草毡层,建立了寒性干 旱土和寒冻雏形土两亚纲
3.3.率先建立人为土分类体系
▪ 世界上首次建立人为土纲的诊断体系 ▪ 提出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和
H.Eswaran认为“中国应把自己的分类介绍到 亚洲其他国家”。
日本农林省已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译成日文, 并将他作为世界三大分类之一向国内介绍
亚洲10多个国家来函索取CST,类检索
4.1.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现代土壤 分类的核心
所谓诊断层是用以鉴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 一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如果用于分类目 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 则称为诊断特性。
▪ N.李约瑟在“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一书中认为:“土壤 学确实好像起源于中国”。
2.2.马伯特(C.B.Marbut)的分类 (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
▪ 上 世 纪 30 年 代 在 美 国 土 壤 学 家 梭 颇
(J.Thorp)帮助下开始了近代土壤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