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心书》观后感
《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
托名扁鹊所传,由北宋窦材辑,清代胡念庵参论。
本书共分三卷。
主要内容介绍灸法。
卷上论以经络、灸法(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等施治原则;卷中、卷下介绍各病症的治疗,后列气海、石门、关元等二十二个灸穴(其中包括手、足三里)。
书后有附方,多用丹药及附、桂等热药,内载“睡圣散”,于灸前服用,使昏睡而不知痛。
书中提到元明时医家,如河间、丹溪、时珍等为后人所增补。
《扁鹊心书》开篇便提出“须识扶阳”,可见本书的学术思想倾向于扶养阳气。
“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窦材根据这些道家的说法,强调指出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
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
更提出人在没有生病时,可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其保元丹、保命延寿丹,可以保养阳气,延年益寿。
窦氏重视扶养阳气,其中他尤其看重脾肾二脏之阳。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此二者之阳气,影响着五脏六腑的功能,故在治疗疾病时尤应注意脾肾二脏阳气的有无受损,这也直接关系着疾病的转归。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说明人之衰老主要在于肾。
“有年老而有子者何也?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表明了只有肾气旺盛则可长寿过度(健康长寿)。
从《扁鹊心书·附窦材灸法》所列五十余种病证的辨证来看,其中三十余种病证为脾肾阳虚;再从书中所载四十余则医案分析.也有一半以上是用温补脾肾之法,可见其对脾肾二脏的重视程度。
例如,对眼生内障的治疗,时医只知用凉药,冰损元阳,致脾肾虚衰而死。
窦氏指出此病乃“由于脾肾两虚,阳光不振”,“光之短主于脾,视物不明主乎肾”,并立温补脾肾之法治之。
如何温朴脾肾阳气,窦氏提出三个步骤,即“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以此三法作为保命的真诀.充分体现了窦氏注重扶阳的思想。
在治疗上,
窦氏忌用转下,禁戒寒凉。
他认为:“寒苦转下之药,动人脏腑,泄人元气”,“溺于滋阴苦寒之剂,殊不知邪之中人.元气盛则能当之,乃凉药冰脱,转下、寒凉之药皆能损伤阳气,故窦氏特列条目.以诫医者。
相传北京有一刘教授给人看病三十秒就一个,一日将近千人,可谓奇观!其诊断之法唯一望而知,看一眼就知道。
不需要问,也不需要把脉。
真所谓:“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高明的医生一看就知道是什么病,中等的医生要问一问,下等的医生要把脉才知道。
如我们世间还有如此的名医在世,真是大幸。
这位刘教授靠的是什么特殊的方法呢?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到扁鹊心书的一句话:“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才恍然悟。
人体有十而正经与奇经八脉布满全身,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維脉,阳维脉,阴蹺脉,阳蹺脉。
只要熟知经络,对诊病用药自然更胜一层!
《扁鹊心书》指出:“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如伤寒三阴三阳,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经脉可定死生”意思是说:“如果不明白人体经络的走向,就没办法认识到病症的根源,也不明白阴阳是怎么样变化。
就像伤寒论的三阴证与三阳证。
都有一定的规律,百病都可以用十二经脉来诊断这个人是生还是死!
“今人不明经络,止读药性病机,故无能别病所在。
漫将药试,偶对稍愈,便尔居功,况亦未必全愈,若一不对,反生他病,此皆不知经络故也”这一句指出了当今医学的弊端。
往往受过几年高等医学教育的学生不知道怎么看病,看个感冒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都看不好!茫茫然,不知所以,现在的人不明经络,只知道要背诵几个药方药性,所以不能辨别疾病所在的部位。
把病拿来作试验,如果试对了还好,试错了,反而生出其他病来,这就是不知道经络的缘故!用药害人全然不知道!真的可悲!
曾听一位名师讲过,要学会看人,要学会用一双慧眼,慧眼是修出来的。
练个十年八年,高手看病就一眼就够,经络的学习是多么重要,只要这个人有病或将有什么疾病,都在相应的经络部位显示出来。
故望而知之,比现代化的仪器精确几百倍!名师曰:“你每天要读《扁鹊心书》两遍,读一个月就是60遍,只要你真正悟透里面的玄机,你就是明医。
”学中医更要研透医理,否则就是害人,所谓学不近仙,识不通天人,心不近佛者,宁可不为医。
“道家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霞举飞升。
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
”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
”这里就指出了阳气的重要,道家都是以消阴,练就人体纯阳之体,才能够脱胎换骨。
一句话点明了阴阳消长的机关,阳气若壮就有千年之寿,阴气若盛就会使人短命,世界上健康长寿之人都是善于保护体阳气之人,传说中的长生不老术就这么被点破了,所以同样的道理,做为一个医生救人要学会救人的阳气,阳气生,阴自然生,以达到阴阳平衡。
阳主阴从是天地的规律。
我们可以观察,世界上所有自然灾难的发生都是太阳首先不见了,地震、冰雹、台风……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都是太阳隐蔽的时候发生的,同样的道理,当人体的太阳不见了会有什么后果?人体的太阳是指人的阳气,人体内太阳消失了,人就会生病,治法应该把太阳弄出来,一灯能破千年暗就是这个道理。
须识扶阳又说:”人到晚年的时候阳气衰弱,故而手脚冰冷,元气虚弱,所以人只要有一口气在人就死不了,气者阳之所生也。
阳气尽则死,阳尽就是没气了,就死亡了。
这里它教我们如何扶阳,救一个人的阳气就是艾灸,火者阳也,根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艾灸加上用药,真可谓屡起重病。
“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
”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
”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
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
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
这是从古书上摘录一段, 大意是: 一个人阳气旺盛可以寿命千年, 阴气太盛一定会有内伤甚至暴亡。
又说: 阴寒未消还是死亡, 阳气若在就会长生。
所以医生, 要知道保护阳气的重要。
人到晚年的时候阳气衰退, 手脚冷, 元气虚, 动作缓。
只要还有一点气息在,就不死, 气是阳气所化生, 阳气尽人就死。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今人只是爱趋死路,故云∶我有火病,难服热药。
所延之医,悉皆趋承附和,不言上焦有火,即云中、下积热,及至委顿,亦不知变迁。
或遇明眼之医,略启扶阳之论,不觉彼此摇头,左右顾盼,不待书方,而已有不服之意矣。
生今之世,思欲展抱负,施姜附尚且难入,而丹药、灼艾之说,断乎其不可行也。
大意是: 人于无病时,健康时应常灸关元气海中脘,虽不会长生不老, 但也可活百岁之寿!今天的人喜欢找死,动不动就说自己有火,吃不了热药,所看到的医生都是这样,不是说上焦有火就是说中焦下焦火气太盛, 甚至人都死了也不知道改变思路。
假如遇到明医,稍微说要补阳,都要摇头了,还没写方子心理就有不服, 生在今世啊, 想要施展抱负, 连用姜附都难, 而丹药与艾灸更不用说了,难啊!
《扁鹊心书》尊《内经》而非《伤寒》,持论独到,针对时弊,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医学术状况,不可仓卒之间定其是非;其五脏辨证上承钱钟阳,下启张元素、李东垣,生卒年代基本契合,并无矛盾;温补思想贯穿始终,“脾肾并重”的观点几同明代薛立斋,似应归于温补学派早期的医著。
自温补诸家上溯易水学派而至《扁鹊心书》,他们的学术思想或者互相参见,或者一脉相承,其对中国医学史及学术传承研究的价值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