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金点子: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金点子:让数学回归生活

附件2:
2011年潍坊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金点子成功案例申报表单位(全称)盖章:
类别:分为管理、德育、教法学法
让数学回归生活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有时候真是挺无奈的,经常会扪心自问,这么简单的题为什么不会做,为什么会做错?讲算理,教方法,对习题反复训练,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收效甚微。

几番思索实践下终于找到根本,一个字“用”。

怎样去“用”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将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简单整理一下:
一、“用”中学
长期以来,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而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数学生活化,教材的内容才更丰富,更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使教与学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数学生活化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如果只是把学习限制在课堂上,还是缺乏实践,不利于加深记忆。

于是在简单讲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如量身高、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感受操场的长度等。

(以厘米为例)
师:同学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一起来量一下吧!
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
生:一人拿米尺,一人计数,另外两名学生在旁边看,轮流操作。

(兴趣浓厚,积极参加)
师:通过测量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的身高用厘米计算
生2:我们的身高都是一百三十多厘米,一百四十多厘米和一百五十多厘米
……
通过这些操作,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厘米这一长度概念,更掌握了测量长度的方法以及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

我发现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是遇到关于长度单位一类的题目,同学们都特别有兴趣,而且知识掌握很牢固。

二、学后“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去寻找数学,丰富生活经验,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探究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分类与比较》单元,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在课上讲解的基础上,我安排学生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理物品,衣服、玩具、图片、日常用品都可,第二天专门拿出时间来汇报结果。

汇报情况:
生1:我帮妈妈整理衣橱,爸爸的衣服放在一块,妈妈的衣服放在一块,我的衣服放在一块
生2: 我把玩具整理了一下,汽车一类,变形金刚一类,其他的放一类
生3:我把小动物的图片放在一个盒子里,把铠甲勇士的图片放在一个盒子里,把神奇宝贝的图片放在一个盒子里
生4:我爸爸喜欢抽烟,我把他的烟盒按名字给分类
……
在汇报中同学们不仅谈了自己怎样应用学过的知识,还说了一些课堂上所没有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体验了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更有个别同学受到了家长的鼓励与表扬,极大的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

通过开展“用中学”和“学中用”的活动,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同时也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内涵,那就是让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生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实现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目,它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
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知识,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回归到生活之中。

其实这都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简单案例,作为一名老师就是要从这些细微之处找突破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相关主题