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方法
对于“历史与社会”中考备考复习,每一位教师都在思索如何在总复习阶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搞好复习,使中考前的复习能最大幅度地助力中考。
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三毕业班中考备考经验,认为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复习方法,重视解题方法与习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中考复习的困境
中考复习的困境是双向的。
由于中学历史与社会一直采取的是开卷考试形式,导致学生认为其学科地位不及语数英科,不重视知识的累积与记忆,对于已有知识的掌握也往往浮于表面,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考试时不知所云。
在平时的阅卷和试卷分析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学生不会分析题目,不懂解题技巧,解题无章法,抑或是答题习惯不规范,从而导致无故失分,十分可惜。
而在教师层面,也面临着中考复习的困境。
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热点复习以及大量习题的演练,时间上感觉不够用,内容太多。
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差异也较大,对于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来说会比较乏味,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自主学习引领中考复习。
二、中考复习策略
1.掌握自主复习方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必须
要把握好“源头”,打好基础知识的地基,进而才能够深入“探源”,取得“活水”。
而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知识网络。
如果只掌握几个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是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的,中考复习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大工程”,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的重点引领、热点分析,完全是不够的。
这就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掌握复习方法,把握复习要领。
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学生简单地把思维导图理解成知识罗列,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效果不佳,知识点的记忆仍是孤立的,并未达到初衷。
因此,随后笔者做了思维导图的学法指导,明确要求思维导图的呈现应是简明直观、高度概括、浓缩教材。
教师要把握内在的逻辑联系,以线穿珠,并在课后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图示的环节,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和大胆创新,且在班级内部展示思维导图优秀作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再认和再现历史的能力。
2.重视解题方法与习惯
例如:(2016 年杭州中考)2016 年7 月1 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 周年纪念日。
某班同学要设计“中国共产党成立背景” 的主题黑板报,下列选项可以作为板报内容的有()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②中华民国已经建立
③北伐战争的胜利④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例如:(2016年嘉兴中考)工业文明的浪潮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
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工业生产情况(部分)――改
编自达?赫?威尔逊《英国史》
①根据材料一,概述英国工业发展状况,并指出与此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4分)
材料二:自西方人1514 年到中国起,(这)是他们积325 年窥探之
后的一逞。
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②西方人“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指什
么?它与上一小题中的历史事件有何联系?(4分)
材料三: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但,, 只是代表了西
学的一缕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间隐约闪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③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列举在此期间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实例。
(2 分)
掌握本题的解题方法,第1小题由图表所示内容可知,19 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产量迅速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工业革命的完成对英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2 小题从时间的计算上看主要是指鸦片战争,结合所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鸦片战争和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了寻找更多的原料产地和更广阔的市场。
第3 小题主要考察西学东渐。
从该例题的解题过程可以发现,历史题的解题首先是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注意解题方法和思路,关注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3.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我们不仅要多了解
历史,更要明确历史中所蕴含的道理,客观地进行历史评判,培养正确的历史史观,形成历史认同,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发散综合思维,在中考复习过程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与社会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主要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要素构成。
例如,在“历史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就包含了历史评判,指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从事实和价值等方面做出评价或判断。
比如说:“如何评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也是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学生可以运用
史料探究策略来全面、客观地评价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学习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复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并加以引导,使学生真正可以学为己用,助力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