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名干则
由于近百年来的内忧外患,我们对于科学与人文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功利性。
一方面是对于科学技术的片面认识,即将其从西方文化的母体中割裂开来认识,从物用的层面来认识。
另一方面则是人文精神的失落,传统的价值标准、思想理念被丢弃,而新的又没有真正形成。
我们许多人依旧以褊狭的“科学主义”来否定“人文主义”,以浅薄的“唯物主义”来否定“唯心主义”,以短视的“功利主义”来否定“理想主义”。
我们对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矛盾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没能真正产生如杜威的实用主义与赫钦斯的永恒主义那样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立足于自身文化与教育传统的基础之上,借鉴杜威与赫钦斯的教育思想,使理性与经验之两级充分发展,和谐互动,从而真正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与融通。
摘自《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年第三期郭昊龙《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争衡》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要确立现代大学的核心
精神。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就失去了目标,制度保护就没有了对象,就仍然会发生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状况。
第二步就是完善大学立法。
这包括对大学总体的立法,也包括大学内部的立法。
大学总体立法就是《大学法》的建立,内部立法就是关于《大学章程》的建立。
第三步就是修订《高等教育法》,确立大
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大学及大学内部的基本关系准则,将过去比较笼统的抽象规定转化为比较具体的规定第四步是鼓励大学进行现代大学制度创新实验。
其重点是发挥大学校长的创造性,即鼓励他们从完善大学内部组织制度设计方面进行探索,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操作性模型提供经验。
摘自《江苏高教》2012年第三期王洪才,赵琳琳《现代大学制度:缘起、界定与突破》
尽管学界对“工学结合”的表述并不完全一致,但基本认识是相同的。
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认识“工学结合”的内涵:首先,“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模式,它将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进行办学和从事教育。
其次,“工学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人才培养。
作为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体现了一种人才培养的范式或框架。
再次,“工学结合”还是一种课程模式,在课程中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作为课程模式,“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特征。
最后,“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概念不同,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工学结合”。
因此,“工学结合”也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十四期刘晓欢《对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内涵的再认识》
职业教育具有政策属性,这是职业教育诸多属性中较有时代特征的一面。
(1)政策使职业教育的存在更具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现象的初始状态是混沌的、自发的、无序的。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职业教育活动都被赋予了那个时期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但是,这种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实现只有在政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调控下才有可能具备现实感。
(2)政策影响职业教育核心价值的实现。
职业教育核心价值问题主要回答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题。
因此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是职业教育价值问题的具体体现。
没有政府的倡导和政策的“权威性”引领和规范,职业教育的地位就难以保障,其作用就难以发挥,更谈不上实现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
(3)职业教育更加依赖于政策在该实践领域内的“专业知识”。
政策作用的发挥和评估,源自于“专业知识”在一些公认的实践领域的政策性运用。
职业教育政策的社会功用不仅应反映出诸如教育平等、就业机会平等等普适的原则和价值观,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向着解决现实问题的向度引申。
以这样的政策观引领和规范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把政策本身导向一种更具“专业知识”色彩的样式。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十五期单作民《论职业教育的政策属性》
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涉及面广而复杂的概念。
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同特点,各国(或地区)在职业教育体系组织形式上呈现出
不同的特点。
有四种职业教育体系是比较典型的,一是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二是国家统一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三是完全双轨制教育体系;四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体系的共同特征,一是注重公平性,二是注重终身性,三是注重开放性,四是注重衔接性和融通性。
(1)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
模式一:通过课程体系模块化实现中高职衔接。
模式二:通过一体化的中、高职教学大纲或课程实现衔接。
模式三:通过专业分类实现中高职衔接。
模式四:通过专门补习、达标实现中高职衔接。
模式五:通过学制五年的高等专科学校实现中高职衔接。
(2)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沟通方式。
方式一:通过资格框架体系实现普职的渗透,寻求普职的等值。
方式二:通过学分转换和认可,实现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沟通。
方式三:以课程植入的方式实现普职高度渗透。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十二期白汉刚《职业教育体系的国际比较》
战略规划由两方面构成,即战略规划内容以及战略规划工作。
我国的高职院校在这两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1)战略规划内容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战略核心行动目标合理性欠佳:盲目地将层次升格作为发展战略目标,缺少对院校发展的实际评估;将数量和规模的大量扩招作为发展战略目标,缺少对院校自身办学负担的后果估计;将学科和专业的多而全作为发展战略目标,缺少对学校学科
和专业基础以及市场、社会需求的考虑。
二是战略发展重点存在偏差:对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理解和定位不准,从而产生了“本科化”和“中职化”两种发展倾向;对“办学特色”理解简单,未充分认识“特色”的内涵、形成途径,对院校发展带来诸多不利。
(2)战略规划工作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战略规划的组织体系不完善:缺失战略规划的制定机构;缺失战略规划的保障机构。
二是战略规划的过程缺失科学性:战略规划的制定至少需要包括三个主要步骤——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决策及评估,这些步骤都应有明确的内容和清晰的程序。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十四期李薇,俞晓婷《战略规划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问题与对策》(逸公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